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雄 王學力 王亮明
[提要] 精準扶貧工作是我國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策略,對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有著重大的意義。本文首先在經濟學視域下對精準扶貧的內涵進行解讀,并對精準扶貧的特點進行敘述,然后就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及經濟學分析展開研究,再從扶貧對象、扶貧方式、資金使用及脫貧成效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最后對精準扶貧工作應用性進行探究,提出具體策略方法,從而更好地提升精準扶貧效果。
關鍵詞:精準扶貧;經濟學分析;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貧困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發展難題,被聯合國認定為阻礙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三大問題之首。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過程中一直注重對貧困問題的治理和解決,扶貧事業一直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同時始終開展的重要課題。相對于傳統的粗放式脫貧扶貧方式,精準扶貧能夠凸顯出很多的優越性。精準扶貧是我國經濟展現出發展新常態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夠很好的體現出我國經濟發展狀態。傳統形式上的扶貧工作已經很難再適應我國現代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不再符合我國經濟社會對扶貧工作所提出的具體要求。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精準扶貧應運而生,并在當今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一定的效果。精準扶貧從廣義上來說其實就是一種針對不同的扶貧因素,而采取的差異性干預方式進行的扶貧。通俗地講,精準扶貧其實就是一種類似瞄準型的扶貧,是吸納了將扶貧工作具體到認定貧困戶的每一個點,進而發揮出精準扶貧的優勢和特征,更好地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精準扶貧內涵分析。精準扶貧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就貧困人口的真實情況進行調查,進而確定出真正的貧困人口,以貧困人口實際生活需求為基礎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階段中精準扶貧工作的一些具體細節,不斷調整扶貧政策,使其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貧困人口的實際需求,并按照相應的扶貧制度給貧困人口帶來一定的輔助支持,繼而幫助其實現脫貧。
跟蹤調查、統計分析、動態扶貧的方式是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過程中經常應用到的一些方法,這些方法的使用能夠發揮出良好的作用。精準扶貧的內涵主要包含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即: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以及精準考核。
1、精準識別。精準扶貧工作展開的基礎和前提就是實現對貧困現象的精準識別。經過了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扶貧工作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同樣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精準扶貧就是建立在對貧困模式實現全面控制的基礎上,利用科學民主、透明合法的程序和手段實現對貧困戶以及貧困人口的識別,準確地識別出誰才是真正的最貧困、最需要幫助和扶持的人群,進而使扶貧工作真正的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實現對我國貧困問題的解決。
2、精準幫扶。在進行扶貧的過程中將通過精準扶貧識別出來的貧困戶以及貧困人口造成貧困的原因進行科學、客觀的分析,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對其采取因地制宜的幫扶措施。精準幫扶一定要建立在對貧困原因進行精準判斷的基礎上,并分析原因采用合理的幫扶手段。
3、精準管理。精準管理一方面包括對所有貧困戶以及貧困人口的相關信息的管理,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信息化管理,構建有進有出的貧困戶檔案,并實現立卡管理;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監督和管理制度,實現對相關扶貧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將扶貧工作的扶貧進度、扶貧資金、扶貧項目等內容實行全面的實時動態管理。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地杜絕假扶貧、挪用扶貧資金等腐敗問題的出現。
4、精準考核。精準扶貧工作的考核項目主要涉及到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指對扶貧部門實現的績效考核;第二個層面是指對貧困戶脫貧情況的考核。通過這兩個方面的考核能夠更好地完善扶貧工作的落實情況,在嚴抓管理的同時更好地關注了貧苦戶的脫貧狀況,繼而使精準扶貧工作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實現脫貧,取得良好的扶貧效果,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步伐。
(二)精準扶貧的特點。精準扶貧工作中,政府一直處于主導地位,而主要參與的有市場主體以及各種社會力量,精準扶貧工作的核心內容是幫助貧困戶掌握一種或者多種脫貧技能,實現自主脫貧,進而實現其致富的一種扶貧方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扶貧目標更加明確。精準扶貧將實施對象落實到每戶、每人,村、戶的人口素質以及家庭經濟條件、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都被精準扶貧采集到相應的信息系統中,扶貧人口情況清晰可見,扶貧目標更加明確。
2、扶貧措施充分體現針對性。精準扶貧通過客觀、科學地對扶貧戶以及扶貧人口進行分析,有效地改善了傳統扶貧方式在工作上的盲目性,實現了扶貧對象的精準篩選,有利于更好地展開精準扶貧工作。在充分分析了貧困戶的信息之后,能夠針對性地制定合理的扶貧計劃,真正意義上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
3、扶貧管理更加精細化。精準扶貧工作能夠更好地將被幫扶者在扶貧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在管理工作中更好的體現出來。從項目負責人到貧困戶資金安排等一系列工作都直接落實到人身上,能夠更好地發揮出政策優勢,落實精準扶貧工作。
(三)精準扶貧資金來源。扶貧資金的具體來源可以分為財政扶貧以及金融扶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又分為中央專項扶貧資金以及地方專項扶貧資金,金融扶貧是以國開行及農發行為主,精準發放扶貧貸款。首先,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分布來看,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占比為60%,地方占比為40%。2017年中央以及地方財政的專項扶貧資金規模達到1,400億元,地方專項資金為860.95億元,28個扶貧省市財政扶貧資金規模為540億元;其次,從金融扶貧來看,農發行以及國開行依舊是金融扶貧的主力軍。在2016~2020年期間,國開行官方網站新聞稿中提出的數據顯示,將為脫貧工作提供1.5萬億元融資支持,據農發行官網新聞稿提供數據顯示,預計將投放扶貧貸款3萬億元。
從經濟學角度上來講,精準扶貧其實更像一次特殊形式的經濟改革。此次改革主要的內容有六個方面的精準,同時這六個精準也是實現精準扶貧工作的基本方針,即:精準的扶貧對象、精準的扶貧項目安排、精準的扶貧資金分配、精準的扶貧措施到戶、精準的工作管理人員、精準的脫貧成效考核。上述六個精準構建及關注扶貧的理論基礎架構,實現了資本的優化配置。接下來,從經濟學的角度就精準的扶貧對象、精準的扶貧方式、精準的資金使用情況以及精準的脫貧成效這四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
(一)精準扶貧對象分析。扶貧工作中將有限的資源分配給真正需求的扶貧對象,是決定扶貧工作成效的重要前提。因此,對扶貧對象的精準扶貧是扶貧工作中重要的內容。對扶貧對象的精準分析是實現精準扶貧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根據統計局的數字,從我國當前的貧困人口數量來看,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依舊存在4,335萬貧困人口,實現2020年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和現行標準下的農村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我國至少要實現貧困人口數量呈現每年1,100萬人的減少。
實現對扶貧對象的精準分析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新的幫扶貧困戶進行準確的識別;另一方面涉及到貧困戶的退出機制。信息不對稱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具體體現在貧困戶對扶貧信息的了解方面,貧困戶與扶貧干部之間溝通方面,以及扶貧對象和扶貧主體方面。具體表現在:第一,一些相對發達的地區占據著交通、通訊等方面的優勢,能夠優先掌握一些扶貧信息及更新情況,繼而能夠得到更多的扶貧機會;第二,利用非貨幣化形式針對一些貧困的收入進行計算,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但是扶貧干部是很難摸清具體情況的,這就無形的給扶貧工作來了困難;第三,盡管扶貧工作是政府主導,但是隨著經濟形式的發展很多地區的扶貧工作中參與了大量的企業,扶貧主體的多元化對貧困戶信息整合以及共享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精準扶貧方式分析。精準扶貧工作主要包含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幫助貧困戶及個人,為其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是幫助他們實現自我成長,通過學習具備一定的謀生能力。實現自給自足。傳統的扶貧方式之所以沒有取得良好的扶貧效果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長期傳統的扶貧模式助長了貧困個人依賴政府及思想的萌生;另一方面很多的貧困戶處于比較閉塞的環境中,對信息的感知并不靈敏。通過對扶貧者的分析可以得知,貧困者的貧困都是由于一些資源的匱乏造成的,但是不同的貧困戶造成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實施精準扶貧一定要精準掌握貧困戶的貧困原因是解決貧困的主要方式,也是制定脫貧方案的重要依據。主要方案有易地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扶貧、精準扶貧等多種方式。事實上,這些精準扶貧的方式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在彌補貧困者先天條件的不足。通過一些有效的扶貧方式來幫助貧困者在起點更加公平、資源配置更加豐富的條件中實現自我成長,并且通過培訓來掌握一些適合于自己的致富技能,完成自己脫貧,走向富裕。
(三)資金使用精準分析。精準扶貧中資金使用精準的重要內容就是實現扶貧資金的優化配置使用,也就是指利用有限的資金資源來實現最大的扶貧效果。精準扶貧過程中,扶貧資金不僅要精打細算,同時要注重將其使用到“刀刃”上。通過對歷史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能夠發現,財政資金的減貧效益呈現出邊際遞減的狀態。例如,據萬得資訊統計分析,在2013年我國共投入602億元專項扶貧資金,帶動了1,650萬人口脫貧,平均每人投入3,647元;2016年中央和地方總共投入1,067億元進行扶貧,但是卻僅僅幫助了1,240萬農村人口實現脫貧,平均每人頭要投入8,604元。
因此,要實現資金的精準使用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內容:首先,扶貧工作相關干部不能夠隨意挪動扶貧資金或者將扶貧“資源”隨意配置給并不真正需要扶貧的對象;其次,要注重對貧困戶推出機制的完善,從而有效地避免通過脫貧項目實現個人脫貧但仍占有扶貧資源的人,這種行為是對扶貧資源的嚴重浪費;最后,在日常的應用管理過程中要注重實現精準的資金使用和精準的項目安排,并推動二者之間的相互關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最大限度地解決精準扶貧工作的資金使用精準問題。通過以上的資金使用措施來實現脫貧資金的正確應用,發揮出脫貧資金的強大優勢,來為更多的人提供扶貧資金,幫助其能夠脫離貧困。
(四)脫貧成效精準分析。任何工作的成效是需要通過一定成效機制來體現的。科學、客觀的成效評定標準能夠更好地幫助工作人員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因此,要制定合理的工作成效分析方式來幫助工作人員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績。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脫貧成效進行分析需要對精準脫貧工作進行成本收益分析。精準扶貧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無法看到脫貧的成效,但是不能夠通過簡單的成本效益分析來判斷精準扶貧工作的績效。這種扶貧工作能夠為貧困者實現長久的利用收益,并且這些收益是長期有效的。通過扶貧工作的展開能夠有效降低貧困人口數量,而貧困人口的減少不但能夠有效地凈化社會環境,減少社會動蕩,而且能夠降低對社會摩擦的控制成本。通過扶貧能夠使廣大的貧困戶納入到產業鏈條中,有利于實現整個國家經濟結構的形成,繼而促進我國家經濟的發展。因此,對精準脫貧進行脫貧成效考核工作要將工作重心放在衡量脫貧工作所創造的價值上,以及其在社會生產活動中所表現的作用。精準扶貧能夠更好地展現出扶貧成效,有利于幫助更多的人脫離貧困,更加有助于實現我國社會形態的轉變。
對精準扶貧進行應用研究能夠在經濟學視域下對其進行理論基礎分析之后,更好地找到有效的途徑來增加精準扶貧工作的適應性,使其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來實現扶貧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要實現準確、高效的甄別貧困戶,實現扶貧方案的不斷優化就要通過對精準扶貧進行應用性探究才能夠很好地發揮出精準扶貧的作用,實現工作效率與工作成績的雙重提升。
(一)準確掌握精準扶貧脫貧的最佳路徑。精準扶貧工作的基礎就是對扶貧對象的確定,這也是在進行扶貧工作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對扶貧工作的現狀分析并充分的結合改革地區精準扶貧工作的實際情況,實現對各個部門扶貧資源的信息化管理,要建立具備可靠的數據來源、廣泛的覆蓋面積、系統的交流渠道以及規范的建檔立卡信息管理系統是實現扶貧工作精準甄別扶貧對象的當務之急。通過構建真實可信的信息管理系統能夠有力地增加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準確扶貧的有力支持。在準確確定了扶貧對象之后,要將工作重點放在制定好切實可行的扶貧計劃上。其實精準扶貧工作的整個工作過程和“看病”的流程是相類似的,要想真正意義上的解決好貧困問題,關鍵就在于能不能夠找到和扶貧對象貧困“病癥”相對應的“藥方”,就扶貧工作現階段以來幫扶計劃就是扶貧工作的有效藥方。在制定行之有效的幫扶計劃時,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問題的解決:首先,要注重堅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制定幫扶計劃的過程中的真實體現;其次,將幫扶計劃的工作重點放在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以及自我發展能力培養這兩個重點上;最后,貧困者在幫扶開發工作中的主體地位是幫助計劃要充分的。精準扶貧工作的重點是教會貧困對象如何脫貧。
(二)不遺余力的加大扶貧投入力度。在精準扶貧工作的進行中,要深刻認識到“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的經濟學第一原理。注重投入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意義所在。要不斷地改革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從而為精準扶貧創造強勁的動力,進而達成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加大扶貧投入的目標。例如,據萬得資訊統計分析,通過對歷史數據進行推算能夠得出,假定在2017~2020年期間平均每年減少貧困人口1,100萬人,那么在2018~2020年期間我國的扶貧資金投入是5,520億元。其中,2018年預計投入資金為1,583億元。
在現實工作中,政府要充分發揮出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將不斷強化政府財政扶貧投入作為政府工作重點來抓。構建與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精準扶貧需求相互一致的財政扶貧投入增長機制。同時,要注重強化行業部門的投入機制,鼓勵其將更多的資源投向貧困地區、貧困戶以及貧困個人。當地政府要利用開放的辦法來有效增加各個區域的扶貧協作工作,進而為當地的精準扶貧工作吸引更多的資源。鼓勵和支持市場主體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創新扶貧信貸投入機制。總而言之,政府要充分地發揮自己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主導地位,不斷完善扶貧政策支持、吸引扶貧資源投入,實現扶貧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推動扶貧工作得到良好的落實。
(三)努力提升扶貧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精準扶貧資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提升,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展開:首先,要注重制定資源統籌規劃,通過規劃的制定來實現資源的科學調配充分地發揮幫扶作用。在規劃編制的過程中,要注重科學性在統籌資源規劃中的體現。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整合貧困地域資源優勢以及閑置資源的利用,實現精準幫扶在資源上的豐富,進而能夠更好地完成幫扶任務;另一方面要做好幫扶資源與幫扶對象和項目的準確對接工作,對不同的幫扶對象特殊的扶持需求進行準確的分析判斷,并預先安排相應的幫扶資源,尤其是那些幫扶效果良好的幫扶資源,在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的過程中要進行優化統籌、重點統籌。其次,要實現完善資金整合機制的構建,從而實現資金利用率的有效提升。對扶貧審批權力進行下放,支持地方建設地方性資金整合平臺。最后,在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的實踐過程中,要推行規劃引導統籌、重點項目主導統籌、獎補資金引領統籌的方式,實現資金統籌方式的跨部門、跨年度、跨層級的統籌,進而有效地增加扶貧資金使用的靈活性和自主性。通過合理的資源統籌配置工作能夠實現有限資源的效益最大化,為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四)市場機制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體現。向市場要動力、要潛力、要活力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精準扶貧工作作用的重點。注重市場機制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其關鍵的工作內容就是要對扶貧資源進行集聚、整合以及利用,并使其能夠融入到市場主體、引入市場機制中。從而有效實現對市場活力的激發,形成扶貧開發合力,推動扶貧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首先,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市場體制,特別是那些在邊遠貧困地區。要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通過平臺實現農村各種資源的充分流動,整合并聚集各種類型的扶貧資源。在整合完成后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優化;其次,要在精準扶貧中注重市場機制以及社會力量的引入,吸引、鼓勵、支持、幫助各種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創新創業人士加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在有效緩解政府資金壓力的同時,能夠培養更多的專業化扶貧組織,實現專業技能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應用,提升扶貧工作效率;最后,要注重對精準扶貧工作人員市場意識的建設和培養。通過市場經濟一線鍛煉以及建設市場大學等多種途徑來實現對扶貧工作人員市場意識的培養和強化,并在工作實踐中逐漸提升其應用市場經濟手段進行扶貧開發工作的能力,將市場機制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有效的發揮出來。
綜上所述,精準扶貧工作是我國扶貧事業的又一閃光點,促進了我國扶貧工作成效的大幅度提升。要想做好精準扶貧工作需要對扶貧工作的現狀進行詳細深入的分析。在經濟學視域下對精準扶貧進行理論基礎的分析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精準扶貧工作的內涵、重點以及難點,并對工作現狀進行客觀、科學的分析,從而為今后的工作展開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要真正地認識到精準扶貧工作的重點,找準扶貧對象,認真落實扶貧項目,嚴抓扶貧項目管理,注重扶貧成效提升,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徑策略來有效提升精準扶貧工作成績。不僅如此,要做好精準扶貧的基礎工作,構建和完善精準扶貧工作的各項制度,并實現多維度的精準扶貧工作,積極地建設信息化管理系統,提升管理效率,為后續精準扶貧工作的高效展開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實現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展開,實現其真正應用作用和價值的展現,為我國的扶貧事業發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貢獻。
主要參考文獻:
[1]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5).
[2]劉解龍.經濟新常態中的精準扶貧理論與機制創新[J].湖南社會科學,2015(4).
[3]吳雄周,丁建軍.精準扶貧:單維瞄準向多維瞄準的嬗變:兼析湘西州十八洞村扶貧調查[J].湖南社會科學,2015(6).
[4]汪三貴,劉未. “六個精準”是精準扶貧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精準扶貧系列論述探析[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1).
[5]彭春凝.當前我國農村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研究[J].農村經濟,2016(5).
[6]李春明.精準扶貧的經濟學思考[J].理論月刊,2015(11).
[7]黃水源.貴州實施農村精準扶貧創建國家扶貧開發攻堅示范區研究——貴州的貧困現象及經濟學解讀[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2).
[8]錢曉燁,蔣強,劉海月等.基于精準扶貧和新結構主義經濟學的人才模式——以四川秦巴山區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6(4).
[9]唐莎,劉強.基于貧困惡性循環理論的精準扶貧對策與思考——以四川省九寨溝縣為例[J].農學學報,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