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海
在現代小學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應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操作活動,做到人人動手、動腦、動口,通過大量的實踐操作來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因此,我注重新教材中突出學具操作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初步的教學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操作,讓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通過自身的活動去重新發現、分析、總結,建立新的認識結構體系,既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下面具體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引導學生正確操作
在教學中,怎樣做才能使學生正確操作,達到操作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我認為:
1.操作前應做好準備工作
課前要認真分析教材內容,研究怎樣使用教具、學具。備課時,除備學具、教具,備活動的全過程,備相關的提問詞,說明詞外,還要想好怎樣指導學生正確擺放學具,使預期目的順利實現。
2.操作時教師應給予正確指導
(1)認識學具。剛入一年級的小學生,由于沒有操作經驗,對學具很陌生,很好奇,容易分散精力。因此,操作前先讓學生看一看學具盒里的小圓片、木棒、三角形等學具,以免操作時因好奇而分散精力,影響預期效果的實現。
(2)明白操作的目的。因為操作是激發、促進思維的一種手段。為了達到操作的目的,應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防止無意識的操作。操作前使學生明白操作的意義,增強操作的目的性。比如:在教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要求學生課前準備好5個梨和4個蘋果的圖片。上課時,讓學生左邊擺5個梨,右邊擺4個蘋果,然后一個對一個用線連起來,學生操作完后,提問:梨和蘋果相比,哪個多?哪個少?多幾?少幾?從而讓學生明白,梨比蘋果多1個,蘋果比梨少1個。因此,5大于4,4小于5,用符號表示5(>)4,4(<)5。這樣,通過直觀的操作,使小學生自然而然地懂得了數量的大小比較,達到預期的效果。
(3)懂得操作的順序和方法。教師要十分重視操作的啟發、誘導,加強操作前的指導和操作中的觀察。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教師應先演示,再讓學生操作。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放手讓學生獨立操作。這樣很符合啟發性教學,循序漸進地誘導學生準確完成整個操作過程。當學生的操作順序正確,方法得當時,就顯示他們的思維是準確、有序、清晰的。
二、注意操作與語言相結合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教師應重視操作中語言的表達,促進操作的內化,強化操作引起的思維。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語言區域狹窄,缺乏數學語言,他們的思維活動對語言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因此,應從操作的順序中訓練學生語言的條理性和準確性。訓練時,先學會一部分一部分分開講,再把幾部分合起來說,最后用“先”“再”“最后”等表示次序的詞把操作的過程完整地表述出來。這樣,學生根據操作過程,把抽象的語言具體化、形象化。從一句一句地說到幾句幾句連貫地說,以述說操作過程到表達思維活動,由淺入深。這樣,想與說、看與說、做與說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情景中接受語言的訓練,由形象到抽象,疏通了學生思維與語言的障礙,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教學“學校有9個球,拿走7個,還剩多少個?”時,讓學生擺9個圓(當作球),再從9個中拿走7個,問:還剩幾個?學生邊操作邊說出操作過程。這樣,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理解了題意,達到正確解答求剩余應用題的目的。
三、重視操作與思維相結合
教學活動中,操作和思維是一對鏈環。操作是前導,思維是關鍵,歸根到底,操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學生大腦的思維,使學生外部操作活動得到內化,由動作思維過渡到具體形象思維,再轉化為抽象的邏輯思維。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引導學生人人動腦,鼓勵學生積極思維是教學中一項十分重要的環節。為了加強這個環節,教師必須改變觀念樹立新的教育思想,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投入到狀態的學習過程上。在具體做法上應當注意:
1.重視學生的認識過程,研究教材編排,領會編寫的意圖。教材中的“擺一擺”“做一做”“想一想”都是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編寫的,教學中要十分重視。活動的時間要充分,關鍵的細節決不能草率匆忙,應調動學生人人動手、動腦,主動獲取知識。
2.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注意把思維與操作結合起來。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特別是遇到較抽象的數學知識,更需要借助操作和直觀。為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也為了逐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在一定的條件下適當利用操作直觀來引導學生思維是必要的。但是無論操作和直觀都是學習的手段,在適當的時候要逐步脫離操作和直觀,過渡到抽象思維,避免學生過多地依靠操作和直觀。
總之,多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學習在寬松、民主、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里,變呆板單調為生動活潑,變枯燥乏味為興趣盎然,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這是向“四十分鐘”要質量的秘方!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