萬猛
摘 要: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廣度和影響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成為青年最喜聞樂見的信息接受方式。如何依靠互聯網提升國有設計企業青年工作效率和影響力,建立共享互助的青年工作圈,提高共青團工作影響力和凝聚力,是時代賦予青年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媒體;互聯網+;青年工作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新媒體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各角度、全方位融入人們生活,對廣大青年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為青年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國有設計企業員工受教育程度高,工作強度大,思維方式多樣,利用網絡新媒體開展這類企業的青年工作,提高青年工作影響力,成為創新青年工作的一個重要抓手。
1 新媒體為企業青年工作帶來的新機遇
1.1 工作覆蓋面的擴大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消息,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 手機網民達7.53億,即時通訊通訊用戶規模達7.2億,互聯網促進“萬物互聯”,且用戶規模還在不斷擴大。新媒體廣泛分布于各種互聯網業態,形式豐富多樣,內容動感活潑,這些特征都非常符合當代青年的興趣特點。通過互聯網策劃開展活動,具有感染力強、傳播快、受眾廣等優勢。企業共青團可通過公眾號、微博、QQ、微信群等,使團組織打破地域界限和空間限制,實現對青年員工的多重覆蓋和靈活管理。
1.2 資源共享的拓寬
新媒體為共青團組織豐富工作形式、創新工作內容,拓寬了工作途徑,為實現資源共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平臺,企業共青團可利用移動互聯網,借助新媒體的特點,同青年員工進行線上互動,使其成為青年的首選溝通渠道和重要交流平臺。運用好新媒體宣傳方式,可以讓青年更直觀、便捷了解到企業想表達的訴求和期望。利用新媒體的圖文并茂的表達方式,生動形象的特征進行引導,能有效地調動青年員工參與活動、增加關注、融入團組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3 實效性和靈活性的增強
新媒體打破了傳統“會場式”的工作模式,企業共青團可借助新媒體平臺,隨時隨地地了解青年動態,及時發現和了解問題,提高工作的實效性和靈活性。結合工作的實際需要,深入挖掘新媒體的優勢,從理想信念教育、青年創新創效、社會實踐活動、團組織建設的開展等幾個方面,為青年員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豐富的引導和服務。
2 公司團委在新媒體方面的思考和實踐
在“互聯網 +”的浪潮下, 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簡稱“水規院”)團委積極探索“互聯網 + 共青團”工作新模式,做到品牌共塑、信息共推、渠道共拓、 數據共用、問題共解、活動共辦、隊伍共強,逐步建立“互聯網 + 共青團”工作的新格局。水規院團委分別從“四個融合”出發,將青年工作與互聯網平臺充分對接。“四個融合”具體為:上級團組織與基層團組織的融合、宣傳平臺與青年工作的融合、網絡微課堂與學習型團組織的融合、創新表現形式與青年活動的融合。四個融合將使各級團組織、各類青年組織依托線上線下互聯互通,實現青年工作從金字塔型向扁平化管理轉變,形成全團上下共同面向青年的局面。
2.1 上級團組織與基層團組織的融合
水規院團委通過QQ 群、微信群、青年之聲,建立起各層各級工作機構的扁平化、便捷高效對接管理模式。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建立了團員信息綜合管理群組,利用網絡讓各級團組織和廣大青年員工最大程度的聯系起來,從而更好的實現情感交流、工作研討、資源分享的目標。目前,水規院團委已建成“水規院青年”QQ 群、微信群等,讓“一竿子”到底的管理通過群組聯系變得簡單快捷。
2.2 宣傳平臺與青年工作的融合
團組織的工作想被認可、受關注,就必須借助宣傳工具強大的影響力。新媒體時效性強、互動性高、傳播范圍廣的特點為青年工作提供了新的宣傳陣地。水規院團委組織的各類活動,在活動開始之前,便利用 QQ、微信、即時通等新媒體進行預熱造勢,引起青年員工廣泛關注。活動結束后,在通過官網、微信平臺發布活動的新聞報道,制作相關活動視頻資料、開展攝影比賽等在微信平臺進行專題發布,可以讓公眾對活動開展情況全面的了解。同時根據他人對活動的反饋,及時增強活動的互動性,吸引更多有意愿的人積極參與參與。通過前期預熱,中期直播、后期評選的新媒體宣傳模式,能夠使共青團工作得到企業的更多認同,獲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同時有力的加強了企業青年形象的正面塑造,不斷傳播青春正能量,提升企業品牌形象。
2.3 網絡微課堂與學習型團組織建設的融合
2017年,水規院團委經過廣泛的摸底調研,了解到一線青年員工工作強度高,上下班時間碎片化時間管理效率低,系統學習難度較大。水規院團委利用新媒體將學習課堂轉變為網絡微課堂的形式,開通微信公眾號電子書屋,開展讀書競賽活動,大大激發了青年員工讀書學習的激情和效率。水規院團委還利用微信公眾平臺、QQ 群等,宣傳貫徹上級團組織和本級黨委相關精神,為青年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成才發展環境。
2.4 創新表現形式與青年活動的融合
新媒體的特點之一是互動性,借助新媒體可以更好的了解青年員工所思所想,掌握青年員工的現實訴求,暢通團組織與青年的交流渠道。微信作為當前最具人氣的手機媒體軟件,其一大特色功能“公眾號”最適合作為新媒體工具加以利用。水規院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將公司的最新消息、企業團青工作動態、青年中的精彩文章、好人好事、典型事跡通過平臺及時發布,在青年中做好播種機,樹立良好榜樣。2016年水規院團委組織建院65周年員工演出投票活動,通過微信公眾號開設節目展播欄目,1天就吸引了1000余員工的積極參與投票,水規院青年的積極健康的形象,也通過互聯網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3 探索“互聯網 + 共青團”工作新格局
面對新媒體時代的信息競爭,青年工作理應積極運用新媒體這個最有效、最直觀平臺,努力擴大宣傳范圍、深化宣傳效果。企業團組織必須直面新媒體的挑戰,積極去認識、熟悉新媒體,在“知媒”、“懂媒”、“用媒” 上多下功夫,借助互聯網及數字通信技術,創新宣傳手段, 切實在建設“互聯網 + 共青團”工作格局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一是提高認識,加強管理。理論是行動的先導。“互聯網+共青團”模式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揮好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快速、便捷、及時的特點,在整合現有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管理制度的基礎上 , 建立包括考核獎懲在內的動態督導落實體系 , 以“標準化”理念加強管理。從發布程序、 內容類別、發布時限、線上線下互動機制、對傳統媒體的延伸報道等方面建立考核督導機制。要根據互聯網技術迭代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新業態層出不窮的特點,進一步研究新媒體發展中表現出一般趨勢和演化規律,為青年工作更加積極主動、全面系統地鏈接互聯網時代提供支撐。
二是定位精準,做好聯動。在新媒體技術和應用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青年人的興趣和特點也在不斷變化。我們要探索并找準帶有前瞻性、方向性的工作突破口,尤其要研究如何通過即時通信、手機上網和社會性網絡服務這三大應用,為共青團組織引導和服務青年員工探索積極有效的渠道和手段。要探索如何在共青團的工作內容和形式設計中融入 鮮明的時代特性;要探索通過新媒體引導和服務青年的現狀、問題及對策;要探索正面輿論傳播的技巧,加強各種傳統媒介和新媒體聯動。
三是與時俱進,同頻共振。要探索在以新媒體為平臺的這一全新的社會組織與管理模式中如何體現共青團職能,切實承擔起“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的根本職責。要深入挖掘網絡性組織在其成員個體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網絡組織成員的相對松散性與內在一致性的辯證關系。要探索在團的日常工作中,通過新媒體組織動員青年的常態化、機制化建設。
在一個挑戰和機遇并存的新常態下 ,“互聯網 + 共青團”工作格局的構建,符合時代潮流、青年工作特點,共青團組織要繼續圍繞青年工作的大局,正視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時代特征,系統學習,深入研究,善于借勢,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廣泛傳播力和影響力,為將共青團組織打造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5)
[2] 陳夢力,安徽工人日報, 2016.8
[3] 孫玉、張茜.淺談如何借助新媒體創新企業共青團工作
[4] 陳菊平. 新媒體技術與環境對高校共青團工作影響[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6)
[5] 吳文競,中國交建第二屆青年論壇成果,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