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慧
隨著新課標走進現代課堂,學生的主角地位日益凸顯,昔日被動的聽課者變成了今天積極主動的參與者。作業的形式也從過去的單一、機械、枯燥型變為多元、靈活、豐富型,并不斷從表層的模仿記憶向逐步實踐操作、合作交流深入探析。這是因為,教師通過長期的實踐教學發現,數學知識需要學生主動投入其中去探究和發現、思考、實踐,才能夠讓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有效消化,才能夠把知識轉化為一種能力。教師基于學情,不斷設計探究式的作業,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和交流探索,理解、鞏固、應用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數學水平。
一、趣味探究,熱情樂學
學習興趣就是學生努力學習、積極探究的動力源泉和認知傾向,同時也是學生思維的助推器??梢?,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和熱情,并有探究數學問題的思維欲望,探究式作業設計需要具有趣味性。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圍繞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閱歷,趣味探究式作業可以設計成游戲形式,也可以設計成故事形式。學生樂于從作業的完成過程中用心觀察、體驗和探究發現,把完成作業變成了積極探究的愉快體驗。教師在設計探究式作業時,需要挖掘教材的隱形功能,對教材知識進行適宜地補充或者是改編,學生的思維受到趣味感染處于興奮狀態,從而學習起來沒有負擔,樂在其中。如學習“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趣味游戲性的作業:春節到了,小兔要去森林里給好朋友小狗、小熊、小鹿家拜年,小狗、小熊、小鹿家的門牌號碼分別是136、264、369,但是到了好朋友們的家門口,小兔傻了眼,原來每一家的門牌號碼都是這樣寫的:68×2,88×3,41×9,究竟自己的好朋友分別是哪一家呢?你能幫助急壞了的小兔找見自己朋友們的家嗎?小學生立刻被這一趣味問題吸引住了,怎么去幫助小兔呢,該用哪一種數學辦法呢?學生生出了解決問題的探究之心,調動課堂所學的“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的知識內容,通過生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找準解決問題的思路,一步步攀上成功的臺階,為小兔成功地找到朋友家,最終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感。
二、實踐探究,積極建構
數學探究性作業的實施是離不開數學活動的開展,學生通過有目的的參與數學過程,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會分工合作,主動收集與數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并形成整理、分析、探究的良好習慣,才能夠體驗數學知識,感受數學信息的生動性,從而啟發學生的個性思維。生活實際是課堂數學知識的延伸與拓展,也是數學知識具體運用的實踐之地。但正因為生活與學生息息相關,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作業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的身影,學會通過自主合作、分析探究的方式不斷獲取數學知識,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行觀察和調查,從自我假設出發,通過生活實例進行檢驗,理解和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從而鍛煉自我的數學技能。例如,教學“統計圖”之后,可布置學生對自己班級的學生進行關于愛好何種運動項目的調查,并制成統計圖,從而為教師就如何組建本班級運動項目小組提供依據。學生不僅可以針對學生的體育愛好,還可以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調查并制成統計表。甚至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本班學生上網游戲的現狀進行調查并制成統計表,通過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提出各自的意見和建議。對這種培養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探究性作業,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給予學生思維靈動的源泉,同時也給予了學生實踐的空間,學生自然生成親近之心,熱情不減,會不斷積極建構自我的數學知識體系,教學效率不言而喻。
三、技能探究,增強能力
動手操作解決問題歷來也是探究性作業的一種。通過動手操作,學生手、眼、心齊動,邊動手邊思索,就教師設計的問題進行實質性的認知和驗證,并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借助小組合作的力量,共同進行操作,相互之間就一個共同的數學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正確認知。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這一課之前,教師為了讓學生先入為主地對圓柱的表面積形成自我的認知,布置了具有探究性的預習作業:你會自己制作一個圓柱體嗎?你能寫出圓柱體的制作步驟嗎?制作過程中什么事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小組中的各個成員進行圓柱體的制作,同時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和指導。有的學生思維敏捷,動手能力強,很快就能完成任務,并能夠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但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弱,看上去手忙腳亂,同組成員及時給予指導,先干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如何粘貼形成圓柱體。在課堂交流時,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對圓柱體制作的感受,即先做底面再做圓筒最為節省時間,并觸摸到本課關于圓柱體與長方形之間關系的“課眼”,直接抓住關鍵詞,為順利教學埋下伏筆。
總之,教師通過挖掘教材,設計探究性作業,讓學生在趣味中探究,在實踐中探究,在動手操作中探究,不斷形成觀察、思考、分析、探究的良好數學習慣,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數學能力,并培養學生們的探究精神,使得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熱情,對數學作業積極主動地接受和完成,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水平的提高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