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
一、開展初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評價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在國家三級課程體系下,短短幾年時間,校本課程的開設遍地開花。信息技術學科作為學生喜歡的學科,相關課程的開設如雨后春筍,但是形成完整課程體系的案例數據較少,特別是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評價在實踐方面的內容仍然是缺失的。新課標改革大力主張各地區學校在貫徹落實國家與地方的政策之際,應當根據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與當地學校的特點、學生需求相適應,從而開發符合當地學校發展情況的校本課程。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評價務必要著重強調各智能全面發展的社會任務,不但要使得學生各項智能達標,而且還要開發不一樣的智能,極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從而滿足社會對當代人才的各種需求。所以,課程評價應當給教師科學、合理的信息反饋,促使教師對自身教學方式、教學方案進行恰當的修改,剖析探究問題的源頭,探索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不斷完善教學方案,增強教師的綜合實力,提高教學
質量。
二、現階段初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評價方式
1.學校與社會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評價
以學校的教育目標以及教學理念作為課程評價的指導思想,全方位剖析研究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設必要、課程所需、課程內容、課程形式、教學方案等信息,學校對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做出恰當的評價,能夠有效地推進課程評價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時代任務。而另一方面社會對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評價也對課程評價體系的開發研究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比如開設“scratch趣味編程”校本課程,教師可以積極地鼓動學生獨自或者自行組隊來設計創意性編程作品,例如走迷宮、自動畫圖等,而且學校也可以將學生設計的作品投放在學校的校園網上或者微信公眾號上,進而筑造學校的特色教育。
2.教師對課程教學過程的反省性評價
教師對自身講解的校本課程內容、教學方案、教學模式進行科學恰當的反省過程,可以讓教師清晰地認識到自身教學方案的不足、了解當代學生所需,更好地依據現存的不足重新制定或者完善自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案。身為當今社會的一名知識傳授者,教師不應該強迫學生接受自身的看法,而是應該允許看法不一的現象存在,積極地鼓勵學生敢于假設、敢于表達、敢于挑戰,讓學生樂于和教師共同分析研究,從而共同取得進步與發展。
3.學生對課前學習、課堂感受、課后感悟的課程評價
學生是教學課程的主體,是直接感受與體會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評價的價值所在,是最能夠真實反映課程教學質量的群體之
一。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對課程理論知識的各項評價實質上就是校本課程的內容,而且學生的每一項評價都較能體現現階段學生的學習所需,例如“數碼攝影”這部分內容,單純講解攝影原理并且讓學生學習基本的單反機操作,每項操作之間都是環環相扣的,教學內容較為枯燥無味,很難激發起學生對學習內容進一步學習的興致。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了解掌握各項基本操作之后,帶領學生外出尋找素材,發掘身邊的美,并舉辦有關攝影作品展或者比賽,并且把優秀作品在校園網上展評,這種教學模式在讓學生熟練相關操作的同時,還能夠激發起學生的競爭欲、展現學校的人文氣息,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
三、完善校本課程評價的策略
1.多方參與,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位的自編課程,因此學校教師不僅是課程開發的主體,還是課程評價的中堅力量和主力軍。他們在校本課程的評價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課程評價專家則是掌握校本課程評價理論和技能的專門人才,可以為學校教師提供咨詢服務和技術指導。我們要鼓勵學生、學生家長、社區代表共同參與校本課程評價,提供有關的反饋信息。學生、學生家長、社區代表的教育需求與期望,學生的能力、興趣、需要對校本課程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全面的評價來自豐富的信息,豐富的信息來自多方參與、多角度觀察。校本課程評價是一個民主開放的信息流動的過程,在多元主體的多方面參與下,實現信息的流動,需要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學生、學生家長及社區代表共同參與評價,需要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建議和意見。
2.關注情境,適應學生多種需要
校本課程是針對本校、本年級或本班級的特定的學生群體、特定的情境而設計的。每一所學校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所以在評價時,要關注特定的情境。就一個學校的內部環境而言,包括:學生的能力和既定的教育要求;教師的價值觀念、態度、技能、知識經驗、特長和弱點;校風及學校權力結構;學校物質資源等。全面、動態、系統地考慮特定的環境,把這幾個方面結合起來。也只有在充分分析學校情境的基礎上,才能滿足學校、教師、學生的多種需要,評價的結果才能真正被校本課程的參與者所接受,評價才具有效果。
3.積極對待,認同結果的多樣性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當然也沒有完全相同的評價結果。充分尊重學校與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結果的真實性。不僅不同的評價有不同的反應,而且對同一評價也有不同的反應。由于不同的學生的能力、性格、興趣、需要及家庭環境的不同,評價的結果必然會多樣化。這種多元性的結果正是校本課程所追求的,在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下,我們理應接受評價結果的多樣化。只有積極對待不同的結果,才能使校本課程更能體現其本質內涵,即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而設計的理念,更好地發揮校本課程的作用。對評價來說,無論何種反應只要是真實的,都能提供有用的信息,都是有意義的。只有積極對待評價的結果,才能為學生與校本課程的發展提供全面而詳盡的信息。結果不等于效果,只有正確對待才有效果。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