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梅
摘 要:開展小學體育課堂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完善學生的健康狀況,優化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加強學生的耐力,全面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將學生培養成一個綜合素質水平高的人才。因此,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小學體育耐力訓練,推動小學體育課堂的發展,結合小學體育課堂耐力訓練的現狀的不足,提出適合小學生耐力訓練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體育;耐力訓練;有效途徑
小學體育本質上來說是實現對學生的體能訓練。在體能訓練中,耐力是其中的一個訓練形式,通過耐力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幫助學生強身健體,有效提升學生的意志力。耐力是進行某活動的耐久能力。具體地講,耐力是衡量人們長期地做某事或某動作的持久性的一個指標,一般可從身體素質和意志方面來講的。但是近幾十年來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不佳,成果不明顯,學生體能沒有得以提升。受傳統體育教學觀念的影響,大多數老師沒有意識到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忽視耐力訓練能發展學生人格的好處。所以,小學體育耐力訓練教學應該得以提高、創新,提高體育教學質量,達到體育教學目標。
下面筆者根據小學體育課堂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教學效果。
一、重視體育耐力訓練,加強學生的體能意識
老師要改變對體育課堂的傳統觀念,重視體育耐力訓練,加強對學生的耐力訓練,要認識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把學生的身體素質搞上去,通過體育耐力訓練教學保證學生身體的健康,加強學生的忍耐力,發展學生“體”這方面的建設。老師在意識到體育耐力訓練的重要性的同時,還要注意提高學生對于體育耐力訓練的意識,讓學生認識到體育耐力訓練對他們自身的好處,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學生的耐力。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大多數學生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就算不是家里的獨生女子,家里人也比較寵愛,甚至有些父母對孩子溺愛,不舍得孩子吃苦,不讓學生做家務活,學生從來沒有勞累過,就是關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父母都包辦,導致學生缺乏鍛煉。而體育耐力訓練的本身是一個較為艱苦的過程,在耐力訓練過程中,學生需要具備頑強的意志品質。因此,對小學生的耐力訓練要經常地、反復地對其進行思想灌輸,激發學生自覺訓練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精神。
二、合理選擇耐力訓練場地,安全放在首位
老師進行小學體育耐力訓練時,要選擇比較適合進行耐力訓練的場地,能給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室外進行耐力訓練,能放松學生的心理,讓學生走出教室呼吸新鮮空氣,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大腦的興奮性,緩解學生的疲勞。而且進行耐力訓練教學時,最主要是老師要保證學生訓練過程中機體供氧充分,比如可以選擇在氧氣充分的露天場地進行訓練,氧氣充足,能更有效地完成訓練任務,提高小學體育耐力訓練質量。在訓練時,老師也要注意盡量不在堅硬的水泥等地面上反復進行跑跳等,因為學生在小學階段正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時刻,如果學生長期在硬地面練習,就會導致下肢骨的骨化點受到過大、頻繁的刺激,易引起過早的骨化或骺軟骨的損傷,從而影響骨骼的正常發育。因此,選擇合適的場地進行訓練和練習是非常重要的,老師要在保證學生安全的情況下,有效進行耐力訓練。
三、運用科學的呼吸調整方法,有節律的訓練
在進行耐力訓練時,由于小學生年齡比較小,還沒有完全發育,其大腦皮層對呼吸的調節機能較差,不能注意呼吸的節奏,容易導致呼吸與動作不協調,尤其是在速度加快時更加明顯。因為學生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訓練,不懂得在訓練過程中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呼吸調整,無法保證訓練期間保持呼吸的平衡。因此,老師進行耐力訓練時要教會學生合理采用科學的呼吸方法,重點強調采用“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科學方法,反復教導學生,加強學生保持呼吸平衡,通過一段時間訓練和練習,學生能有效調整呼吸節奏,在耐力訓練過程中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注意耐力訓練時間、量和強度,堅持勞逸結合原則
老師進行耐力訓練時,要注意學生的訓練時間和量,合理的進行訓練,訓練時間不能太長,運動量和強度也不宜過大,必須嚴格地控制訓練的時間、量和強度,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休息,堅持勞逸結合的原則,不讓學生負重,保留學生的體力,因為小學生在安靜時氧化過程比成年人旺盛,每公斤體消耗的氧量多,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的含量比成年人相對少。而且小學生的心臟血管正處在發育中,老師要根據學生生長發育的實際情況,合理開展耐力訓練教育,耐力訓練應發展以有氧耐力為主的訓練,這種訓練模式有助于氧氣輸送系統和肌肉代謝系統功能的提高,幫助學生發展心血管系統功能,提高學生的耐力訓練能力。
耐力訓練時老師不應該讓學生過多地進行無氧耐力訓練,無氧耐力訓練會導致學生心腔較小,容易縮短壽命,出現“揠苗助長”的現象。所以,在耐力訓練過程中,老師要合理安排學生的練習的時間、量和強度,因人制宜,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耐力訓練質量。
參考文獻:
孫愛靜.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的耐力訓練問題[J].新課程(小學),2013(10).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