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勝國
【摘 要】教師應分析歷史教學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歷史學習之中,老師可以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分析和指導,使學生真正的、全面的認識和學習歷史。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引導學生去思考,提高課堂效率等,營造有趣的、有效率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現狀 解決措施 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9.157
一、目前現存的歷史教學問題
1.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過于陳舊,教學方式單一。“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這種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通過講授能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可以較為系統地獲取、接受書本上的知識,充分體現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其弊端也相當明顯,就是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是“以教師的教授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容易形成“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
2.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的激情。歷史絕不只是過去的歷史,它與現實社會有著緊密的聯系。而現實中歷史教學僅限于課本里固定的知識,脫離現實;學生學習歷史也只是為了考試,歷史學習成了死記硬背的任務,根本沒辦法與現實社會相聯系,更不會以史為鑒,毫無學習激情可言。
3.教師不重視學生的課外歷史知識閱讀。初中歷史教師在現階段的應試教育體制下,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比較關注學生的成績走向。反而,教師很少關注以及重視學生的課外歷史知識的閱讀量,很少關注學生在課外有沒有涉獵一些歷史報刊、雜志、書籍等相關知識來充實自己。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歷史教師認為學生只要掌握好書上的內容就行了,不需要花時間、精力等閱讀課外歷史的知識。教師的這種認識使得學生的眼光變得狹窄,不能充分的領略到歷史文化知識的魅力所在。
二、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使學生健全人格的生成,使受過教育的人生活的更具有意義,更能為其他人和社會做貢獻。而歷史教學正是以人類歷史來豐富學生的智慧,完善學生的人格,是促進人類生命發展和完善的學科教育,因此我們應該轉變觀念,不能以升學為標準衡量學科作用,應該樹立持續發展的教學觀念,以學生個體為主體,在歷史教學中注入生命的含義、時代的感覺,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生命所在,智慧所在,人生價值所在。其次,學校還應提高歷史教師素質,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以調動歷史教師講課的積極性,使歷史教學的作用得到充分體現。
三、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首先,注意課堂導入的形式,盡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愛上歷史學習。同時,注意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注重歷史知識與其他科目的結合,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
四、靈活運用現代化技術
身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一定要提升自己對于多媒體教育設施的操作能力,在傳授歷史知識的時候,應該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設施增強學生的知識容量,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為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中學歷史教學的質量得到整體提高。許多學生都表示,所學習的歷史知識比較枯燥,這讓很多學生都對歷史失去興趣,很難讓學生自己擁有學習知識的欲望,這個時候老師就應該利用現代化教學設施,把和學習的知識有關聯的資料都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對歷史的感覺更加貼近。比如說在講解人民解放軍抗戰取得勝利這個時刻,可以稍微讓學生觀看一下“渡江戰役”的影音資料,讓氣勢磅礴的戰爭形勢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向學生展示的內容很容易被控制,這能夠有效提升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五、創新歷史教學手段
隨著教學模式的創新、網絡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新的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歷史教育課堂上。歷史老師一方面要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另一方面要擅用現代化教學設施。通過使用新的教學方法及現代化教學設施,提高教學質量。當前,絕大部分初中生對歷史學習不夠重視、缺乏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基于這種情況,老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播放影音資料的形式,刺激學生的直觀感受,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從而培養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及民族自豪感。
六、布置有效的作業
在進行教學工作的同時,教師也要對課后作業予以重視,布置適當的課后作業,幫助學生做好課后知識的復習工作,鞏固知識點的學習。課后作業的布置要靈活,不要局限于書面作業中,而應當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作業學習。比如,在進行“二次革命”學習的時候,筆者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進行小組討論,自行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成就展進行展覽設計,學習準備博覽會,學習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如工具書、參考書、互聯網等等。在學生進行博覽會設計的時候能夠有機會接觸課外知識,培養學生主動吸取各種知識的意識。通過對博覽會的設計,一方面使學生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培養學生尊重科學、尊重知識的意識;另一方面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博覽會的設計中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團結協作意識。
七、與學生多溝通
歷史是一門內容豐富多彩,知識蘊含廣泛的學科,受很多學生的喜愛。可是由于中學生對學科的一些偏見和學生學習中的一些障礙等原因,影響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要積極地與學生溝通,化解學生思想上的一些偏科行為,排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才能更有效地組織歷史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將歷史學習當成一件輕松、愉快又很重要的事去做。
總之,我國目前初中歷史教育的現狀仍然存在著諸如“填鴨式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等不科學的現象,這是長期受到應試教育影響的必然結果。新課改的推出就是改善這種不良現狀,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歷史的精髓。但是由于傳統的教學理念根深蒂固,很難在短時間內就使教學理念得以更新,所以這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聶延虎.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和改進對策[J].學周刊,2015(24):39.
[2]嵇秀梅.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