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煉 許滔 李紅梅 宋釗銳
【摘要】高血壓病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多發慢性疾病,可導致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基于精準診療的前提下,臨床上我們通過對女性更年期高血壓患者進行中醫辨治,發現肝腎虧虛、肝郁化火是其中的主要病機,運用滋水清肝飲加減治療,取得一定療效,為臨床女性更年期高血壓患者的康復治療提供借鑒。
【關鍵詞】肝腎同治;滋水清肝飲;女性更年期高血壓;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6.16..02
高血壓病在我國患病人數2012年統計已達2.7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1]顯示高血壓人群的患病率總體仍將呈現為上升趨勢。高血壓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獨立危險因素,長期的高血壓會導致心、腦、腎及全身微循環損傷,進一步加重或引發心腦血管突發事件,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嚴重威脅。女性更年期時由于在絕經前后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減少,神經內分泌失調,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癥候群,如睡眠障礙、精神心理障礙。更年期高血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收縮壓升高,部分患者收縮壓波動明顯,舒張壓正常,部分患者呈陣發性發作,隨著血壓波動伴發潮熱汗出、心煩少寐、面紅等癥。本文通過臨床上對女性更年期高血壓患者辨證選用滋水清肝飲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女性更年期高血壓的病機
更年期高血壓病作為女性更年期的常見多發病,癥見潮熱汗出、煩躁易怒、失眠,結合其癥狀特征,可歸屬于祖國醫學“眩暈”、“臟躁”等,我們通過臨床觀察,認為女性更年期高血壓基本病機為肝腎虧虛、肝郁化火證,女性更年期多處于女子七七之年,胞宮功能日漸衰退,由于經孕胎產,精血虧虛,腎陰不足,水不涵木,陰血不能滋養肝,肝主藏血,體陰而用陽,易受情志影響,肝疏泄不能,氣滯郁而化火。
2 病案舉例
張某,女,50歲,2018年2月初診。主訴:陣發性頭暈伴失眠多夢1+年。患者1年前發現血壓升高,監測血壓收縮壓波動在140~160 mmHg之間,舒張壓在60~80 mmHg之間,月經周期紊亂,時有推前,時有推后,量少色淡。近1年來血壓升高時頭暈,臉潮紅,自覺發熱,煩躁不安,自覺家人不夠關心自己,常因家中瑣事而和家人爭吵,失眠夢多,夜醒不能寐,疲乏無力,雙下肢無水腫,舌紅苔少,脈弦細數。考慮更年期高血壓,診為眩暈病,證屬肝腎虧虛、肝郁化火證。治以滋補肝腎、疏肝瀉火,擬方予滋水清肝飲加減:生地20 g,山茱萸15 g,山藥15 g,女貞子20 g,百合20 g,茯神15 g,生、炒酸棗仁各15 g,柴胡10 g,梔子15 g,澤瀉15 g,牡丹皮12 g,甘草6 g。上藥水煎日一劑,分三次餐后半小時服用,囑患者多參加集體活動,保持心情舒暢,服用7劑后自覺頭暈減少,血壓仍偏高,繼服上方7劑后頭暈好轉,睡眠明顯改善,囑其保持心情舒暢,多參加娛樂活動,隨訪3月未復發。
按語:頭暈常見于高血壓病,屬于祖國醫學眩暈病范疇,《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主疏泄,喜調達而惡抑郁,更年期女性由于女性自身身體特點,歷經經、孕、胎、產,腎水不能涵養肝木,肝氣郁結,氣血不通,清竅失養,擾動心神則心煩失眠多夢;或遇情志失調,女子以肝為用,肝氣郁久化火,清竅被擾,皆可發為眩暈。方中重用六味地黃丸以補益肝腎,佐以丹梔逍遙散以疏肝解郁清熱,百合、女貞加強滋補陰血,茯神、棗仁之類安神,諸藥合用,肝腎得養,肝氣得舒,諸證自除。
3 討 論
女性更年期高血壓屬于中醫眩暈范疇,其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虛以肝腎虧虛,實以肝陽上亢,兼見痰瘀。滋水清肝飲[3]源于清·高鼓峰《醫宗己任編·卷六·西塘感癥》(上),其組方包含六味地黃丸與丹梔逍遙散的框架,主要治療火燥生風證。后世醫家通過臨床實踐發現此在治療肝腎陰虛、肝郁化火證效果明顯。我們臨床上在滋水清肝飲基礎上針對更年期女性高血壓加大滋補肝腎安神用藥劑量,取方中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肝腎之陰血,壯水以制肝陽,通過影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降低促卵泡雌激素、升高雌二醇水平,進而調節了女性體內的激素水平[4];丹梔逍遙散疏肝解郁、清熱除煩,能夠對自主神經系統進行干預,改善患者情緒狀態[5],最終癥狀改善,血壓控制。結合臨床疾病譜的變化,診治中應多元、多靶點思考,抓住臨床主癥,根據病機選用方藥,并靈活加減,體現祖國醫學辨證。
參考文獻
[1] 張偉偉,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8,33(1):1-8.
[2] 郭亞利,周岳君,蘇 艷.滋水清肝飲加減治療更年期失眠101例[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29(1):32-34+68.
[3] 清·高鼓峰.醫宗己任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79.
[4] 張 弛,夏 陽.滋術清肝飲在婦科臨床運用舉隅[J]江蘇中醫藥.2014,46(2):60-61.
[5] 趙青竹,劉雁峰,石 玥,等.滋水清肝飲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8,29(1):98-100.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