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顯
【摘? ? 要】藝術來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美術課程也是如此,教學內容來源于實際生活,就要將其反饋到現實生活中去。美術課程不僅教授給學生們基本的美學原理,也培養學生們基本的審美能力,用美術的眼光去審視現實世界,觀察日常生活中具有美術色彩的地方,讓學生們認識到所學知識要應用于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這正是生活化視角下的美術教學探究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小學美術? 生活化?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8.146
美術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是不可以被忽視的,而一個人的全面發展也離不開美術的作用,當然這里的美術學習并不是指單調的學習美術理論知識,那樣的學習是干癟乏味的。因此要引導學生將生活實際與美術理論相結合,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發現美,領略到美術的魅力所在。
一、生活化視角下進行美術教學的重要性
首先,小學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較少,但也正因為年齡小,所以對未知事物充滿了好奇,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因此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有意識的結合生活化情景,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其次,新的課程標準將美術提到一個重要的位置,素質教育觀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德、智、體、美、勞,其中的“美”就是指學生需要具備美學素質以及基本的審美能力,將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培養對美的元素的感知能力。
再次,美術教育曾被許多人誤解為不務正業,在應試教育的高壓下,許多家長以“專心學習”等為理由,剝奪學生學習美術的權利,認為美術在高考時不會考到,學它是沒有必要的。美術發展也因此受到壓迫,被當成是一種興趣愛好,而不去系統的學習,這種錯誤的想法使得美術的發展緩慢,在素質教育觀的要求下,美術在學生九年義務教育課程中占得一席之地,這時在生活化視角下進行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美學素質,并合理應用到生活中,正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除此之外,學習美術還可以開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觀察能力,這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是有幫助的,與學生的學習并不起沖突,因此應當讓美術走進生活,讓更多的人擺脫對它的誤解,由此促進美術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讓美術貼近生活
老師在進行教學之前,應對班級學生的特點進行了解,根據學生特點調節課程的側重部分和教學的模式,例如對于小學1-3年級的學生和4-6年級的學生就不能使用同樣的教學方式。對于低年級學生的教學應先從簡單的色彩辨別入手,可以借助教具,準備不同色彩的卡片讓學生一一辨別,進一步可以借助同學們身上所帶的色彩來考查學生們的觀察、辨別能力,例如,讓學生們找出哪位同學所穿的衣服同時有兩種顏色,哪些同學的衣服是紅色的等等;在學習完簡單的色彩辨別后,讓學生們運用這些顏色制作一幅簡單的繪畫作品,只要具有特點即可。
對于較高年級的學生,在繪畫以外可以增添一些作品鑒賞的內容,老師挑選一些表意明確的中外優秀作品,引導學生對這些作品的立意、繪畫技巧、色彩搭配等作出品鑒,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表達能力,并且學習如何使用美術專業名詞,在開始學習鑒賞時,從簡單的生活題材作品入手,增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度與親近感,不能一味的選擇一些深奧內涵的作品,以免給學生造成壓力,使學生感覺作品艱澀難懂。
三、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的誕生都離不開自然的點化,不論是繪畫作品還是雕塑、建筑等作品的學習,都不能局限在課堂上。美術是一門自由度很高的課程,它不需要千篇一律,也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相反,美術需要學生們開發想象力、發揮創新意識、提高動手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既需要學生自身努力,也離不開老師的引導教育。
在學習繪畫時,老師應當有意識地結合現實生活特色,例如,在春天時,教學生畫出春天的景色,講解注意事項后,可以帶學生離開教室,走進自然,在校園里尋找春天特有的景物,如發芽的柳樹、返青的草地、新長出的花骨朵等等都是進入畫稿的好元素,有條件的話,老師可以申請帶學生們進行一次春游,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們去公園里采風,感受自然環境里的鳥語花香,激發學生們內心對春天的真實感悟,有感而發創作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又如在學習建筑風格的鑒賞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本地的新老城區,進行風格上的對比,也可以去參觀當地的著名景點,分析它具備哪些特點。
除了實際接觸大自然以外,老師還可以借助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引導學生了解大自然,多媒體教學如今比較普遍,借助多媒體的傳播特點,擺脫傳統教材的扁平化,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讓學生們全方位的擴展眼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特色,從而使學生博采眾長,找出自己喜歡的藝術風格,加以內化,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利用美術改變生活
學以致用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老師在教給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后,就要著手幫助學生,將其引入到現實生活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課外時間較多,這給美術走進校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老師們可以聯合各個班級舉辦“校園文化節”活動,由學生們自己討論主題,裝扮教室,內容可以包括教室內部風格展示、班級文化墻、黑板報展示等,這種活動的知識綜合性強,學生的參與度高、積極性強,并且也給學校注入新鮮活力。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己著手設計,從初期的方案設定,到中期材料準備、方案實施、到后期的宣傳與評比,整套活動讓學生占主體地位,老師提供指導幫助即可,由學生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動手能力,這種活動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整體策劃能力、班級團結力。
除了在學校中的活動,老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制作一些手工藝品擺放在家中,簡單的折紙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廢舊物品再利用可以使學生們使用家中的廢舊物品制作出工藝品,既減少了浪費,還為家中增添了一抹色彩,這也正是體現了美術教學的生活化視角,也讓學生們認識到美術與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可以利用美術讓生活更有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積極性。
五、結束語
在生活化視角下進行小學美術教學的探究,可以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可以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培養起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形象化的思維能力,這也符合了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美學素養的要求。同時,學生在小學階段受到美學的熏陶與感染,可以具備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審美能力,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適應社會全面發展的要求。因此,作為美術教師要做好這方面教學模式的探究,做好學生前進路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