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婉
摘要:在當前社會壓力中很多高校教師都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問題,本文以心理契約作為切入點對高校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將心理契約作為基礎,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或規避高校教師出現心理倦怠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心理契約;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應對
一、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內涵界定及現狀分析
(一)職業倦怠內涵界定
“職業倦怠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職業枯竭癥”,這是典型的心理枯竭現象,其主要引發原因是工作,很多上班族都會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覺得身心俱疲,身體能量被消耗殆盡。這種疲勞現象與單純的肉體疲倦有很大區別,更側重的是心理層面的疲倦。當一個人長期從事某項行業,就會局限在某種作業中不斷重復,這就很容易讓人們產生困乏、疲憊的狀態,有些嚴重的會對工作產生嚴重的厭倦情緒,在完成工作時候無法激發自己的性質,很難全力以赴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大多依靠慣性展開。在這種心理因素影響下,加拿大心理大師克麗絲汀·馬斯勒就將患有職業倦怠癥的人群叫做“企業睡人”。根據調查顯示,當前的人們對企業產生倦怠的時間不短縮短,有些上班族在剛走上工作崗位半年就對工作產生了強烈的倦怠心理,對工作不再充滿興趣。職業倦怠的概念是在1974年由Freudenberger,在他的理念中將職業倦怠理解成在助人行業中最容易產生的情緒性耗竭的癥狀。在概念被提出后,很多學者都針對職業倦怠進行了研究,其中Maslach等人把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癥稱為職業倦怠。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總結出了職業倦怠的三個構成維度,分別是情緒衰竭、去人性化以及個人成就感降低。通常來說,職業倦怠是個人很難應付工作中存在壓力所表現出非常極端的反應,這是個體隨著成長所面對的壓力而出現的情感、態度以及行為出現衰竭的現象。
在當前的工作環境中,職業倦怠最明顯的表現癥狀主要有三類:第一,對工作喪失熱情,面對工作情緒易煩躁,對很多事情容忍度降低、易怒,對個人的發展前途感到無望,為人冷漠,面對周圍人群漠不關心;第二,面對工作態度消極,對工作中接觸的對象耐心很少,態度生硬,在教師中就表現為厭倦教學,對學生進行過度體罰,在醫護人員中就表現為對病患態度惡劣;第三,給予個人工作意義或價值評價非常低下,在工作中無視勞動紀律,常出現遲到、早退的現象,有跳槽的念頭出現。
(二)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分析
通過數據調查顯示,當前社會中有超過80%的教師都面對著極大的工作壓力;約有30%的教師都有非常嚴重的工作倦怠癥狀;在教師行列中約有90%都有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就教師這一職業來說,其倦怠的具體表現主要包括下列幾個方面:在健康上會有心理緊張的現象存在,同時還會伴隨有不同表現的軀體疾病;在人際關系上,很多教師表現出精力不足,回避各類人機關系;還有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極為消極,無法在工作中保有高度熱情,對學生、同時非常冷淡,無法在教學工作中得到應用的個人成就感。
教師會出現職業倦怠的因素有很多。第一,主觀適應性不足,個人較為脆弱。當教師在面對雷同或者完全相同的工作要求時,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職業倦怠情況存在很大不同,教師這一行業的個體差異非常明顯。當同一客觀事物對不同主體產生作用時,有些因素會與個性脆弱的教師產生反應,如果教師與學校之間存在一些矛盾或有問題難以解決,就會使得雙方匹配度降低,這就加速了教師職業倦怠的發展;第二,社會因素。在當前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面對著較大的社會壓力,社會發展從不停歇,這就使得教學難度增加,在進行學生管理時候也會存在更多問題。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教師都覺得工作壓力空前,在工作中更容易產生倦怠;第三,組織系統中的問題。對于教師這一職業,他們的工作負荷、人際關系、組織內部的公平性都會讓教師的內心出現失衡,增加其內部沖突,刺激工作倦怠的產生。
高校教師如果一旦出現職業倦怠會產生很大危害,并且具有很多的危害種類。教師的情緒消耗竭盡會讓教師在工作中喪失自我動力,既有人格發生解體就會導致教師的個人價值喪失,無法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就會導致教師在工作中沒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會對教師的教學質量、管理質量、工作積極性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對高校學生的學習情況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影響到社會對人才的培養工作。
二、心理契約理論及其適用性
(一)心理契約的內涵界定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施恩是心理契約的正式提出者。在他的觀點中,心理契約是“個人將有所奉獻與組織欲望有所獲取之間,以及組織將針對個人期望收獲而提供的一種配合。”這與有形的契約并不相同,但是其發揮的作用卻與有形契約相一致。從本質上來說,心理契約就是雇傭雙方對交換關系承諾、感知或者理解的權力義務。教師所具有的心理契約就是與學校之間責任所建立的感知與認識。
(二)心理契約理論的現實實用性
對于企業來說,如果能夠對心理契約進行共建以及管理,就能夠讓企業的管理費用得到有效削減,同時還能夠讓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心理契約具有很好的實用性:第一,心理契約與當前管理方式的改變相適應,能夠在高校管理中發揮出積極的引導作用。它體現了管理活動的柔性化,能夠讓員工的心理得到疏通,提高員工的工作準確性以及工作效率,讓管理工作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第二,心理契約能夠對人才的變化進行體現,就高校教師管理來說,心理契約理論的應用具有很好的成效。當前市場經濟對每個人的影響都非常顯著,要想依靠合同對人才進行約束是很難實現的,很容易產生貌合神離的現象。心理契約的應用能夠讓雙方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這就能夠幫助高校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更多高水平人才;第三,心理契約的應用能夠讓員工的需求得到更有效的滿足,就高校教師而言,能夠讓其更好的克服職業倦怠所產生的影響,為教師進行有效的幫助。心理契約能夠讓教師與學校之間尋求到最適宜的連接點,教師如果能夠產生情感上的認同,感受到組織對自己的信任以及鼓勵,就更容易在工作中付出努力,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類難題,以積極健康的心態迎接每天的工作。
三、基于心理契約策略的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問題規避與應對
(一)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
很多高校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的因素之一就是收入問題,由于經濟收入與預期不符就很容易出現職業倦怠,有些教師還出現了轉行的想法。除此之外,當前社會對于教師的要求更加嚴格,很多教師出現了跟不上時代的感覺,出現了消極怠工的現象。對于這些問題,就需要從社會層面上給予教師有效的支持系統,讓高校教師的職業倦怠得到緩解。第一,政府相關部門要制定可行措施,讓高校教師的社會地位有所提升,并保證教師的經濟待遇,做到教育發展優先,讓教師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尊重與認可;第二,高校要為教師提供有力支持,作為高校人事部門應當建立較為完善的教師中心,讓教師擁有情感與學術的交流平臺。廣大高校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展開幫扶工作,給予青年教師或低職稱教師更多幫助與指導,讓每名教師都能夠在教學中不斷進步,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第三,建立起有效的高校教師社會支持網絡,讓教師能夠正確面對職業期待,營造尊師重教的正確社會環境,幫助教師不斷成長發展,減少教師的社會壓力。
(二)樹立正確管理理念
在當前高校的管理活動中應當將“以人為本”作為最主要的理念,強調人在管理工作中所處的地位,將教師作為主體,對學校服務進行重點強調。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要讓學校管理制度不斷發展,將科學化、人本化作為發展方向,在管理工作中體現出人文關懷性。在具體管理實踐中要重視民主化管理的落實,增加教師在管理工作中的參與度,對教師的創造性進行重點強調,讓教師在高校中能夠自我實現,并借助良好的校園環境實現自我發展。
(三)優化高校激勵機制,改革評價機制
在心理契約中非常重視人內心的期待與感受,對教師來說,要想順利開展管理工作就需要對情感激勵手段加以應用。學校要想實現有效管理就必須建立有效的考評機制,傳統的考評機制大多將身份放在首要位置,基于心理契約的管理就需要將“淡化身份、強化崗位、突出貢獻”作為展開考評的首要原則。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將實際能力與工作業績作為主要標準,應用現代化的績效管理方法展開教師考評工作,保證教師管理工作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
(四)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
對于教師心理契約來說,其基礎是教師與學校之間的相互認同,作為學校管理者應當重視與教師之間的有效溝通,在與教師進行交流時候深入了解到教師的內心體驗。這就能夠讓高校管理者對教師所具有的合理期望進行明確,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能夠對學校的發展要求有深入了解,實現兩者的協同發展,減少教師由于與學校的匹配程度降低而引發的職業倦怠。
(五)重視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應當將對教師的“職業體檢”納入日常工作安排中,“職業體檢”也就是針對教師所進行的心理健康情況診斷。高校要通過不同形式展開教師的職業體檢,讓教師的自我調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進而加強教師對崗位的認知,促進教師在教學中提升自我認知。這就能夠讓教師在工作中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以良好的心理面對工作中的問題,防避免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
參考文獻:
[1]李原,郭德俊.組織中的心理契約[J].心理科學進展,2002,10(1):83-90.
[2]卞冉,龍立榮.工作倦怠的理論研究及其進展[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11(4):317-320.
[3]劉斌,程閱,周文靜.心理契約視角下的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的應對與規避[J].科教導刊,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