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樂君
琵琶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代表,其發展歷史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琵琶”一詞并不是指樂器,而是多種彈撥樂器的總稱。西漢時期琵琶從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并與中原樂器相結合,成為今天中國抱彈樂器中發展最成熟的樂器,是彈撥樂器的首座。琵琶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脫離了誕生之初的宗教色彩,在歷代樂師的改良下,成為民族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主奏樂器。根據形態不同,有五弦琵琶、四弦琵琶、月琶、響琶、南琶、水晶琵琶等種類。從演奏技巧來看,近代琵琶有海派和浙派兩大流派。
一、琵琶演奏技巧中氣與韻的結合
琵琶是典型的抱彈式演奏樂器,以豎抱的形式演奏,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左右相互配合。初學者要在協調性上下功夫。左手指法有捺、帶、擻等,右手指法比較豐富,有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等等。左手右手的完美配合形成了琵琶演奏的氣韻美,這是琵琶在音韻、音色、技巧上所能達到的終極追求。琵琶演奏重在手臂的收放,通過手臂的起落和呼吸的配合為各個關節提供支撐力。以氣使力,吸氣上提預備,呼氣下落撥弦,通過呼吸的調整感受弦音的色彩和質量的變化。肢體動作是身體之氣的外化,在融會貫通、熟能生巧、形成本能的演奏習慣之后,展現出來的就是韻味之美。右手是以氣使力,左手是動則生韻。琵琶演奏自古追求點狀音的悠長余韻,圓潤通透。左手的捏弦、攏捻、推挽、吟揉等技法都是轉韻的技巧。左右相互配合,琵琶樂音的高低、強弱、暢滯、起伏的形象感和韻律感也就展現出來了。
二、琵琶演奏技巧中動與靜的結合
琵琶曲有文曲、武曲之分,在音色、音質、幅度、力度等方面的情緒色彩表達不同。比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就是傳統的琵琶武曲,通過由慢漸強到強而有力的掃拂來渲染緊張的氣氛或熱烈的場面。文武曲,兼備文曲和武曲兩方面的美學形態。無論哪種曲式都要張弛有度,動靜結合。每首琵琶曲都有獨特的音樂形象。如《塞上曲》表現封建社會宮廷女子孤苦無依的情緒,《十面埋伏》刻畫的是西楚霸王項羽戰敗垓下時的悲劇英雄形象。如何通過演奏刻畫出不同的場景和形象呢?主要依靠指法動靜虛實的變化。《十面埋伏》中運用剎弦的技巧表現戰場上兵器互相碰撞的金戈之音,演奏時速度逐漸加快表現戰斗形勢愈演愈烈。運用拉弦、滑音等技巧,同時右手加大音量表現戰場上的刀光劍影。樂段結尾用搖指的技巧將氣氛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表現楚軍兵敗。靜場的刻畫定位在低音區,用單薄、低沉的音調烘托戰敗后兵將的情緒,動靜結合表現相應的音樂意境和效果。
三、琵琶演奏技巧中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琵琶發展至今,在演奏技巧上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據不完全統計,琵琶左右手的指法有七十多種,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音樂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較大,借鑒了很多現代的演奏技巧,加上琵琶本身音域廣、轉韻靈活的特點,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進一步拓寬了琵琶的演奏技巧和審美范疇。比如《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其中有一個樂段需要演奏速度很快,演奏者在傳統五指輪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突破,運用了七指輪的技法。當然這對手指的彈跳能力和三四指的力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琵琶樂曲的旋律線上,也吸收了西方作曲的方法。中國傳統樂曲的旋律線一般都比較清晰簡單,沒有大的起伏。而西方現代樂曲多用和聲和復調,這一方面也影響到了琵琶由單聲部演奏轉向了多聲部或復合聲部的演奏。將中國民族音樂創作和西方現代音樂相結合,進一步凸顯了民族樂器的魅力。
以琵琶為代表的中國民族樂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幾千年來散發著巨大的藝術魅力。我們音樂工作者要在保持傳統審美的基礎上將之發揚。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博采眾長與國際潮流相結合為其注入新的營養,將之推向新的歷史高度。
責任編輯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