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梅
【摘? ? 要】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中小學時期是培養青少年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在小學期間如果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其對閱讀的興趣,將會為日后各類知識地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主要圍繞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策略展開剖析與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指導?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8.037
培養濃厚閱讀興趣,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掌握正確閱讀方法,對于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努力探索閱讀指導的有效途徑,增強學生閱讀的趣味性、主動性和實效性,有意識地把閱讀教學作為重要教學目標同時進行,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知識水平。
一、創新情景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閱讀中實現情景交融
對于小學生而言,興趣往往是他們學習知識、探究問題的內生動力,而且小學階段的學生感性認識居于主導地位,外部的環境和氛圍、他人的情感很容易會感染到他們,對他們的情緒和熱情產生影響。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與小學生心理特征的結合,并且強化閱讀教學中課堂情景的有效創設,實現對學生良好的誘導和啟發,讓他們能夠對其中的內容實現充分的體驗。比如,在《七律·長征》這一詩篇的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對長征的相關電影或者歷史紀錄片進行播放,讓小學生對長征的過程進行充分的感受,在“四渡赤水”等內容的播放中將詩篇中飽含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這樣很多小學生就能夠被其中的內容和情感所感染,帶著這樣的思想情感投入到詩篇的閱讀過程之中,不僅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認識、強化了對文章情感的體驗與感悟,而且在整個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昂揚的激情,學習的效率和最終的成效都非常理想。
二、注重朗讀的韻味
全國小語研究會理事長崔巒先生說過:“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在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教師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巧妙的開展這一環節能夠使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獲得積極的思想熏陶,與文本進行一次深入的情感交流。因此要杜絕照本宣科式的閱讀,要讀出情感,讀出韻味。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第一段,我是這樣處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陰/又冷。指導學生用低沉、悲傷的語調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環境描寫側面烘托了人民對總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擠滿”“長”“多”三個詞讀重音,使學生在朗讀中也和人們一樣沉浸在對總理的崇敬和愛戴中。如此引導,學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豐富了語言庫存,又陶冶了情操。
三、優化閱讀教學過程與教學環節
小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經歷是伴隨著語文閱讀學習的過程而產生的,它是一種心理體驗,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關注小學生的心理感受,確保小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提高小學生對語文閱讀課的興趣,提高語文閱讀課的有效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過程和環節離不開教學環境,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環境會對學生的情感產生較大的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環境改善后,教學氛圍也需要改善,教學氛圍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情感的交流和交流,這不能局限于小學語文教師。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與小學生交流互動,是小學語文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交流與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這種和諧的關系也應延伸到課外日常生活中,不僅在課堂上或校園里,從而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四、采用多元化閱讀教學法
多媒體的應用為教師提供了全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探究多元化教學法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教學空間。在創建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學會利用多種手段,讓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在閱讀中,教師首先可以利用朗讀、演唱、繪畫和表演等多種閱讀形式,全面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體驗多元化閱讀形式,對閱讀內容產生全新的理解。其次,鼓勵學生勇敢發問,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只有敢于提問,學生才會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思考。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針對文本內容、作者情感和文章結構等內容進行提問,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共同交流和教師點撥的方式解答問題。最后,優化閱讀過程,有計劃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不同難度的文章中由讀通過渡到讀懂,進而提升為品讀。
五、加強引導,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思考能力,提升閱讀效果
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罔”,只學習不思考是不行的,這樣會導致學習過程中的效率低下。在小學時期,由于他們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信息的多少,取決于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只有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思考能力,才能夠引導學生將閱讀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技能,提升閱讀的效果。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通過科學的引導,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學生語文閱讀綜合能力地提升是一個長期持續的動態過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提高閱讀有效性是一線教師永恒追求的教學目標,而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技巧把握是關系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各年級階段學生的差異性確定教學設計及目標,從教學實踐中總結能切實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參考文獻
[1]陳明貴.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07):39-40.
[2]蔡紹德.淺談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教學的意義與策略[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07).
[3]黃元昌.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訓練[J].現代教育創新雜志,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