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琴
古人說“十年栽樹,百年育人。”教育的本質在于育人,培養人的心性、美德以及生存技能。育人育心,心的工作做好了,育人的根本問題就解決了。那么“育心”究竟表現在哪幾方面呢?
第一,要育仁愛之心。孟子在《仁者愛人》中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者首先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而善良的人。因此,我們首先要培養孩子的仁愛之心,善良之心。這是人最美的內在品質之一。一個人有了仁心,就會愛身邊的每一個人,讓陽光灑滿生活,讓世界充滿愛。培養孩子的仁心要從牙牙學語開始,從點滴做起,教育孩子熱愛身邊的人,向身邊的人奉獻愛心。尊敬身邊的人,自己也會得到愛和尊敬,懂得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和生活,培養人文情懷,形成優美的人格和美好的秉性。
第二,培養孩子的正直之心。古語有云:“童蒙養正,圣功也。”兒童稟性淳良,他們的心如一張白紙,涂上什么樣的畫,就能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如能利用這段黃金時期,教導兒童,端正其心智,養成浩然正氣,那么,“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日積月累,必將奠定他們一生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幸福成功的基礎。所以我們要用優秀的文化去熏陶我們的孩子,高屋建瓴地去引導我們的孩子,為其思想和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礎,將來他們的世界觀思想境界定會在一定的高度構建。
第三,育感恩之心。一個沒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心里和眼里是沒有別人的,只知索取不懂回報,將來也不會服務和回報社會。感恩不一定要感謝大恩大德,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于發現美并欣賞美的道德情操。因此,我們要教育孩子從小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感恩老師,是他們教給我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感恩那些熟悉或者陌生的幫助過我們的人,是他們在我們困難時助我們一臂之力……學會感恩才會體會到“舍”和“得”的幸福。
第四,育靜心。古人說:“寧靜以致遠”“靜思生慧,寧者見智。”性情不談泊,欲望太多,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增長見識。而浮躁者不能成事,所以說培養孩子以寧靜的心態來學習,培養孩子嚴謹的做事態度,謹慎的處世風格,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思維品質的培養,非靜心無以做到。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產品琳瑯滿目,各種學習的、娛樂的軟件異彩紛呈,給兒童呈現了一個絢麗多彩、紛繁復雜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這個環境充滿著機遇、挑戰和選擇,也讓孩子們興趣高漲,激情飛揚,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常常顯得很浮躁。忙亂,熱鬧,時時心神不寧,注意力常常無法聚焦于一點。讓孩子安靜下來,在靜心中學習,在靜心中成長,去感悟、體驗生命,顯得尤為重要。
第五,育慧心。培養孩子的慧心就是培養他們生活的智慧以及對人生和生活的體悟能力,讓他們脫離低俗、野蠻和愚昧,用一顆聰慧的頭腦去思考,提升生命的質量和思想境界。缺乏智慧的靈魂是僵死的靈魂。西班牙諺語說:“使人發光的不是衣上的珠寶,而是心靈深處的智慧。”智慧是快樂的源泉,智慧是命運的征服者,智慧是一盞指路明燈,智慧是高尚的美德。智慧來自于知識和學問,來自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滋養。因此,我們從小就要以人類優秀的思想和文明成果來澆灌孩子的心田,提高他們的個人修養、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他們的自主發展和自我教育成長的潛能,來培養他們做人和生活的智慧。
第六,育勤奮、堅韌之心。幸福的人生,美好的生活,輝煌的成就要靠我們堅忍不拔的意志、辛勤的勞動去創造,培養孩子勤奮、堅韌的優秀品質是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所以要從小教導孩子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去經營自己的人生,用堅韌不拔的毅力去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養成他們掌控人生和生活的才智與能力,以及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而走向成功之路。
第七,團結之心。現代社會的成功,彰顯的不是孤軍奮戰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核心素養的培養,強調合作參與、創新實踐,這都離不開團體的力量和智慧。人與人之間互相搭建平臺,互相溝通,互幫互助,充分利用資源,并做到資源共享,共同成長,才能成功。團體的力量遠遠大于個人孤軍奮戰的單薄實力。所以,要從培養學生在班集體的團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責任感,以及家庭的團體意識開始,從小就幫孩子養成集體觀念和團體意識,來培養孩子的團結之心。
第八,育責任之心。一個人的社會擔當是個人品質的關鍵。對自己沒有了擔當,人生會失敗;對家庭沒有了擔當,家庭會失敗;對國家沒有了擔當,國家便沒有了脊梁;對社會沒有了擔當,民族就會滅亡。所以說,責任心事關家國乃至個人,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有社會擔當的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才能生生不息,國家才能如此繁榮昌盛。責任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生活和學習中點點滴滴的培養與成就,不忽視孩子成長的細微之處,來培養責任心,讓孩子懂得責任心是立人立身的基礎。
總之,育人育心,就是把育人的工作做到本質之處,做到細微之處,用高超的智慧和優秀的文化長效而持久地、“潤物細無聲”地去滋養孩子的心田,培養他們美好的心性和品質,從而構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教育的首要任務。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