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白樺
摘 要:本文綜合論述了情境教學在初中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意義,并以具體案例說明創設情境的應用,對初中地理教學法進行積極的探討。
關鍵詞:初中區域地理;情境教學
一、情境教學
情景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有一個成語叫作:“觸景生情”,意思是受到某些景物或場景的觸動,引發聯想,產生某些感情。初中生的社會生活經驗比較少,觀察能力還不足,對于理論化、抽象化的知識,學生不易理解,部分內容也超出他們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需想方設法轉化知識、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區域地理描述性情境,通過簡單的知識說明和情境介紹,讓學生讓學生在直觀的、熟知的情景下學習,進而激發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
二、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情景教學的主要做法有:
1、多提啟發性問題。如:“兄妹兩人從西亞出發,沿著30°N向東飛行,會經過哪些地形區呢?可以發現地勢如何變化?”學生根據指示,在亞洲地形圖中一一找出30°N緯線所經過的地形區,并發現地勢為中部高、東西兩邊低。
2、多給予場景模擬。如“寒假期間,同學去參加新加坡冬令營,在漳州需要穿厚冬服,為何在新加坡只需薄夏裝?”通過服裝薄厚對比,得知新加坡所在緯度低,是熱帶氣候,全年氣溫高。
再舉一個例子:“在日本旅行的某一個夜里,我們正趕上一場地震,我們被嚇壞了,可日本人卻不太驚慌,他們好像訓練有素,從容面對,井然有序。”在這種情景設置下,學生變得主動,積極探討日本對應地震的相關措施,分析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思考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應向日本學習什么?
3、多用圖畫、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具。如“分析東南亞河流的開發利用形式”,假設你參加了“湄公河水上游”,在上游與下游河段分別拍攝了地形、河流圖片,并向同學們展示。通過圖片展示,學生對河流不同河段有形象感知,上游地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下游地形平坦,河流流速緩、水量豐富,水運便利、漁業發達、可為生產生活提供大量用水等。根據“湄公河水上游”從中國出發,流經6個國家,最終由北向南到達太平洋,也可引導學生觀察湄公河流向,發現中南半島地勢北高南低的特點。
4、多結合自己的個人經歷、所見所聞進行講解,舉例多結合學校生活、學生所關注的,正在身邊發生的事情、新聞以及學生的習慣進行教學。這樣,引導他們把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減少抽象空洞之感。
如“分析印度人口眾多的優勢與劣勢”,提出假設情景:1班有20個學生,2班有40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出現哪些情況呢?
①將操場平分給1班和2班進行衛生打掃,2班學生多力量大,很快就完成了任務。——人多,勞動力豐富;
②兩個班到小賣部買水,2班人多,一下子就買了4箱礦泉水,老板很開心——人多,消費市場廣;
③昨晚兩個班都有同學生日,買了同樣大小的蛋糕分給本班同學,1班同學吃了大塊,很飽,2班同學只能吃到小小塊——人多,資源緊缺;
④早讀前,兩個班值日生倒垃圾,2班每天都要倒滿滿2大桶,1班只有1桶垃圾——人多,制造的垃圾多,環境污染;
⑤下課了,大家急著去食堂吃飯,2班差點堵在教室門口——人多,交通擁擠。
通過1班2班的對比,有效分析人口眾多的優勢與劣勢。學生再學以致用,就能輕松分析印度人口影響。
三、情境教學的效果
學生的知識不是靠“灌”的,而是通過體驗“悟”出來的。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絕知此事須躬行”。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對情境的體驗中激發興趣,激活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實踐。學生是學習和認知的主體,學生的學習認知活動是個體的實踐活動,它具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在學習中教師的指導不能離開學生主體的認知實踐活動,它要通過學生主體的學習實踐活動去認識、去體驗,オ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精神財富。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強調把課堂還給學,使課堂成為學生的課課堂,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實踐環節的開發和學習渠道的拓寬,豐富學生的經歷,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統一,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成為學生想往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情景教學法”基本含義
[2]焦芬娥.情景交際教學法好處多[J]
[3]潘玥舟.體驗式教學的理論與運用[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