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陽 劉冬妮
摘要:我國現階段因人口基數大且老齡化嚴重,日益增加的養老需求,政府公辦的養老機構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所以老齡化社會需要構建完善而嚴密的養老體系,特別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這樣才可以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本文通過對中小型城市養老模式現狀分析研究,提出了具體的完善措施,為建設適合我國社會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的養老體系提供可借鑒的一些具體措施。
關鍵詞:養老保障;人口老齡化;體系建設;應對措施
一、我國養老模式的現狀
據資料顯示:我國正在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為2. 22億,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地區老齡化不平衡現象也很嚴重。老齡化加速、基數增大且老齡結構失衡、地區老齡化不平衡給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服務保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由此可見,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的水平相對較低,也是因為在“421”的家庭結構模式下,每個地區獨生子女因素、社會養老機構收費標準和服務質量不均衡等問題,使得社會難以滿足不同層次老人對于養老的不同需求。加之我國各個區域之間養老機構發展不平衡、養老服務人員匱乏的問題,造成中小型城市人口對養老需求和養老供給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中國中小型城市養老的現狀
(一)家庭養老
在家庭養老模式中,護工根據由家庭成員提供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為老人們安排飲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等。在生活上給予全方位個性化的照顧,也能同時滿足老人在精神與情感需求,也可以通過一些硬件措施如一些場地或者活動器材等,組織形成一些興趣一致的人的俱樂部,充分調動老人們的積極性,使其“動”起來。該模式最大的特點在于使老人們找到“知音”,一同探討一些共同的話題,或者也可以舉辦一些比賽之類的活動,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而不再感到枯燥乏味。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老人既享受了服務又不脫離社區的人際關系,使他們更為舒心。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大概有一大半的被調查者傾向于選擇家庭的養老模式,其中有空巢老人、女性、家庭子女多的和健康的老人占該選擇的大多數。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收入水平的提升,由于“421”型的家庭模式、傳統觀念和現在許多觀念的碰撞導致老人和年輕人分居的情況越來越多,老人依靠年輕人的程度越來越弱,在一個家庭里可以照顧老人的家庭成員也越來越少,從而使家庭養老模式受到了嚴重沖擊;
(二)社區居家養老
社區居家養老是將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而形成的新型養老模式,是一種利用社會資源彌補家庭養老的新型社會養老模式。“社區養老”是指以老年人自己居住為主,在社區生活的老年人,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以及需要每天或者每隔幾天接受護理人員的上門護理,這樣他們既可以享受服務,又能維持原有的人際關系,社會一些志愿者也會定期去為老人進行各種生活上的服務。社區居家養老主要包括三種服務形式:其一,專門護工上門服務。主要為居住在家的老人提供,每天早上由護士為老人量體溫、測血壓,并根據檢查結果進行照顧護理,并且根據個人的喜好來安排飲食。同時提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幫助,如打掃房間、購物、聊天、做飯、讀報等。定期還為老人們舉行一些娛樂活動,使之生活變得多樣化。其二,社區內的機構服務。社區的機構為一些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時的全方位的個性化服務:白天由專業人員為老人進行日常護理,晚上由家屬接回家中。此種養老模式有效地解決了一些家庭成員因工作而不能陪伴在老人身邊的難題。其三,互助服務與志愿者服務。互助服務是一種在社區內退休的健康老人自愿提供相互幫助的養老服務,是一種新型的社區服務形式。讓他們自己在與同小區的老人互相幫助,當這些人患病或需要養老的時候,便可以優先得到相同的服務作為回報。志愿者服務則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些社區志愿者或大學生進入社區為老人提供服務,這些行為將會記入個人檔案,作為其升學及獎勵等方面的依據。
(三)機構養老
我國養老機構主要還是以公辦的為主。混合的民辦的家庭養老機構較少,公辦的養老機構一般都享有國家的財政補貼,設施相對齊全,所以就價格相對較低。和其他模式相比,社會養老機構情況較差。相關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型城市的養老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相對較為單一,只能達到老人溫飽以及健康的需求,偶爾才有娛樂、養生、集體出行等活動。與社區家居養老模式相比,機構養老模式中,老人在生理心理上健康狀況較好,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需要更多家庭以及社會的支持。
總而言之,我國中小型城市的養老結構現在是由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相互依存的。
三、中小型城市養老存在的問題
(一)人口老齡化的速度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不相匹配
我國現在老齡化的人口增長速度快且基數大,國內人均生產總值還不是很高,所以社會經濟不能滿足當今老齡化的社會。
(二)家庭養老的負擔加重
“421”型的家庭模式將會成為以后家庭的主流模式,生育率下降,大多數的家庭不愿生二胎,且人均壽命延長等因素,都導致了家庭供養的資源減少,從而導致了子女養老的人均負擔也在成倍地增長。
(三)養老的方式與實際需求不匹配
現存的養老模式結構單一,根本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從而導致了養老方式與實際需求不相匹配。
四、中小型城市養老的具體措施
我們在建立一個舒適的全方位一體化的養老模式一方面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嚴密的養老的保障體系,具體措施如下:
(一)建立和完善適合于我國國情的養老保險機制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建立并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形成一套嚴密的保險體制,在城鄉建立覆蓋全民的低保制度,也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國家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金,國民可以通過年輕時的工作所得的一部分用于年老時的所用,也就是養老保障金;再者,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較多,沒有固定的工作和經濟來源,因此設立低保制度,爭取是最大范疇的解決人口的老齡化問題。把這項制度與基礎養老金制度相結合,由國家通過相應的稅收來建立覆蓋全民的基礎養老金,它提供的保障水平相當于最低收入保障,同時嚴格法制化措施實現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運行。
(二)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促進就業,進而增強經濟承受能力
國家強盛的根本是走經濟發展的道路,也是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帶來的基礎。只有加快經濟的發展,增強經濟承受能力,為養老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一方面經濟發展會產生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提高經濟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各方面影響。
(三)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全面的養老保障體系
可以參考德國的經驗,中小型城市對于養老既可以將社區養老、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這三種模式融為一體,也可以將他們分別實施,但是都是致力于將我國的養老機制更加完善,可以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養老模式,讓老人和他們的子女們放心。
(四)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為實現養老體系的標準化和規范化
要想實現養老體系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就必須擁有一支高質量、高素質、高水平的養老服務團隊。首先要吸收一批具有醫學、心理學等知識的專業人員;其次還要對志愿服務體系有相應完善的制度;其三還要出臺相應的法律保障養老措施能夠有效的進行。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等不斷發展的形勢下,人們對養老模式的研究會越來越深并且提出更多新穎的養老模式,給老人的養老問題提供一些多元化、一體化、多方面的選擇,但是還要重視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素質,保證養老服務的全面落實,加強和完善養老體系,進而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質,從而才能滿足老人對于物質和精神的需求。與此同時,我們在參考他國的養老模式的同時也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養老體制、應該在保證“為子女盡孝,幫老人養老”的同時,建立一個立足于民眾利益的多方面立體化的社會養老制度,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全方位、一體化和個性化的社會養老機制。
參考文獻:
[1]劉鎵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淺析中國農村養老模式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青年與社會,2013(11).
[2]黃佳豪.福利多元視域下民辦養老福利機構的發展思考一一以安徽為例[J].天府新論,2011(1).
[3]唐麗娜.我國農村養老資源配置研究[D].西北大學,2012.
[4]孫亞慧,謝興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方式探討[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