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漢娥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多媒體技術也已經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于教學之中。而化學,在高中學習中所占的地位也是越來越重要,現如今,提高化學課堂的效率也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所以,到底該怎樣提高課堂效率呢?最重要的其實就是把多媒體技術運用于化學課堂,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關鍵詞】高中化學 多媒體技術 開展措施 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112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多媒體教學不但能夠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對化學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教師在化學課上,如果可以合理地利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或者計算機等媒體,直觀生動的把所要講的東西展示給學生,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熱情,使學生在課堂上輕松愉快的學習。例如,教師在準備向學生介紹有關鈉的化合物時,可以利用多媒體通過照片,視頻等形式向學生展示一系列鈉的化合物,包括蘇打、小蘇打、食鹽等。
二、模式實驗教學
許多微觀結構和微觀現象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演示試驗也無法做成。傳統教學中,只能靠掛圖、板書及教師的語言來完成,然而這樣的教學卻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應用化學課件,這些困難就會迎刃而解。例如,原子結構的教學,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的,其中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絕大部分質量,但是體積只占據原子的十萬億分之一;電子在核外作高速旋轉。利用Flash動畫,模擬原子的空間結構和電子高速繞核旋轉情況,給學生以充分的感性認識,這樣可輕松的突破學生認知上的難點。再如,酯化反應教學中,反應機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用三維動畫軟件制作成CAI課件,形象地展示出乙醇和乙酸的斷鍵部位及新鍵的形成,更有利于學生對“羧酸去羥基,醇去羥基氫,生成酯基”的反應機理的理解記憶!
三、擴大教學容量
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使用,不僅減少了教師的板書時間,而且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大信息量的傳輸,高密度知識的傳授,這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技術中的圖片和動畫都各有其優勢,圖片相比單純的語言而言更加形象和直觀,其包含的信息量更加豐富。而動畫不僅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覺,而且可以吸引學生的聽力。不但速度更快、容量更大,效果也更加好,直接加大了課堂的教學容量。在多媒體對學生視覺和聽覺雙重感官刺激的作用下,學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
四、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的功能,改變“人——人”為“人——機——人”關系,使教師從傳統的“傳道、受業、解惑”角色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協調者和合作者,運用多媒體技術促使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協調學生知識、智力、興趣、意志等方面因素,使他們在合作中構建化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達到優勢互補,從而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開拓學生視野
多媒體教學改變了欣賞課中教師唱獨角戲,教學單調乏味的缺陷,打破時空、地域的界限,跨越古今,使學生更易獲取豐富的化學知識,既開闊了學生視野,又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新課程的化學教材,涉及很多化學工業生產流程,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工業生產過程和情境,可以使學生對整個化工生產流程和反應原理有比較直觀真實的感受,如,煉鋼煉鐵、煤、石油、天然氣的綜合利用、海水曬鹽、酸雨的形成等,都可以用相關的化學知識和原理來解釋。在學習到某一部分知識時,我就播放有關的資料,增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使學生覺得學有所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六、多媒體技術使用原則
1.科學性原則。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必須要準確,能夠明確的表達出文本資料,做到層次分明、搭配得宜、清晰簡潔,課件要活潑但是不能失去嚴肅,要多應用引導式教育模式,避免呆板的說教,要不失時機的將各類有益資料穿插進來。例如,在講解關于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插入動畫與圖片進行演示,配以文本解說,讓學生能夠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2.適齡性特征。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需要考慮到高中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不能過于活潑,畢竟高中階段的學生還缺乏自制力,如果完全采用開放性教學模式,也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課件的制作需要嚴謹而又趣味,課外內容可以加入,但是不宜過多,這既可以保障教學計劃能夠按時完成,也不會由于內容過多致使學生無法理解。
七、開拓學生思維
學生的空間思維和想象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不斷培養和訓練的。高二學生初次接觸有機化學,很難把有機分子在頭腦中復原成立體結構,難于理解和掌握有機物分子的結構尤其是同分異構體之間的區別。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可以利用結構模型的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理解;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強大的模擬功能,動態地、形象地演示有機分子在空間的結構形態,這對于碳原子數多、同分異構體龐雜的有機物來說計算機模擬功能的優勢更為突出。我在有機分子結構以及同分異構體的教學中,利用從網上下載的軟件,在電腦中制作出丁烷、戊烷、氯乙烷、二氯乙烷等幾種有機分子立體結構模型,隨心所欲地拆分、組合、旋轉,變換出各種形式的空間構型,讓學生觀察比較,使學生將有機分子的分子式、結構簡式等與其空間結構一一對應,并在兩者之間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系。這樣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同分異構體的數目與分子空間結構之間的關系,而且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掌握了本教學單元的重點。
八、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利用好多媒體技術的力量,豐富學生的學習、擴展學生的視野,讓化學課堂不再枯燥、無趣,而是變得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夏彬彬.加強高中化學實驗改革,提高教學效率[J].科技信息.2010(04).
[2]汪家全.多媒體技術與化學教學[J].成才之路.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