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志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思想政治教學方法也在不斷改進。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過程。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結果,最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與研究方法。可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運用研究性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能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研究和探索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科學態度,增強社會責任心。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研究性學習;機遇;挑戰
研究性學習重在培養學生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者項目設計、作品設計與制作為學習載體,讓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獲取豐富的體驗,收獲科學文化知識。現如今以教師為指導,學生采取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教學成為教育的潮流。研究性學習實踐性強,強調知識的聯系與運用,能夠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采取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那么對于教學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應當如何踐行研究性學習呢?
一、初中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認知和行為間有一條鴻溝,需要用實踐來填平。”課堂終究不是社會,只有真正的社會環境才能有效引發學生真實的內心體驗。教師只有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先進的、科學的教學法方法。從學生發展、教師教學和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目標三方面來看,在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成為了一種必然。以課堂教學為主,適當地開展課外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社區小調查等活動,有助于增加學生的知識經驗,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教師鼓勵學生有自主意識,有主見地正視各種問題,自覺面對各種機遇與挑戰,這體現了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
研究性學習無論是在哪一個階段,其總體目標、價值追求都是一致的。但是因為各個階段的學生知識結構、身心發展狀況等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研究性學習的具體目標也就有所差異。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實踐與體驗,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7-9年級研究性學習的具體目標有:
1.獲得探究活動的體驗。2.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4.讓學生學會合作與分享。5.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道德。6.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感。7.研究后能夠撰寫調查報告。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按照這些具體的目標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從而實現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三、初中思想品德研究性學習實例分析
例如在《善用法律保護自己》教學過程中,運用調查報告的形式引導學生明確調查研究的內容與方向。首先設置案情追蹤:小芳是個13歲的女孩,父親去世后跟著母親與繼父生活,繼父家有個小弟弟。小芳才讀完五年級就被繼父逼迫輟學了,并把她送到理發店當學徒。無論小芳怎樣求繼父讓她繼續上學,可繼父仍不心軟。問:“小芳應該怎么辦?”學生調查一些能夠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如法律服務所、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中心、公證處等。調查了解維護權益的有效途徑。整理收集的信息,比較非訴訟手段與訴訟手段之間的優缺點。運用模擬表現法,結合一些案情讓學生進行一場現場模擬表演。如:“一天放學,李楠獨自背著書包往家走。突然聽到身后有人叫他,李楠回頭一看是個流里流氣的男青年。還沒等他開口,男青年就說:‘哥們兒最近手頭緊,借點錢用。李楠一愣,不知如何是好。”學生可根據這些把現場情況補充完整,并表演出來。有學生這樣自編自演:“李楠看到一個騎自行車的人往這邊走,他擋在了自行車前面,大聲說:‘老爸,你來接我了……并跳到自行車的后座上。男青年見狀,立刻逃竄了。”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掌握了用法律保護自己的知識,并在實際中也能學以致用,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新課程理念中,教學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應走向“研究性學習”,實踐表明,研究性學習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的限制,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能有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思想品德教學的目標,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倪高華.淺探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 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策略[J].才智,2011(6):54-56.
[2]王舉.研究性學習法與思品課教學的契合[J].考試周刊, 2010(47):163-164.
[3]孔祥軍.構建研究性學習模式,提升思品課教學實效[J].考試周刊,2011(32):167.
[4]李寧榕.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的研究性學習與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新課程(上),2010(8).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