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香
【摘 要】學習是一個“知識”內化成為“能力”的過程。對于小學數學而言,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能夠更為輕松地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數學的現實價值。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小學數學與生活的相關聯系進行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 數學問題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9.094
小學數學教師除了要照著“教科書”來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傳授之外,還需要為學生創造親近生活的機會,讓學生能夠走進生活來將所學的所學知識予以運用,令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成為學生進行進一步學習的強力輔助,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數學問題的解決中獲得進一步的提高。
一、不斷發展的數學觀
傳統的數學觀認為:“數學是一套已經完成的嚴謹結論體系,教師主要任務就是圍繞‘教科書’來開展各種教學活動。”隨著數學教學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這是嚴重脫離實際的,與學生生活是不具備相關性的,故而萌生出了“建構主義數學觀”。建構主義數學觀認為:“數學教學是一個開放的動態化活動過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或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學生能夠更為投入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正是如此,小學數學在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時,需考慮進一步加強數學與學生生活聯系的問題,讓數學能夠更為貼近生活,令原本略顯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生活化,使生活問題能夠通過數學化的表達來得以更為輕松的解決,這樣學生才能夠聯系生活來將數學予以更好地學習。
二、小學數學與生活相關聯系的基本方法
眾所周知,提出問題是學習的第一步,也是學習的關鍵一步。我們若細心觀察便會發現,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數學問題可能存在于任何一個地方,而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能否將這些巧妙地融合到課堂教學之中,去將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予以捕捉,引導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創新欲望能夠被持續不斷地激發,令學生對數學生出一種極為自然的親近感,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的細微之處,數學能夠在不知不覺間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
(一)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素材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教科書”之外,還需要進一步教會學生如何在生活中去捕捉“數學素材”,將生活中的數學實例引入到課堂之中,為教學服務。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小學數學還需要將生活氣息融入到教材之中,讓原本枯燥、乏味、蒼白的題材能夠得以有效轉化,轉而以學生感興趣、鮮活、新穎的形式來予以更好地展現,從而學生才會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之中,進而學生才會直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同在”。例如,小學教師在教學生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時候,在照著書本將相關的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之后,還需要進一步讓教材中的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用生活實例來提出與之相關的數學問題,令學生能夠開始著手計算教室內部的面積總和,以此來讓數學和生活建立起相關的聯系。
(二)生活情景再現,強化生活經驗以解決相關數學問題
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讓學生在不斷的引導中構建起智慧,即讓學生學習并掌握前人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對于小學數學教育而言,并不是要讓學生掌握“新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對“常識性知識”進行一定程度的掌握及運用,令學生能夠將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總結和凝練,使學生開始構建起真正屬于自己的數學知識。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教師需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更為細致、深入、全面的把握,將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進行有效地調動,促使學生能夠更為主動地去進行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從而使數學知識能夠與生活情景自然地結合起來,進而將數學知識融入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這樣數學知識才會由原本的“抽象”轉化為“具象”。
三、回歸生活的小學數學
生活本就是一個大課堂,小學數學教學進行到最后是需要向生活回歸的,以便能夠將數學的魅力予以充分的展現,從而讓學生能夠學習和掌握更為鮮活的數學知識,但是需要重點注意的是,回歸生活的小學數學并非是讓學生在生活中漫無目的地去進行數學學習,而是要將課堂教學的作用予以更為充分地發揮,讓學生能夠以課堂為“主陣地”,以生活為“次要陣地”,以數學與生活的深度融合來進行更為深入地學習,這樣學生才能領會到數學的真諦之所在。
(一)以鮮活的生活場面來展示深奧的數學語言
小學數學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的,其中必然會有一些難以理解的數學語言,就算是教師反復講解或用例題進行展示,學生也是不容易理解的。這個時候,若教師能夠首先想到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面來進行數學知識的展示,那么整個教學就會因真實而生動,從而學生能夠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更為有效地去進行學習,并且在學習的時候表現出極高的熱情。
(二)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將這些掌握的數學知識予以有效地運用。因此,“有用數學”這一概念成為了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性指導思想。
當學生完成了數學知識的學習之后,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在不斷地運用中去體驗數學的真正價值,令學生能夠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使學生能夠對數學學習保持較高的興趣。所以,在學生的學習告一段落之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入到生活之中,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將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發掘出來,轉而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最后從容不迫地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更好地解決“生活問題”。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了“三角形穩定性”相關知識的學習后,就要適時地將學生的思維導向現實生活,讓學生去思考“自行車、空調外掛機支架、電桿拉線為什么要構成一個三角形?為什么不可以是圓形、方形或其他多邊形?”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從課堂順利地轉向了生活,使學生培養起了用數學眼光看待事物的良好習慣,令學生開始更為積極主動地采用數學方法來將生活問題予以解決,讓學生能夠深深地愛上數學學習。
總而言之,數學源自于生活,最終又會被用于生活。小學數學和生活相聯系是教學的必然,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生活中數學知識運用的現狀,又可以喚起學生對數學進行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輕松、愉快、融洽地氛圍中去對數學進行學習,最終學生才會真正學到受用終身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