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客觀事物是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通過對比性比較,事物的特征會更鮮明地凸顯出來,更容易被認識、被把握,從而將認識有效地轉化為實踐。所以,要深刻認識戲曲表演的基本特征,有必要將戲曲表演特征與話劇表演特征進行比較研究,認識兩者的顯著區別。
戲曲表演與話劇表演的顯著區別,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表現手段不同。這是戲曲表演與話劇表演最顯著的區別,也是最重要的不同之處。話劇表演的主要表現手段是臺詞和形體動作,以臺詞為主,以形體動作為輔。話劇的一個話字,是話劇特征的標志。話劇不僅沒有唱,其臺詞也如同日常生活說話一般,與戲曲韻律化的念白截然不同。話劇的名稱是與戲曲相比較而出現的。源自古希臘的話劇,比中國戲曲歷史更悠久,在西方原本就叫戲劇,含動作之意,即動作的藝術。五四以后西方戲劇進入中國,為了與本土的戲劇藝術即戲曲相區別,民族話劇先驅洪深先生將其命名為話劇,遂一直沿用至今。
戲曲表演的表現手段是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做念打,五法即手眼身發步,五法是做的具體化,側重于表演。四功五法,核心是唱。話劇表演以說(話)為主,戲曲表演以唱(曲)為主。戲曲的一個曲字,是戲曲特征的標志。戲曲劇本是劇詩,唱詞是劇本的靈魂,是曲的文學基礎。戲曲表演以唱“曲”為主,南戲、元雜劇、昆曲等古典戲曲所唱之曲為聯曲體,后來在地方戲中發展出板腔體。話劇表演與戲曲表演,都是一靠言語,二靠動作。但前者的言語和動作,接近生活,沒有程式;而后者的言語和動作,與生活拉開距離,全部程式化。戲曲演員運用程式化的四功五法塑造人物時,以獨特的人物造型為標志進行行當化表演。其表演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個行當,每個行當又有具體的劃分。用程式化、行當化歌舞塑造人物表演故事,是戲曲表演區別于話劇表演的顯著特點,也是戲曲表演區別于歌劇等其他音樂類戲劇的顯著特點。
二是抒情程度不同。戲曲和話劇像其他藝術一樣,都通過藝術形象傳達感情,達到以情感人。但二者情感表現的規模不同、鮮明性不同、強弱程度不同。這種不同源自表現手段不同。中國古典美學和西方美學都強調,音樂和舞蹈是抒情的極致,其抒情的鮮明性和強烈感要高于詩歌、散文、小說等語言藝術,也高于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話劇的抒情手段只有臺詞和形體動作,而戲曲以歌舞演故事,其音樂和舞蹈的抒情性,比話劇臺詞和形體動作所體現的情感更廣泛、更直接、更鮮明、更強烈。在戲劇理論研究中,雖然也強調話劇的情感表現,卻不把抒情性列為話劇的總體特征。但卻將抒情性與虛擬性、程式性一同列為戲曲藝術的總體特征,將抒情性上升到戲曲美學精神的高度予以強調。虛擬性、程式性、四功五法,都是形式,而人物情感是內容。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由此看來,抒情性是戲曲表演的靈魂,是戲曲表演的主要魅力所在。
三是美學精神不同。以上兩點不同,一是外在表現形式的不同,一是內在情致與意蘊的不同。這兩點不同,歸根結底是美學精神不同。話劇以寫實的美學精神為主導,戲曲以寫意的美學精神為主導。相對而言,寫實強調模仿生活,以生活本來的樣子再現生活,重視形似,強調逼真。寫意強調表現生活,以變形的生活形態表現主體精神,重視神似,強調傳神。戲曲表演的虛擬性、程式性、抒情性、簡約性、意象化、意境美、四功五法等特征,都是寫意精神的具體體現。寫實的美學精神,體現西方藝術精神與科學精神融合的文化傳統。寫意的美學精神,體現中國藝術精神與哲學精神融合的文化傳統。西方在藝術領域重視自然科學知識,中國在藝術領域強調天人合一哲學。由此看來,戲曲表演基本特征與話劇表演基本特征的區別,歸根結底是中國文化傳統與西方文化傳統的區別。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與魂。因此,一方面中國戲劇要以戲曲為本,戲曲表演要像麒派那樣積極借鑒話劇表演;另一方面中國話劇要努力借鑒戲曲,像焦菊隱先生那樣創造民族化的中國話劇。
戲曲表演屬于以梅蘭芳為代表的寫意性演劇體系;話劇表演屬于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為代表的寫實性演劇體系。兩者的藝術特征具有明顯的區別。準確把握其區別,方能達到戲曲創作與表演的基本要求——戲曲化,避免戲曲創作與表演的最大誤區——話劇加唱。
責任編輯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