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
【摘要】目的 探討對小兒厭食癥患者采取中醫小兒推拿法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小兒厭食癥患兒進行分組研究,根據治療模式的不同將其分為中醫組和西醫組,每組分別為35例患兒。中醫組采取中醫推拿法進行治療,西醫組采取常規西醫的方法進行治療,對比中醫組和西醫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中醫組的治療有效率33例(94.29%),西醫組為26例(74.29%),中醫組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西醫組,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對小兒厭食癥患兒采取中醫推拿法進行治療,治療效果更為理想。
【關鍵詞】中醫;小兒推拿法;小兒厭食癥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5..01
臨床研究認為,引發患兒出現厭食癥的原因可能與喂食方法以及飲食習慣等方面存在密切關聯。在現代醫學的研究領域下,厭食癥僅僅作為不同疾病的一種臨床癥狀,但是在中醫領域的范疇內,小兒厭食癥屬于“惡食”、“積食”以及“痰滯”的范疇[1]。本文通過對比西醫和中醫治療的兩種方法,討論對于小兒厭食癥所產生的臨床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均在患兒家長的知情下開展,選擇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小兒厭食癥患兒進行分組研究,根據治療模式的不同將其分為中醫組和西醫組,每組分別為35例患兒。中醫組男性患兒20例,女性15例,最大年齡為8歲,最小年齡為1歲,平均年齡(4.74±1.28)歲;最短病程為10個月,最長病程為18個月,平均病程(13.4±1.4)個月;西醫組男性患兒22例,女性13例,最大年齡為9歲,最小年齡為1歲,平均年齡(4.93±1.57)歲;最短病程為10個月,最長病程為20個月,平均病程(16.7±2.6)個月。各組患兒的性別、年齡以及患病時間等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中醫組采取中醫推拿法進行治療。主要推拿穴位包括:大腸經補脾經以及運八卦,并且加強對于四橫紋、足三里、中脘以及脊背的掐揉。對于患兒的點穴選擇足三里雙側、腎俞、脾俞、胃俞以及內關等,利用拇指進行適當的按壓。對于脾胃虛弱的患兒,則需要推三關、上七節骨,每個穴位按壓三分鐘,每天一次。21 d為一個療程。
西醫組采取常規西醫的方法進行治療。患兒服用多酶片,1~2片/次,同時,服用復合維生素,1片/次,3次/d。10 d為一個療程。
1.3 臨床觀察指標
對比中醫組和西醫組的治療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通過利用SPSS 21.0軟件包進行治療效果等數據和指標的處理和核驗,選擇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并接受x2值的檢驗,通過計算各組間的數據,得出P<0.05表示存在明顯的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中醫組的治療有效率33例(94.29%),西醫組為26例(74.29%),中醫組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西醫組,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 論
小兒厭食癥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兒科疾病,通常指的是小兒在一段時間內出現食欲不佳、食量減少的情況,長此以往將會嚴重危害小兒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甚至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情況,并不利于小兒的正常發育[2]。
伴隨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對于小兒的過分寵溺,將會增加由于飲食不規律所致厭食癥的發生。近幾年來,小兒厭食癥的發生幾率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中醫研究領域認為,厭食癥屬于“積食”、“納呆”的范疇,普遍認為是由于脾胃虛弱所引發的一種疾病[3]。本組研究結果顯示,中醫組的治療有效率33例(94.29%),西醫組為26例(74.29%),中醫組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西醫組,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需要采用中醫的推拿法進行治療,結合患兒的患病原因、臨床癥狀等因素,選擇適當的穴位進行推拿治療,能夠改善患兒的厭食癥狀,進而促進患兒的病情康復。
概而言之,通過對小兒厭食癥患兒采取中醫推拿法進行治療,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樊小艾,孫安達.推拿治療脾胃不和型小兒厭食癥60例臨床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8):1231-1233.
[2] 吳 強,邵 瑛,唐純志,等.基于"健脾益氣"思想運用小兒推拿及中藥治療脾失健運型小兒厭食癥的隨機多中心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5):834-838.
[3] 裴 娟,劉如鵬,鄧麗媛,等.中藥聯合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癥60例[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20(1):25-26.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