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在個人的教學實踐中發現,緬甸景頗族學生普遍表現出聲調發不準的問題,尤其是在發第二調和第三調時,大多數同學發不準這兩個聲調。初步接觸漢語的同學更是很難讀準這兩個聲調,這是個很大的難點問題。為此筆者以某兩個班的27名緬甸景頗族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他們漢語發音過程中的聲調偏誤,并根據實際情況給出相應的教學對策。
關鍵詞:景頗族;聲調偏誤;習得;教學對策
筆者個人在教授緬甸景頗族學生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普遍表現出聲調發不準的問題,尤其是在發第二調和第三調時,大多數同學發不準這兩個聲調。初步接觸漢語的同學更是很難讀準這兩個聲調,這是個很大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由于聲調讀不準,涉及到相應的句調也讀不準等一系列問題。漢語問句是用升調,景頗語的問句是習慣用降調,所以聽力課上,聽句子標句調的練習對景頗族學生而言就很難準確完成。
漢語普通話聲調有其特有的一套系統,四個聲調分別是:55、35、214、51,與其他很多語言不同,漢語聲調有區別詞義的作用。從表1 漢語普通話和景頗語聲調對比情況表中可以看出,景頗語只有兩平兩降4個聲調:55、33、31、51,其中51調在實際應用中較少出現。相重合的55和51調,景頗族學生都能很好的發出,而其他兩個調,第二調和第三調相對而言就較難分辨,只能機械地模仿,不能系統地掌握漢語聲調的發音要領。
一、緬甸景頗族留學生聲調偏誤分析
實際教學過程中,景頗族學生的第三調的學習尤為困難,主要是第三調本調發音不到位,讀不準。為此,任課教師要清楚告訴學生第三調的實際讀法,熟悉其變調規律,才可以讀準確第三調及其變調。有的學生有畏難情緒,沒有自我糾正能力等原因,就很難分辨和糾正。一定要多加練習,否則會出現會讀拼音,不會讀聲調的情況。應結合漢語語音教學,把很難記憶的第三調,利用聽寫、記音等相關訓練加以糾正。
調查問卷的100個單音節字詞中,列出了第二調和第三調均為22個,兩個年級共27人,總音節數594個,其中第二調讀為別音的有67人次,第三調讀成其他音的有89人次。根據測試情況來看,大部分被測試者把35調讀成了近乎景頗語的33或31調,把214誤讀為半上調。糾正起來有些難度,不過經過課堂專項訓練后大都進步很快。
另外,實際教學中聲調添加時還存在加錯位置的情況。有的學生會不知道聲調具體該加在哪個字母上,他們似乎習慣把聲調加在最后一個字母上,并且元音i上有調號時,也不記得去掉i上的點。例如學生作業中出現以下錯誤,記錄如下:
“完善”的“善”的拼音shan拼寫時,聲調應該標注在字母“a”上,他們卻標在“?n”上;“珍貴”的“貴” gui中,按照“i、u并列加在后”的聲韻拼合規律,聲調應該標注在“i”上,他們卻記在了“u”上,造成錯誤;“泥土”中的“泥” ní卻記做了“ni?”(i上的兩點沒有去掉)。類似的錯誤還希望從授課老師到學生都自覺地加以糾正,努力保證漢語拼音的純潔度和正確性。關于聲調添加有個很好的口訣:有a不放過,無a找o、e,i、u并列加在后。
景頗族學生在學習的不同階段所顯現出來的問題也不同。在最初學漢語的幾個月里,主要問題是漢語聲調的發音不夠準確,三個月后學生們基本上很少出錯。即使出現一些小錯誤,經老師提醒后也可以“恍然大悟”地改正過來。
總的來說,景頗族學生對漢語聲調把握得還是好的。但是,由于母語語言機制等影響因素,難免會出現偏誤。加之景頗語吸收了多國多民族的多種語言,受文化差異、學習意識、教師的影響等程度不同,不同學生的聲調差異就很明顯。必要時對其進行強化訓練,使其錯誤逐漸減少,直到可以拼讀無誤為止。
二、緬甸景頗族學生聲調偏誤教學對策
在聲調的教授過程中,老師的明顯感覺是:一些聲調景頗族學生很容易接受,這些聲調大都是和景頗文相關的或者相近的調子,無需刻意去單獨記憶,相對而言學生就很容易接受,并視這個過程為自然的過程,他們都能給很準確的拼讀出來,教學過程也相對容易。景頗族學生的模仿能力都比較強,這一點也是值得注意的,你糾正他們有偏誤的聲調時,多讀幾遍正確的調子,很快他們就會改正過來。另外要注意排除方言的干擾,拉咱由于地處中緬邊境,方言的干擾也很嚴重,要努力向目標語普通話的聲調靠攏,這點對于在學習起步階段的一年級學生而言尤為重要。
而針對本章出現的聲調各個方面的偏誤問題,筆者認為宜采用以下教學對策:
(1)激發學生內在的潛能
首要教師要明白學生從心理上是否準備學習聲調知識,做好了準備學習起來會相對簡單些。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暗示學生要做好準備等,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主動認識和應用聲調習得的規律,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創造適合語言聲調習得的課堂環境,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并采取各種激勵手段,激發學生內在的潛能。指出偏誤和改正偏誤的能力是可以相互影響、共同提高的,這可使景頗族學生在聲調習得過程中獲得最好的效果,從而過好聲調這一難關。
(2)糾錯時運用激勵機制
對待學生的偏誤要寬容,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多設置有趣的教學場景,創造“輕松、和諧、民主、參與”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漢語聲調學習的樂趣所在,變被動為主的,才會更好地利于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很好的糾錯方法,就是利用漢語普通話聲韻拼合規律表。老師任意指出一個音節,說出第幾調,讓學生拼讀,如果讀對了,繼續讀下一個;讀錯了,再讓學生重復認讀,最后再回到當初讀錯的調上,根據學生的實際聲調偏誤情況,跳讀并加以糾正。采用任讀,跳讀,自由讀等方法相結合,直到學生都能正確無誤拼讀為止。
另外,每課課后題中的辨音辨調練習也有利于幫助學生糾正聲調偏誤,要利用好這個題目,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做糾錯記錄,多讀多練。
聲調習得是復雜的內化過程,在特定的以課堂為主的教學環境中,有意識地學成的,輸入的一端是課堂教學的手段和措施,另一端是語言對象的語言行為。要堅持聲調聽說訓練不放棄,加強外界刺激,刺激越強,動力就越大,教師要視每個學生的情況而定,因勢利導,力爭幫助學生避免出錯或將偏誤降到最少。
(3)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欲望和興趣
在課余時間,讓高年級的教低年級的學生,互幫互助,“一對一”共同學習,使雙方共同進步。如一年級同學在最初學習聲調時,可以讓二年級的同學幫忙來糾正他們的偏誤,把學到的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還可以給每個學生取一個漢語名字,讓他們自己來拼寫并正確獨處自己這些名字等, 讓學生感到聲調的學習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總之,聲調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對聲調的運用有直接判斷和感知,從教材入手,運用糾錯機制,激發學生的拼讀熱情,調動他們內在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對易混淆聲調的分辨能力,多做易錯聲調的糾錯訓練,逐步培養起較好的語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請授課老師要多注意總結歸納,以期找出更好地糾正學生聲調偏誤的辦法。
作者簡介:郄雪蓮(1979—),女,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
信息技術時代·下旬刊201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