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純輝
摘 要:2018年以來,由于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行為,導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不僅影響了兩國之間的傳統貿易,對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進出口貿易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在中美貿易“摩擦”清單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了中美貿易“摩擦”對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影響的威脅和機遇,并提出了加快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健康發展和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貿易“摩擦”;清單;戰略性新興產業;策略
2018年,中美雙方的貿易談判代表進行了至少兩輪雙邊談判,在部分領域取得了重要的“共識”,特朗普政府推翻雙方已經取得的“共識”,宣布了一系列的增加關稅措施,中美雙方的貿易“摩擦”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特朗普政府還對其傳統盟友歐盟、加拿大,以及墨西哥等國輸美的鋼鋁制品加征關稅,這一時期,美國政府高舉“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目標直接對準我國政府2015年頒布“中國制造2025”,這一“中國版”的“工業4.0”計劃。
一、中美貿易“摩擦”的清單分析
2018年3月,美國公布的鋼鋁制品“232”清單,對從中國進口的28億美元鋼鋁商品,分別加征25%和10%的關稅,占美國從中國進口份額的0.55%。5月29日,宣稱將繼續尋求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懲罰性關稅。6月15日,美國方面公布了針對中國進口的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商品清單。第一批價值340億美元擬加征關稅的商品,美國海關已于7月6日開始征收25%的額外關稅,第二批價值約160億美元的284項商品,將在完成所謂聽證程序后實施。6月18日,美方宣布擬對新一批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繼續加征10%的額外關稅,并在8月下旬進行聽證。目前,美國對來自中國商品的征稅范圍已經接近其全部進口的50%。7月1日,特朗普接受福克斯財經節目采訪時威脅稱,最終對中國的關稅懲罰將涵蓋5000億美元商品。如表1所示,本文使用的數據是美國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進口數據,從占美國從中國進口份額不難看出,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正在蔓延。
表2列舉了2017年中國輸美前10位的商品類別。可以看出,從美國開出的系列加稅清單中,排第三的電腦產品及零部件全被列入加稅清單,限制了中國向美國出口電腦零部件,可能導致美國電腦進口商將美國的電腦組裝線遷往中國,只出口成品電腦到美國。排第六位的家具、第八至十位的汽車零部件、照明裝置及衣箱手提包全部在美國的加稅名單上,勢必制約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影響到我國這些產業的發展。
中國政府商務部門對美國的加稅清單祭出了強有力的反制措施,如下表3所示。2018年4月2日起,中國對原產于美國的7類128項進口商品中止關稅減讓義務,在現行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關稅,對水果及制品等120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為15%,對豬肉及制品等8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為25%。6月16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分兩步實施,第一步,對農產品、汽車、水產品等545項約340億美元商品自7月6日起實施加征25%的關稅,第二步,對其余商品加征關稅的實施時間另行公告。
二、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威脅和機遇
(一)威脅
中美貿易“摩擦”預示著中國未來在經濟趕超、產業升級、科技進步的過程中會遇到更多的掣肘和約束。從需求方面來看,對產自我國的戰略新興產業產品提高關稅,等于是直接地提高了該產業產品的價格,削弱了其在銷售價格上的競爭力,遏制了需求。從供給方面來看,美國一方面限制其國內高科技企業向我國高端制造業出口芯片等高科技原材料,另一方面還限制我國企業在美投資和并購高技術企業。這兩方面都會抑制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化成長。
事實上,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否決中資企業投資由來已久,2005年中資企業中海油185億美元并購優尼科失敗,2008年華為聯合貝恩資本收購美國3Com公司失敗,是中資企業海外并購失敗的典型代表。2018年以來,美國從政府層面否決中企投資更是高頻率化、經常性和趨勢化。如表4所示,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以“損害國家安全”為由叫停了螞蟻金服12億美元并購美國速匯金,海航集團、中國重汽、中國華芯投資、藍色光標、深圳新綸科技、大北農集團等中企總價值達到21.5億美元對美的投資并購活動均以失敗告終。美國政府限制中資企業對美國企業的并購,主要動機是防止我國企業通過并購或直接購買其先進技術實現趕超,最終目的還是要限制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直接對準“中國制造2025”,抑制中資企業借助全球資源推動技術創新,阻礙中方在創新過程中構建全球價值鏈。
2000-2017年中國對美國投資的主要行業仍然是不動產、交通基礎設施、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占中國對美投資的53.20%。但是,美國對中資的限制整體態勢不會改變,對我國戰略性新興行業的資源配置的影響是負面的。美國將關閉中資企業在七大領域的投資和并購的大門。據美國《301調查報告》顯示,這七大領域主要是汽車、航空、電子、能源、健康和生物技術、工業機械(包括機器人)、信息、通信和技術等,與我國頒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度重合,2000-2017年,中國對美投資在這七大領域占的比重為34.80%。中資企業在這些領域的投資將被嚴格限制。另外,中資企業在美國金融、能源等行業投資和并購被否決的概率進一步加大,雖然房地產、酒店、娛樂、基礎設施投資受影響相對較小,但中國政府已經將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列入需要限制境外投資的行業。美國政府收緊和限制中美間高技術人才的自由流動,也會對中國戰略性新興行業企業的人才引進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機遇
中美貿易“摩擦”將成為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契機。在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且中美貿易“摩擦”不斷的時代背景下,降低制造業關稅、擴大服務業開放、投資環境優化、保護知識產權、準入前國民待遇等將為中國經濟的新一輪發展注入強大的活力。金融業開放擴大、汽車行業外資限制放寬、汽車關稅的逐步降低等政策將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源配置帶來新的動能。
從長期來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將逼迫新興產業產品通過市場開拓,進一步擴大內需來增加消費。同時,會增強新興產業從業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優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外部環境,通過創新驅動引領國家發展,加大對某些新興產業資金投入,加速某些依賴進口的新興產業的進口替代進程,催生和倒逼產業結構重塑和關鍵零部件產業的國產化,加速傳統產業結構向新興產業結構的成功轉型。
三、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政策建議
(一)既合作又反制,維護中美貿易的基本秩序
中國政府商務部門一直強調中國不主動挑起貿易戰,但是不懼怕貿易戰。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中美貿易發生摩擦時,首先考慮的是通過中美雙方的協商與合作,來維護中美貿易的健康發展。在合作方面,中國可以通過擴大從美國的農產品和林業產品進口來平衡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降低畜牧產品的貿易壁壘,加強與美國傳統能源州的能源貿易,增強與美國在基建領域的合作,來穩定中美貿易的基本秩序。在反制措施上,由于美國56%的大豆出口都是銷往中國,可以減少進口和提高關稅的形式,通過有限程度的進口降低也可能形成有效反制方式。在汽車領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而汽車產業仍然是美國的支柱產業,汽車產業的附加值高,且可替代性較強,可以針對美國汽車行業采取貿易反制措施。另外,我國還是美國波音公司在海外最大的市場,可以通過選擇歐洲空中客車飛機作為替代的貿易反制措施。中國稀土是重要的戰略性物資,供應量占世界90%,對于美國高科技產業十分重要,我國可以通過限制出口加以反制,通過既合作又反制的措施,能過維護中貿貿易的大局,抑制美國政府揮舞貿易制裁大棒的沖動,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二)自主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
首先,在制度層面上,科技創新扶持政策應該具有針對性、連續性和可操作性,激發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創新活力和激情,形成全球化背景下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體系,堅決運用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打擊各種損害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形成創新——收益的正循環,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加強自主創新基礎上的多邊技術創新合作,掌握核心技術,絕不受制于人。改進創新環境,我國已經跨越了模仿創新階段,進入了自主創新階段,一流的創新環境必然會有一流的自主創新能力,制度的設計必須有利于激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活力。其次,對企業而言,自主創新上主要體現是其研發的投入,通過創新驅動,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企業還要有創新機制,一方面,讓創新和市場的需求有機的結合,體現創新的市場價值,另一方面,在人才吸引、資金投入、產業鏈生態構建等方面,實現人、財和創新企業的協同。
(三)擴大開放,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競爭力
中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還具有廣闊的擴大開放空間。中美貿易“摩擦”將會促使這些領域加快開放從而加速發展。如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在降低關稅、保護知識產權、放開行業管制等方面,都有進一步開放的空間。不僅要對國內民營資本開放,提高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還要有節奏和分步驟的對外資開放。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急需或需求前景廣闊的產業,但是,現階段國內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缺乏領先優勢。另外,還可以考慮加大金融、證券等高端服務業開放,通過稅收減免等多種形式,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通過擴大開放,啟動國內強大的內需市場,讓企業在市場上充分的競爭,從市場競爭中確立中國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較優勢,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優化市場布局,積極開拓新興市場
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積極主動地開拓新市場,通過市場化運作確立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可綜合運用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境外營銷網絡、外貿綜合服務等集約化外貿出口服務平臺,積極發展對外貿易新業態,建立境外營銷網絡,同時注意減小風險,提高效率。要針對性的解決新興市場風險高,物流成本高,貨款回收難等問題制定策略,有效地提升市場增量。要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市場布局,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環境下,還要參與和倡導自由貿易區戰略,充分利用中國目前已經簽訂和實施了10個自由貿易協定或緊密經貿關系協定,推動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在積極開拓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過程中,行業企業要加快從“適應規則者”向“制訂規則者”或者“主導規則者”的轉變。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戰略,大力開展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
(五)進一步規范政策,不斷擴大國內需求
中美貿易“摩擦”固然是由美國特朗普政府發起,作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貿易摩擦可能成為中國經貿活動中的“常態”。中國經濟增長的外貿依存度過高,從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內需的不足。積極的擴大內需,既可以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提供最近的產品市場,充分利用國內市場的可控性,吸引跨國企業的參與,提高國內企業的“話語權”,在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同時,參與到規則的制訂中去,從規則方面制訂出有利于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從而在政策上“主動”的規避貿易摩擦。
參考文獻:
[1]Lo C. Who Loses in a Sino-US Trade War?[J].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2018, 32(2): 42-45.
[2]Li Y, Jian Z, Lin F. Trade Asymmetry and Political Conflicts: Geographic Distance and Political Regime Matter[J]. 2018.
[3]馬弘, 滕越, 徐嫄.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戰略思考——基于日本經驗的視角[J]. 國際貿易, 2018 (3): 32-40.
[4]譚青山. 特朗普執政下的中美貿易探戈雙人舞[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7 (3): 112-121.
[5]吳光宇, 李曌宇. 中美貿易摩擦頻發的誘因與應對策略[J]. 對外經貿實務, 2018 (3): 42-45.
[6]曲越, 秦曉鈺, 黃海剛, 等. 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產業與經濟的影響——以 2018 年美國對華 301 調查報告為例[J].中國科技論壇, 2018 (5): 128-135.
[7]白雪潔, 閆文凱. 中國新興產業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及疏解策略——基于光伏行業的案例分析[J]. 南開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 (1): 1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