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娟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還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對學生未來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讓學生結合生活的實際去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根據學習與生活更直觀的聯系,促進學生對于教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
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教育中,教學的內容與實際的生活程度越來越貼近,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就需要生活教育理論的牽引指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習和生活教育緊密相連,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方面的發展。在教學活動開展前。本文針對當前初中教學的實際情況,結合具體的生活教育理論,解析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應用。
一、學習氛圍生活化
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將生活教育的理論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從生活的實際出發,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其中,讓學生對學習有更深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成績提高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在課前,教師要明確生活教育理論的各項要求,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學習計劃,設定一個生活教育學習的環境,以便于教師課上將生活元素更好地滲入教學過程之中,讓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更順利的進行。使學生在對生活認知的情況下對知識進行理解,從而更好地吸收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印象。
比如在教學“活出生命的精彩”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受教學內容,可以從身邊的日常生活出發,舉出更多實例讓學生進入學習的預熱狀態。全國各地的眾多網友在各大論壇上發帖討論,倡導中國人要拒絕冷漠,在人性中傳遞更多的溫暖。當在街上看到有老人跌倒了,該不該扶起?教師以這樣的熱點話題為例,再根據實際生活的情況,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點結合自己的看法進行闡述,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主動地進行知識的理解和表達,這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能體現教學聯系生活情境的生動性,從而不斷提高生活化教學的課堂效率。經過教師長期的耐心教育,學生對于生活化教學有了自身的理解,自身思想道德修養以及法治意識都能得到完整的提高。
二、創設情景生活化
德育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生活,德育的效果反映在真實的生活中,教師要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真實的德育案例,相機教育,以此實現在德育的氛圍中生活,在生活的氣息中育德。
如在講“親情之愛”這一內容時,我先用多媒體播放了一個視頻:一年秋天,一對夫婦帶他們的孩子去旅游,在乘坐高山纜車時,纜線突然墜斷,纜車從數十米高空向下墜落,在纜車墜落的過程中,爸爸媽媽用力將孩子高高托起,隨著一聲震徹山谷的巨響,爸媽永遠離開了人世,然而由于力的緩沖作用,孩子得救了……視頻播完后,我及時引導學生討論對父愛和母愛的認識,有的學生說父母給予子女的愛叫作生命之愛,這種生命之愛,會讓兒女一輩子去感激;有的學生說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他們把無私、博大、永恒的愛灑向了我們生命的整個旅程;有的學生說在這個世界上,為我們付出最多的是父母,我們要用真心去領會父母的教誨與期待,用誠心去體諒父母的憂慮和煩惱,用愛心去關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通過真實的生活場景體驗,讓學生在情緒上受到了感染,情感上產生了共鳴,心靈上受到了震撼,從而喚醒了學生對父母之愛的感激之情與感恩之心。
三、課堂內容生活化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其實已經很一些道理和一些做人的準則,不過這些一板一眼的說教必定會讓學生覺得沒興趣感到乏味無聊。那么,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不道德不文明的現實講起開始這堂課。當進入教室時,我們可以興高采烈的說跟大家報道一則時事熱點,或者可以貼近平時生活的從某位明星的一些報道切入,從而激發大家的興趣和熱情。不過,在課堂的后續進行中需要將課本內容插入,同時可以另提一下《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這是一則值得教學生的文獻。
《道德與法治》在強調學生道德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法律,教師需要教學生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讓學生培養法律意識。可以向他們推薦一下《未成年保護法》,我們可以通過平常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事讓學生慢慢了解自己的權利有多廣,從而使他們對這個知識以及書上的內容感興趣,從淺入深,使學生感興趣是最重要的。讓他們明白自己所擁有的權利然后再引導學生慢慢接觸自己該履行的義務,那些自己認為很小的事情后面隱藏的法律知識。讓學生驚訝于從老師口中了解到的那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我想這些有趣又富有知識性的內容肯定能使學生感到課堂內容生活化又很有趣。
四、課后作業生活化
在規定的日常教學時間里,學生很難對知識的難點重點問題全部理解。所以要求教師設計科學化的作業,讓學生掌握知識要點,還能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問題。課后作業的布置要注重時政性以及靈活性,傳統的課后作業大多是以抄寫和練習題為主,這樣生硬的方式讓學生對課后習題失去了興趣,學生不感興趣就很難用心去對待,從而導致課后作業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為了體現作業的本質,教師可以轉變思維模式,把靜態的化為動態的作業讓學生去完成,從生活中去完成原來課本上的作業。比如學習相關標識的課程中,讓學生自己課下在生活中找尋更多與教學相關的作業內容,做一個新聞小記者進行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去社區市場上進行采訪并記錄。在生活實踐中為學生布置更多相關的作業,經過學生的整理后,讓他們發現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高度緊密性能,也培養了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改變了原有的作業模式,學生的積極性更高了,也有目標有機會地去完成各項任務,完整的體現了作業實際教學價值,這更利于學生將來的發展。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旨在從與時俱進的現實生活角度出發,以生活化的方式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生活契合度。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考慮時代特點以及學生所接觸的日常生活情況;從學生的角度理解生活化教學的含義,以實現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現實意義以及有效性,從而避免走入形式主義的生活化教學歧途。
參考文獻
[1]姜根華,葉紫兒.德育教學中的生命教育——以“敬畏生命”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5):17-21.
[2]胡云琬.增強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的幾點建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3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