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昀璐(青島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0)
在平時的練習和演奏中會發現,音樂演奏表現力好壞在于鋼琴踏板的恰當運用。“踏板被人稱為鋼琴的靈魂。”從魯賓斯坦的這一名言我們可以清晰看出鋼琴踏板的運用在鋼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就鋼琴踏板的運用美學進行論述。
世界上第一臺鋼琴是由意大利巴托羅繆.克里斯多夫在1698—1700年間制造,其音域包括四個八度,當時制造的鋼琴還沒有踏板。在1726年克里斯多福對鋼琴進行了改進,一種更加新穎的鋼琴由此產生,新的鋼琴增加了今天鋼琴上弱音踏板的前身—由手操縱的音控器。18世紀后期西爾伯曼的手動音栓成為了鋼琴史上的一大進步。
鋼琴的制音器經歷了手控制、膝蓋控制和腳控制三個階段。在歷經無數次的改進之后,才有了今天鋼琴上的三個踏板[1]。鋼琴踏板的產生對鋼琴音樂的發展創造了技術條件,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沒有踏板的存在也就沒有今天的音樂派別。
(一)左踏板又名柔音踏板。左踏板踏下時鋼琴琴槌與整個鍵盤一起發生平移,敲擊鍵盤的三根弦變成兩根,因而音量與音色發生變化,讓明亮的聲音多了些沉悶的韻味,聲音減弱了,也改變了音色。
(二)中踏板又稱弱音踏板。在一般的演奏中,中踏板一般不常用。弱音踏板的使用是為了不影響他人。在琴槌與琴弦之間放置一條毛氈,且可以升降,使踏板在在運行時降低聲音。所以中踏板的主要功能就是減弱音量。
(三)延音踏板、強音踏板、連音和制音器踏板都是右踏板的別名,鋼琴的使用最頻繁的就是右踏板。踏板的踩下讓制音器離開原來琴弦,讓琴弦自由震動,直至聲音減弱到消失。右踏板的作用是延長聲音,增強音量,使音色豐滿潤澤,達到手指無法完成的效果,提高了整個樂曲的完整[2]。踏板與制音器之間的壓合與松開豐富了鋼琴的音質音色,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四)右踏板的種類及運用方法。
根據踏板踩下的深淺,右踏板可以分為全踏板、半踏板、1/4踏板和3/4踏板。右踏板的踩下與放開的方法都是相同的。
根據踏板踩下的時間可以分為:
1、同步踏板,顧名思義音和弦才下的時間相同,主要作用是加強某一個音或者弦,在演奏中會時不時運用到同步踏板。
2、顫音踏板,通過快速的連續的更換踏板改變聲音。
3、預備踏板,提前踩下踏板,讓聽眾有更多的期許,營造良好的氛圍效果。
4、切分踏板,在手指動作完成的同時踩下踏板,開始第二個手指動作的時候有松開踏板,如此循環連續下去,加強音樂的律動性。
(一)根據和聲的變化使用踏板,一般情況下一個和聲對應一個踏板,踏板隨著和聲的改變而變化。
(二)樂曲的情緒受節奏影響,節奏效果的加強能夠突出音樂情緒。
(三)踏板的使用能夠使音樂的線條更加連貫,音樂更加完整。
(四)避免音與音之間不避免的重疊,低音區要注意踏板的不斷變換,防止長時間的使用踏板讓音樂變得渾濁。
(五)增加單音音量,使和弦更加豐滿圓潤,依據旋律的改變調整單音音量,使音樂線條更加美好。
(六)通過仔細的研習音樂作品的背景充分的理解音樂表達的效果決定如何使用踏板。
在西方,音樂美學最早出現在18世紀末葉,在19世紀后半葉的歐洲,美學和音樂美學作為一支獨立的分支領先于科學。音樂美學的發展與踏板的運用之間相互影響,息息相關。下面是關于踏板運用的美學特征:
(一)音樂演奏的色彩美
較高的藝術才能和對音樂超凡的理解力是正確使用鋼琴踏板所必備的,對于踏板的正確的使用就成為了一門藝術。
鋼琴踏板的藝術魅力在浪漫派及印象派時期被發掘出,因此踏板成為改變音色的重要工具[3]。音樂作品的色彩美和音響效果是聽覺藝術的體現。音樂潤澤色彩需要鋼琴踏板。為了追求更好的音色音響和詮釋音樂作品,演奏家不斷尋找如何能夠更加巧妙地運用踏板。
(二)歌詞的連貫線條美
音樂樂感的表現在于音樂旋律的把握。音與音的結合不夠好,上下銜接較差,整個鋼琴作品預期表現效果就會被大大降低,嚴重影響到觀眾的心情。
鋼琴音樂作品藝術性的高度體現在于樂局情感的連貫性。音與音之間距離的把握要恰當,一旦距離較大,就會超過手指間最大的跨度,各詞句之間就無法來連接,就會破壞音樂的完整性,此時便體現出了鋼琴踏板的不可或缺性。通過靈活自如的使用鋼琴踏板讓音與音之間合理銜接,詞句之間保持連貫,就能更加完整的展現鋼琴作品的音樂線條美。
(三)對作品層次把握的控制美
音樂作品表達情緒和發展線條的基本方式是音樂層次,其次音樂層次也是展現音樂家對作品情感的表達。在同一情況下,不同的力度能夠展現出不同的音樂風格,在鋼琴演奏中需要合理的展現出力度層次,這是十分必要的舉措。
一首能讓聽眾贊賞的鋼琴作品一定是表達出了音樂作品的完整情感,并且對音樂層次的展現也是細膩完整的[4]。可以想象如果美玉對音樂層次進行一定的控制,沒有踏板力度的變化,那么預期中想達到的效果就難以達到,而且會破壞音樂本身的完整和所要表達的美感。踏板的存在為控制力度的變化提高了良好的條件,因而踏板藝術的奇妙之處在于如何運用好鋼琴踏板。
(四)理性感性的融合美
理性與感性之間既是矛盾的又是相互融合的,展現的是音樂構成的合理主義,更著重表現的是演奏著個人情感在音樂中的表達。演奏者要不斷加深對音樂美學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對音樂作品本身的理性和感性認識,完美詮釋作品蘊含的韻味。音樂展現的個性是不同的,音樂本身是創作者思想和感情的表達和寄托的載體,有些音樂作品展現出獨特的個性和對自己個性的保持,而有些作品卻是表現出對傳統的反抗,和向往自由的愿望[5]。理性分析音樂作品,通過自己對音樂的恰當理解,運用踏板來提高音樂的表現力,演奏出讓聽眾能與之共鳴的作品。
(五)他律論與自律論的結合
音樂是客觀存在的,是創作者辛勤努力的結晶和情感的寄托,展現的是大腦中的意識現象。通過鋼琴演奏能夠將客觀的事物展現于聽眾。音樂的形式美是音樂自律性的展現,自律流派認為音樂的本質是節奏,其展現的路徑是通過聲音的傳播。音與音之間的美只是音與音之間的運動形式,并不能對情感進行完全的表達。
他律論認為音樂展現內容存在于音響結構之外,受到外在客觀物質規律的制約和人類情感的影響。音樂展現的重要內容就是對情感的表達。演奏者要合理運用自律和他律,讓兩者不斷發展,相互發展。兩者合理的結合能夠通過對踏板的使用,展現音樂的魅力,激起聽者的情感,這也是自律和他律不斷結合的展現。
(六)鋼琴音樂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從古至今,音樂與社會之間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音樂以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響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社會的各個方面也對社會產生影響。音樂的藝術價值決定了在當今社會中具有的重要作用。音樂形態美的審美功能在于它能夠滿足人們對于情感的交流、體驗、宣泄、和調節等等。它可以使人從現實生活中的疲憊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放松,釋放壓抑,感到幸福[6]。同時,在先進審美理想的指導下人們可以依據美的法則塑造自我,以美的規律規律改變世界,使人與人間的關系和諧。
通過以上敘述,我們可知,鋼琴踏板的運用在演奏中的作用顯而易見。我們應該不斷不深入細致的學習探討,才能更好的掌握鋼琴踏板運用的技巧。如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樣,踏板藝術的奧秘也是無窮盡的,需要我們用畢生的精力來研究,學習。
參考文獻:
[1]李田甜.“中和”“意境”“氣韻”--淺析中國鋼琴演奏藝術中的傳統美學思想[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 36(6):96-99.
[2]王一涵.論鋼琴音樂在電影《莫扎特傳》中的美學功能[J].北方音樂 , 2016, 36(20):35-35.
[3]杜恩云.論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美學特征[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 36(1):103-105.
[4]蔡藝.淺析虛實相生在中國鋼琴作品中的體現[J].北方音樂 , 2016, 36(1):155-155.
[5]王馨.鋼琴演奏藝術的美學思考[J].北方音樂, 2016,36(19):164-164.
[6]黃超.鋼琴演奏藝術的美學分析[J].北方音樂, 2017,37(18):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