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士軍
大型龍江劇《百米河邊》是以原東興鄉福興村黨支部書記王樹春先進事跡為藍本編寫的。該劇講述了發生在林甸這片黑土地上的農民的好干部、優秀共產黨員王慶福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用勞動和智慧創造幸福生活的故事。作為龍江劇近幾年的新作品,《百米河邊》展現出了新時期龍江劇的獨特魅力,并且將該劇種本土化、地域化、生活化的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
戲劇形象:立體塑造,使人物形象真實可感,親切自然
劇中主人公王慶福為了改善鹽堿地的土質,不惜犧牲自家的利益,因公而忘私的行為令人欽佩。為了讓姐夫能帶頭改旱田種水稻,他巧用計謀的情節讓人忍俊不禁。為了引水渠、建泵站,他寧愿放下身段,以求得村里能夠通水種稻致富。一樁樁真實動人的事跡、一句句擲地有聲的肺腑之言,塑造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共產黨員好干部的形象。
將人物置于一個關系網中,立體地進行塑造,是該劇的一個亮點。作為一名國家干部,他身兼著多重身份,這使他的工作增加了復雜性。但是當工作與親情、與故交好友的利益發生矛盾時,每次他都決然地選擇了堅持原則性,更加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干部的黨性和氣節。在他對工作、對人民付出的同時,如何梳理家中的矛盾,是該劇著力刻畫的情節。尤其在對細節進行刻畫時,更見其感人的一面。比如,“分肉”的細節刻畫,使人物身上的人性與黨性共同得以呈現。“這么一個共產黨干部,他可親,可愛,可敬”,正是我們主旋律題材的作品需要刻畫的形象。能夠跳脫窠臼塑造人物,因為其來源于生活,創作時心中有“物”,做到了“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
戲劇語言:地域性強,體現了龍江劇獨特的審美價值
龍江劇脫胎于二人轉,無論是題材還是語言很多都來自于老百姓的田間地頭,因此呈現出民間性和地域性的文化特點和審美追求。這也是這么多年來龍江劇具備蓬勃的生命力的原因之一。粗獷潑辣的人物語言,幽默詼諧的風格,使得該劇種成為黑土地上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百米河邊》的語言風格在承襲這個特點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了人物語言的典型性和生活性,使得戲劇在語言呈現上更接地氣,妙趣橫生。
編劇在行文間有意識地加入了大量的東北地方俗語、土語和地方方言。生活化的語言正是老百姓平時的常用語,拉近了觀眾和舞臺的距離,消除了戲劇隔膜,不但接地氣,而且展現了黑土文化的本質特征。
戲劇情節:矛盾迭起,使作品更富有戲劇性的張力
歌頌黨的基層干部這樣以主旋律為主題的戲劇并不少見,但是大部分作品在創作上都存在“意念先行”的問題。創作意圖都像是在完成政治任務,劇情幾乎都禁錮在“套路”里,讓人看著提不起興趣。《百米河邊》的劇情從百姓身邊生活開始,由村書記請客吃肉,引出他帶領村民斗鹽堿、戰洼澇、引河水、種水稻等一系列故事。雖然內容并不復雜,但是環環相扣,使人一直跟隨著劇情和人物入戲。
村支書王慶福想帶領百姓致富,但是如何勸說眾人旱田改水田,是第一個矛盾。種得水田后,水渠未修,泵站未建,農民需要水但是北引管理處不給水,這是第二個矛盾。取得了豐收,糧食降價無人收購,這是第三個矛盾。等到糧食有人收購了,收購的先后順序引起爭執,這是第四個矛盾。農民初嘗富裕后,棄耕人員眼紅又要索回良田,這是第五個矛盾。被誣告引起家人擔心不滿,這是第六個矛盾。在輿論和勞累的雙重壓力下,身體不支,被誤診得肺癌,這是第七個矛盾。重重矛盾,層層展開,在沖突中更見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心的掙扎。王慶福的故事雖然有原型,但是寫過戲的人都知道,這樣的戲更難創作,要在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之間衡量取舍,還要體現出生活的真誠和人性的誠實,這需要創作者捧出一顆真心來,是有難度的一件事,但是《百米河邊》做到了,真情感人,真事動人。
責任編輯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