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肇偉
摘 要:思想品德課是規范一個人品德修養、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的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中小學課堂中大力普及,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思想品德課堂提問付諸教學過程,是教育改革的集中體現和要求,順應了現代教育模式的發展,是教育走向全面發展的表現形式,是培養學生良好品質、規范學生社會行為的基石。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提問是思想品德課付諸于教學實踐的重要元素,有效的課堂提問策略,可以使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達到見微知著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提問;課堂教學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適宜的提問方式是課堂教學煥發生命力的體現,充分迎合了教學目標,正是源于課堂有效提問,才會構建課堂的整體有效性,課堂才成為骨肉豐滿的整體。課堂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它是連接教師教和學生學之間的重要紐帶,是教學對話的重要元素,是構建師生交流和互動的平臺,思想品德課作為構建人的人文情懷的課程,教師的有效提問是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清晰性、啟發性的問題設置
初中思想品德課有效提問,首先應該清晰明白、易于讓學生接受,使學生明白要問什么,只有問題的設置具有啟發性,才能使學生通過思考回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提出的問題概念模糊、思路不清晰,導致學生無法明白教師的思想意蘊,不懂教師要表達什么,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回答。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提問,應該建立在主題明確、思維清晰、具有啟發功能基礎之上。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知識經驗、身心特點,因勢利導,提出的問題可以充分打開學生的探索和思考之路,學生才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和已有的價值判斷,通過獨立思考,回答出教師的問題。反之,可以用對錯是非做出簡單回答的問題,具備人類一致價值判斷,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如何回答,這樣的問題不要出現在課堂提問
中,浪費課堂有效時間,同時使學生學習欲望降低。比如九年級思想品德課《責任與角色同在》,首先,教師應使學生明確他們肩負的責任范圍和職責,他們將會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范圍,社會和國家需要一個人承擔怎樣的責任,以及扮演怎樣的角色。教師在引導過程中要舉一反三,通過歷史事件任務特點及事件價值等概念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辨,給學生一個大致明確的價值判斷,這樣的提問就不至于僅僅局限于籠統概念之上,使學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有善于設置清晰性、啟發性的問題,才可以明確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使課堂教學走向成功。
二、科學把握提問的效率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是由問題的合理有效性決定的,并非是由于所提問題的數量來決定,這就為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在提問頻率的研究上提出了新的課題。開啟學生自發思維模式,使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有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成了教學提問中的關鍵因素。如果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所提出的問題過于頻繁,使學生疲于應付,這樣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阻礙學生思維能動性的發揮;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提問頻率低,又會導致課堂缺乏師生互動和思想交流的機會,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嚴重影響了課堂提問效率。只有控制好提問頻率,才可以使提問發揮出真正的價值,達到最佳狀態。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問題設立本著頻率適宜、容量小、準確度高的原則,切忌反復提問,不給學生思考和自我想象的空間,折斷了學生想象力騰飛的翅膀,只有在提問中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勇于回答問題和創新,更好地獲取學生反饋的信息,才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完美的狀態。
三、課堂提問要有深度廣度
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具有深度廣度的問題情境的設立,是課堂提問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思想品德這門課程,立足于實際生活,和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因此,教師的提問要有廣度和深度,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內容,比如:初中思想品德《參與政治生活》這節課,提問方式要立足于國家政治體系、生活和民生,如果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提問方式就會生硬僵化,缺少生命力,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思變通,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方式單一、提問范圍封閉,學生就會喪失積極思考的動力,厭倦枯燥乏味的課堂,學習興趣銳減。教師應該建立廣泛具有深度的提問模式,使學生積極思考,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自主學習。思想品德課涉獵的知識面極其廣博,它可以涵蓋社會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政治、歷史、人文、哲學、經濟、法律、風俗、文學等領域都有所涉獵,因此問題設計要立足實際,拓寬知識范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立足教學實踐,積極探索,拓寬知識面,把課堂知識和生活現象相互結合,創建生動、自然、活潑的問題情境,這是課堂獲得生命源動力的體現。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提問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提高教學效率,教師的提問是關鍵,良好的提問方式,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使學生在良好的思維習慣中健康、順利成長。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師不斷完善教學過程,合理利用提問技巧,創建有效的提問方式,使課堂教學達到見微知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瑩.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提問藝術[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6(7).
[2]方林.所謂有效的課堂提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