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淇
【摘 要】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是學校、學生與社會溝通的一座橋梁。高職院校要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努力為培養創業型人才營造環境。通過對高職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現狀的分析,總結了其發展中的特點和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根據高職院校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目標與模式,提出了高職院校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路徑和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實踐基地;建設路徑;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3-0121-02
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增效的迫切需求,是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升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創新來源于實踐,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是實現創新的搖籃;培養具備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和目標,高職院校應因時制宜,大力發展和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
1 高職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現狀
近年來,我國對高職院校的發展越來越重視,高職院校在資源整合及資金投入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加之院校結構布局的調整,單純依靠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高職院校發展的需求。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等方面,傳統的管理模式甚至還起到了阻礙作用。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科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嚴重脫節,不符合實踐教學模式的需要。
1.1 創新創業教育導向不足,忽略跨專業綜合實踐基地的建設
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適應制造業高速發展形式的需要,非常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訓,培養了一大批制造業方面的優秀人才,為促進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當時的環境下,高職院校致力于技能培養是可行且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在當時也使得學生的就業得到了保障,并逐漸形成了以促進學生就業為目標的實訓體系。實際上,這種實訓體系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不符合當前人才發展新形態的需要。2015年,李克強同志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理念,顯然,高職院校單純注重培養高就業人才的理念和李克強同志提出的創新創業理念不符,盡管這種傳統的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專業技能強的人才,但是由于他們缺乏跨專業的知識與能力,不符合新時代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1]。
1.2 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缺乏頂層設計,實踐教學模式和方法單一
高職院校在建設實訓基地時,沒有從長遠考慮問題,缺乏頂層設計。大部分的實訓基地以校內或校外實訓室為主,沒有充分將校外的優質實踐資源整合起來。此外,實訓基地功能過于單一,教學模式還是以傳統模式為主,缺乏創新性。在對學生進行創業培養實踐方面,通常都是將學生安排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一線,通過頂崗實習方式來讓學生去了解生產流程和經營模式等,這樣的方式雖然讓學生體驗了生產和管理等環節,但是在培養學生創業能力方面效果非常不理想。一方面,這種模式容易讓學生放松自己,難以激發他們的潛力,很多學生都滿足于現狀,很少考慮創新創業問題,其創業素養也就難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實際上只是被動的參與者,并不是創業主體,他們只需要把自己的手頭工作做好,不需要承擔經營后果,因此無法衡量創業教育的具體成效[2]。
1.3 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開放不夠,校企共建共享機制欠缺
部分高職院校建立了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后,缺乏共享意識,基地缺乏對外合作,沒有與企業實現互通,沒有建立共享機制。部分實踐基地雖然是共享型的,并且會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但是高職院校沒有注重后續的管理和服務,沒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專業的管理團隊,從而導致實踐基地的運轉出現問題,很多項目都成為了“爛尾”項目,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幫助不大,而且與建立實踐基地的初衷存在很大的出入。
2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目標與模式
2.1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目標
高職院校必須結合社會發展實際,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作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企業等社會資源,構建更加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教學特色,加強和企業之間的聯動,抓好教師隊伍的建設,構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學團隊。在建設實踐基地時,同樣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作為目標,在基地的布局、功能設置等方面,要確保能夠滿足創新創業教學和實踐的需要,要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放眼長遠,確保專業創新性可持續發展的空間[3]。
2.2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模式
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要重視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基于此,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可以依據“五依托、五結合”模式來進行構建。
“五依托”一是依托學校內部專業資源建設跨專業基地,培養學生的跨專業技能;二是依托校外企業資源,致力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三是依托創業產業園等,進一步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更加廣闊的實踐機會;四是依托創新創業社會團體進行一系列的創業模擬;五是依托校外創業孵化器,使創業設想能夠真正轉變成實踐成果。“五結合”是指將素質教育、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結合在一起[4]。
3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的路徑
(1)以創新創業為導向,建設校內跨專業綜合實訓基地。目前,高職院校現有的實訓基地已經初具規模,不同專業的實訓基地可以進行有機整合,并充分借助外部資源優勢,使實訓基地能夠更好地將教學、研發、創業、生產等結合在一起。要以創業學院為主導,其他二級學院應當按照專業相關性來進行跨專業共建。在學生的管理方面,教師起到的只是輔助管理作用,關鍵還靠學生自身。此外,教務處必須根據各專業的具體情況來提前設定好實訓項目,同時還應當建立完善的實訓教學管理體制。為強化各學院對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視力度,高職院校還應當將實訓項目的建設情況納入考核范疇。
現階段,多數高職院校在建設實訓基地時,均以院系作為建設主體,各學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實訓基地,且這些實訓基地和學院的專業有著很大的關聯性。以此為基礎,對各學院建設的實訓基地進行有機整合,建設跨學科、跨專業的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對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跨專業實訓基地中,教師主要負責把控實訓的大方向,并不過多地干預學生,學校將相關的費用直接撥付給學生創業團隊,由該團隊自主選擇項目進行創業。這樣的模式下,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都將得到提升。
(2)以政府為主導,協同企業和學院建設創業學院,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在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并且協同企業和學院,構建政府、企業及學校創業園的三位一體模式。政府在政策方面要給予傾斜,并且要適當減免租金或者是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使實訓基地具有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創新創業平臺。
高職院校要利用自身在專業、政策信息獲取及資金等方面的優勢,為創業學生提供資金、法律及管理等方面的服務,并指導學生開展各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總的來說,通過充分發揮各方面的資源優勢,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鍛煉、展示和提高自我的舞臺。
(3)教育資源優化,校企協同共建共享校外創新創業實訓基地。高職院校必須結合實訓基地的實際情況,對周邊環境進行科學分析,發揮自身在人力、設備和知識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優勢,以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作為出發點,建立基于學生創新創業的教學資源配置模式。首先,要全面理清自身的資源優勢,對相關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實驗設施和設備及多專業資源等方面的共享共用。其次,要充分重視企業的資源優勢,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高職院校要利用自身優勢為企業提供服務,又要充分利用企業的資源優勢進一步完善實訓室,進一步豐富實訓基地功能。最后,跨越學校內部多個傳統組織的邊界搭建合作圈,加強和其他院校及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
從國內外職業教育的發展實踐來看,要構建更加完善的實踐教育基地,單純依靠高職院校自身的資源是難以完成的,還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及其他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作用,走共建聯辦的發展道路。實踐教育基地共建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高職院校更好地把握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規律,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計劃,從而培養一批能夠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能夠使高職學生獲得更多的接觸社會的機會,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最終實現高校和社會的互利共贏。
高職院校應加強和企業的合作,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利用外在資源來培養學生,另一方面也能夠為企業輸送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已經通過現代學徒制的生產實訓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通過加強和企業的合作,聯合培養創新意識強、專業技能過硬的人才,開創了創新創業能力與專業能力并重、產學互動、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參 考 文 獻
[1]姚霞.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8):122-124.
[2]黃娉婷.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基于跨專業融合的視角[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9(4):35-37.
[3]徐曉龍,張學武,金繼東,等.開放式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11):227-230.
[4]聶昌騰,何志英.“互聯網+”創新創業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創新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7,16(6):76-80.
[責任編輯:鐘聲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