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洲
摘 要: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當前的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教育”作為一種用互聯網思維結合行為模式重塑教育內容、方法等的模式,它的出現為教育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理念、教育結構及教育模式。文章首先簡單介紹了“互聯網+教育”,之后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其對教育的影響,并探討了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育模式的改革。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
一、“互聯網+教育”的簡介
“互聯網+”最早是由馬化騰提出的,他認為“互聯網+”是一種趨勢。然而“互聯網+”發展到現今,社會對其內涵并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但一般來說,所謂“互聯網+”便是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互聯網平臺進行深度融合,繼而在新的領域創造新的生態。“互聯網+教育”便是“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快速應用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它指的是教育活動以現代的教學理念與思想作為依據,在網絡環境下將學習行為與網絡技術進行有機結合的一種新型的學習環境。此種教學理念的應用不僅可以在教學內容上實現不同方式的傳輸,拓展更多優秀的教學資源,也能在教學評價方面面向所有的學習者,還能在教學體驗方面充分滿足學習者的需要,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根據“互聯網+教育”的發展現狀可知,“互聯網+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活動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活動而言有著諸多的優勢。一是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傳統教學課堂大多是以教師為課堂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在“互聯網+教育”的教學環境下,教學活動是以學生作為中心而開展的,學生可以自主安排自身所需要的學習計劃、自主決定學習時間、內容及地點等。如此一來,可以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繼而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可以豐富教學資源。“互聯網+”可以在開放的大背景下進行教學,而互聯網的共享性、無區域限制的特點也能讓學生隨時、隨地獲取學習資源,讓教師也可以不斷充實、豐富教學資源。三是可以增強師生、生生間的溝通交流。互聯網技術可以讓教學活動在傳統教學課堂的基礎上以校外教學的新形式展開,讓教與學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發生。如此便可以讓師生、生生之間利用互聯網隨時進行溝通交流,繼而增強學習效果。
二、“互聯網+教育”對教育的影響探討
1.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環境
互聯網技術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機結合文字、圖像、音頻等多項資源,為學生帶來一種來自視、聽、觸等多方面的感官感受的教學體驗。而“互聯網+”體現在教學活動中的趣味性、直觀性、個性化、互動性、智能性、創新性等優勢也可以極大的優化教學環境,讓學生在互聯網技術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影響下感受到教學課堂別樣的風姿,繼而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內容作為“互聯網+教育”的核心素養競爭力所在,它決定了此種教學理念的客戶群體。而互聯網技術的開放性、共享性又能依據公眾需求來有機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2.學生的學習模式由被動轉向主動
當“互聯網+教育”理念在教學中深入應用后,學生便可在很大程度上擺脫地點、時間的限制,降低對課本的依賴程度而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時間、地點,這便體現出了學生在此種教學模式下的自主性。由此可知,這種教學模式便可說是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學習在時空上的自由。再者,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的學習還可以有選擇地將自身的學習經驗、體會分享給他人,通過讓其他學習者評價學習過程與成果甚至是自我評價的方式來有效改進自身的不足,繼續發揮自身的學習長處,進而不斷增強學習效果。然而,“互聯網+教育”的自主學習模式雖然創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理念,但同時也為學生學習過程的紀律性、學習內容的嚴謹性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3.教師的教學方式由灌輸轉向互動
傳統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而展開授課的,但在“互聯網+教育”理念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不再是教學主體與導向者,反而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與輔導者。由此,此種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模式便也由單向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了雙向的“互動式”教學。所謂“互聯網+教育”下的互動式教學便是指教學課堂由過去的教師教授知識衍變為如今的教師要求學生在利用網絡完成相關知識的視頻學習后,二者互相交流評估,繼而補充學習知識、答疑解惑,最終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
4.教育資源由封閉轉向開放
傳統教學中,教學資源僅在課堂、實驗室、圖書館等校園內部可以獲取,其對象也僅是針對在校的所有學生及教職工。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互聯網強大的信息存儲、交換能力在教育行業的普遍應用后使得教育行業逐步建立起了“信息庫”,且此信息庫還能隨著人們的不斷上傳、發布信息而不斷擴容。因此,教育資源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便可跨越校園、地區乃至國家的局限。同時,教育資源之間還能借由互聯網來進行平等共享,如此便可讓教育資源由最初的封閉轉向開放。比方說,風靡全球的慕課便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它是一個十分流行、便利的教學資源提供平臺,它為數以百萬的學習者提供了開放、免費的學習平臺。
5.教育機構由單一轉向多元
傳統教育是以學校作為主要載體和基本單位的,而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由于互聯網可以有機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各類社會教育機構、教育組織便借助自身相較于學校的靈活性、免費性給傳統學校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如此,教育機構便也逐步變得多元化。例如,美國的Udacity、edX等慕課平臺,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滿足不同需求的多種教學課程服務。
三、“互聯網+教育”環境下教育模式的改革
自“互聯網+教育”在教育行業中的廣泛應用后,“互聯網+教育”便呈現出極好的發展趨勢。然而截止到目前為止,“互聯網+教育”主要就衍生出以下幾種教育模式:一是為傳統教育提供具備互聯網屬性的教學工具的工具模式。校訊通、猜題庫、蘋果等都是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而來的互聯網教育工具。其中,部分教學工具已開始逐步允許教師發布教學內容,允許學生在視頻中做筆記。這種具備互聯網屬性的教學工具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教學中教師、家長、學生間的溝通問題,例如校訊通,還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例如猜題庫。二是基于教育云與大數據的基礎設施教學模式。在現今的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大數據可以整理學生的隨堂筆記、作業、考試等記錄,而教師便可以此為依據來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教學內容,繼而因材施教。比方說,“云校”便是這種背景下發展而來的一種教學模式。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下,無論是教學資源、教學模式、學習模式都能得到有效優化,而新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涌現。
參考文獻:
[1]張 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
[2]呂文會,劉新建.“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2).
[3]張成忠.淺析“互聯網+”環境下教育理念及模式的改革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