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認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為對于國家文化安全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高校外語教育中存在著跨文化交際學習過度偏重中對外來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習者母語文化教育缺失,導致部分學習者在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世界觀都受到了嚴重西化,缺乏本族語文化認同,對國家文化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本文從國家文化安全角度出發,研究高校外語學習者的母語文化認同,探討外語教育中引導學生提高本族語文化自覺以及樹立文化認同的策略。
【關鍵詞】文化安全;文化認同;文化自覺
【作者簡介】于子倩(1982.4- ),女,漢族,成都人,重慶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2016年度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基于國家文化安全的高校外語文化教學與學習者自身文化身份認同研究,項目編號:2016CQ0032B。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進一步合作,進一步加強了中國社會的全球化進程。隨著時代發展,全球化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經濟領域,而是轉向了包括文化在內的各個領域,形成了多層次的全球化語境。
在這樣的全球化語境下,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越發青睞利用語言教學進行文化滲透,以達到推廣其本國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目的。在這種帶有文化輸出性質的語言教育中,青年一代尤其是高校學生成為了這些國家的重點目標。
我國高校外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以實現中華民族和國家的振興。因此在高校外語教育中加強學習者母語文化認同對于抵御西方發達國家和平演變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母語文化認同
母語文化認同簡單來說就是行為主體對本民族或本國的文化認同。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文化認同提出了自己見解。趙劍英(2005)認為,所謂的文化認同是由共同的語言、民族血統、宗教信仰、價值觀、倫理道德體系,歷史地理、經濟環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建立在國家利益、文化傳統和相對一致的社會道德觀念基礎之上的;崔新建(2004)將文化認同看作是對人們之間或個人同群體之間的共同文化的確認,是人類各種認同的核心;鄧海龍(2012)從行為者主體角度指出,文化認同既可以表現在心理上,也可以表現在行為上,或者兩者兼具。
這些有關文化認同的定義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指出了文化認同于群體形成和維持起著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具有相同文化認同的行為主體很容易因為共同的情感而自發地聚集在一起,這樣的歸屬感也是行為個體對于自身民族和國家認同的基礎所在。由因此母語文化認同本身對于維系行為主體所在民族和國家的存在和發展安全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外語學習者的母語文化認同
“社會心理模式”提出者Lambert曾指出外語學習會影響學習者對自身文化認同的變化。他指出,隨著語言學習的深入,外語學習者的文化身份從單一性向多元性轉變,在這種文化身份轉變的過程中,外語學習者自身的文化認同也在經歷著改變。如果學習者無法抵御外來語言文化的侵襲,在學習過程中就可能出現疏遠本族文化的現象。一旦學習中外語文化與母語文化沖突加劇,就可能進一步導致學習者自身文化身份混亂,出現文化認同危機。這種文化認同危機對于學習者在本民族群體生活中所形成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具有破壞作用。一旦這種危機擴大開來,形成群體性的文化身份混亂或文化認同危機,甚至導致整個集體精神信仰喪失,從而對國家文化安全乃至國家安全造成根本性的傷害。因此,在高校外語教育中,加強學習者對于母語文化的認同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事實上從心理學角度講,認同本身是行為主體對某個人(包括主體本身以及他人)或某事所持的支持態度。這種產生于內部的態度包含有鮮明的價值判斷與期待,所以會對行為主體在進行決策取舍時產生影響,并能夠成為行為主體進行某項行為的驅動力并且具有一定持久性。由此可見只有擁有了對于母語文化的認同,外語學習者才能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自覺維護本族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因此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預防和抵制外語文化入侵學習者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根本的是要培養學習者對本族文化的文化認同感,提高學習者對母語文化的文化自覺。
1.外語學習者母語文化認同與國家文化安全。國家文化安全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從內容來說包括國家語言文字安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安全、生活方式安全等。一些西方國家極力鼓吹“文化全球化”,企圖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該國人民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削弱該民族對自身母語文化的認同感。這種文化滲透的本質是帶有殖民性質的“文化霸權”。
文化作為區別一個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根本之所在,一旦失去其固有的自我性就意味著民族生存所依賴的根本受到了本質性威脅。在我國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文化安全被視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保障。
隨著文化霸權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許多專家和學者都認識到了母語文化認同在整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重要意義并指出了文化安全對于保證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胡惠林(2011)曾指出了文化認同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一個民族之所以存在和發展,共同的文化認同是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共同的文化認同,一個民族的存在與發展就喪失了必需的凝聚力。”由此可見,增強人們對于本族文化認同對于提高民族文化凝聚力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胡惠林本人也認為文化認同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對于全球化進程中所出現的“文化霸權”的對抗。
2.外語學習者母語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1997年費孝通先生曾針對全球一體化趨勢所提出的文化策略。所謂文化自覺,便是對自身文化具有自知之明,知道自身文化的來龍去脈。令人遺憾的是我國很多外語學習者乃至外語教育工作者對于本族文化都沒有具備足夠的文化自覺,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外語人才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無法為母語文化發聲。
2000年,針對這種現象南京大學教授從叢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一概念,指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高校外語教育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上忽視了對學習者母語文化教學。涉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也多是將目的語文化放在了教學的主導地位。這樣的教學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了高校外語學習者母語文化知識的欠缺,使得我國外語人才在跨文化交際中“集體失聲”現象的發生。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行,外語人才的需求也進一步擴大。教育部頒布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指明確指出要促進沿線國家語言互通,拓展語言學習交換項目,聯合培養、相互培養高層次語言人才。機遇的背后也蘊藏著挑戰。“一帶一路”戰略是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的合作,而外語教育在培養外語人才的同時更是要培養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弘揚中國文化和維護民族團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對于生養自己的母語文化一無所知,又何談用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認同感,進而維護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安全。只有正確認識和了解母語文化,才能夠使得外語學習者提高自身文化自覺,增強母語文化的認同感,建立文化自信,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認知危機,從而在與他文化的交往過程中能夠保持自身文化立場,自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弘揚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布爾迪厄.文化與符號權利-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 2000-10-19.
[3]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84).
[4]鄧海龍.外語教育語境中的文化認同困境[J].教育與管理,2012:9.
[5]費孝通.中國文化的重建[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6]蔣旭東.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安全戰略論綱[J].理論與現代化,2002:11(63).
[7]韓源.國家文化安全引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雙月刊),2008: 6(90).
[8]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文化安全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9]孟憲平.文化安全、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我國的文化安全問題及其應對[J].理論探索,2008:6(174).
[10]趙劍英.文化認同危機與建構社會基本價值觀的緊迫性[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