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文學與音樂息息相關,語文教學是欣賞文學作品的一個途徑。詩歌是文學的一部分,深藏著別樣的韻味和美感,那么,在初中詩歌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才能教出一種美感,讓欣賞之人能夠悠然自得,如飲甘醇,如沐春風,歷久彌香?尤其是在學習傳統的古詩詞時,為了避免教學重點傾向于字詞句的詮釋和翻譯,還原古詩詞的審美價值和感染力,在創設情境時加入音樂元素,會讓整個古詩詞的審美意蘊保持完整,讓學生在美輪美奐的音樂氛圍中邊吟邊誦,感受、感悟、體會、品味詩歌,充分張開想象的翅膀。可見,在初中詩歌教學中運用音樂元素進行情境創設,發揮作用,是作為語文教師的一項探索和研究的課題,筆者結合實踐教學做一探析。
一、音樂導入,引領心境
都說一堂課的關鍵環節就是導入,萬事開頭難,導入好了,學生學習興趣瞬間被點燃,為一整堂課開了好頭;導入不好,學生興趣索然,致使下面的教學進展緩慢而又缺乏有力的節奏。在初中詩歌教學的起始點,也就是導入環節,教師切勿一味地介紹作者的背景身世,削弱學生對詩歌的體味。有人說,生命的節奏和感情的旋律就是音樂,它折射出人類內心情緒活動,是情感與思想完美融合的藝術境界。無論是唐詩還是宋詞,抑或元曲,其中必然有一定的音樂韻律規律,配樂吟唱韻味獨特,很多古詩詞也成為現代流行音樂中的一朵奇葩,現代節奏與古典韻律相融合,開啟了無數人尚古尚美的情懷。在情境創設中加入音樂元素,讓整個教學進入到了藝術而靈動的境界,極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教學《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伊始,教師輕輕吟誦這首詩歌,并配以薩克斯曲《送別》為吟誦的音樂背景,悠揚中有著某種傷感情愫的彌漫,令人怦然心動,學生情不自禁進入到音樂所創設的情境之中,悅耳的詩篇仿佛有流動的畫面,學生進入到詩歌所表達的意境中,隨著音樂展開聯想。
二、把握節奏,唱出情懷
詩歌短小精煉,但內涵豐富、蘊意悠長,詩歌富有音樂之美,因為其音樂節奏也是有規律可循,在誦讀之中自然會流淌出音樂的韻律,如:誦讀五言詩詞一般可分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的節奏感;誦讀七言詩一般可以分為“二/二/三”形式的節奏感。在教師的點撥中,一句話中重音落在哪幾個字中,是語氣的上揚還是低沉,是情緒的高亢還是失落,都從關鍵字句中感知而來,通過把握詩歌的節奏,學生從誦讀中則能夠體味到音樂元素的跳動與情感起伏,也能初步感知詩歌創造的一種韻律美和情境美。在教學中,為了深入地讓學生把握詩歌節奏,領會詩歌所蘊藏的豐富情感,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會加入音樂元素,讓學生聽音樂唱詩歌,使其充分入境入心,感受詩歌所要表達的凄清悲涼、沉痛悲憤、恬淡自然抑或激情昂揚。學生領略感悟詩歌的音樂韻味,則意味著對整個詩歌的文脈就會融會貫通,學生在詩歌的情境中流連忘
返,融合相通。如教學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這首詩歌時,教師引導學生誦讀這首詩歌,感受音律韻味,讓學生投注感情和氣勢反復品讀韻腳“難”和“殘”,融情入境,更加突出了詩詞的情境,也使得學生融情于這首詩歌之中。為了進一步催發學生的感染之懷與詩歌意境相融,教師播放了經典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在音樂彌漫的氛圍中,讓學生體驗那份沉重的離別之情,也隨著作者一起嘆惋這人生命運的變幻無常。既積累了新知識,又拓展了新視野。
三、自我創造,吟唱相宜
既然詩歌有音樂的痕跡可循,既然那么多人都可以將詩歌改編成優美動聽的音樂,為什么學生就不可以進行自我創造呢?按照詩歌的節奏和韻律,通過個性化的手法對詩歌進行再創造,變成自己心中的一首歌曲,吟唱相宜,教學相融。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打開文學與音樂相融合的大門,讓學生學會自創詩歌歌曲,并能夠大膽展示演唱,課堂上音樂四起,激活了沉睡千年的詩文韻味,何樂而不為?如,在教學《杜甫詩三首》之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通過網絡查詢或者是借助音樂器具,將其中一首詩歌自編自創譜曲演唱。這一充分展示學生才藝、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設計,徹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正式課堂教學時,教師創設一個情境,即學生自編自演自唱詩歌,學生有了充足準備,各個信心滿滿。生生自由組合,有人彈古箏,有人吹笛子,有人演唱。還有的學生通過尋找契合的背景音樂組隊式進行演唱。音樂成為整個課堂活力四射的導火索,教師與學生都進入到了杜甫的詩歌之中,學生悲愴地吟誦著《春望》,間或情深意切、緩緩低沉地吟唱出《春望》,都為這堂課裝點了藝術的星光。學生的審美意境與教師創設的情境相契合,對于詩歌的情感基調的把握,源自于對作者的了解,對創造詩歌時代背景的了解以及對詩歌韻律的掌握,詩歌的知識了然于胸,詩歌的韻味浸潤于聲,詩歌的魅力感染于心,學生隨著一遍遍吟唱,不斷深化自身與詩歌的深層情感,獲得沁人心脾的情感體驗,不僅理解了詩歌,還鑒賞了詩歌,更獲得了一種情趣和神韻。
總之,詩歌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部分,詩歌的美通過音樂的點綴和介入,變得更為妙不可言,從聯想中進入到意境之中,既有學情又有詩情,教師創設詩歌情境,融入音樂元素,使得學生獲得審美體驗,既陶冶情操,又凈化心靈,音樂讓文學更為燦爛奪目,也讓教學更為有效。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