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銳
摘 要 以“孝親”“立德”“處世”“耕讀傳家”為主要價值導向的傳統家風,是溝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好家風的重要橋梁。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對新時代好家風的要求比以往更加迫切,也尤為必要。在新形勢下,新時代的好家風蘊含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倡的家風建設思想中,具體體現為新時代的家風與黨風政風、修身齊家之中。繼承優秀傳統家風涵育新時期好家風需遵循以下路徑:發揮女性在家風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借助新媒體發揮對家風傳揚的作用。
關鍵詞 傳統家風 新時代 好家風 路徑
“中國人安身立命之處不是天國,而是家國,家風乃吾國之民風。”[1]家訓傳芳、家風蔚然,千百年來潛移默化地滋養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無論是“繼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道、惟讀惟耕”的葉氏祖訓,或是“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的曾氏家風,都體現出有家就有家風。家風的載體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大家族的家規、家訓,另一種是普通家庭父輩(或祖輩)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2]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家教”。無形的家風必須依賴于有形的家教,才能得以流傳和發揚光大。家風對家族的延續、民族的發展至為重要,一言以蔽之,“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3]“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4]
一、傳統好家風的內涵及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注重門楣、家風,“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是也。家訓家風文化在我國古代屬于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文獻起源很早,從五帝開始萌芽,經過不斷發展,到達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才將家訓作為專門一類確定下來。[5]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而血脈不斷、文明不墜,有著全社會共同尊崇的價值基礎,有著厚重的家國情懷。無論是劉向的《戒子歆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諸葛亮的《戒子書》、陶潛的《與子儼等書》,或是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都是古代中國傳統好家訓的典范,都一脈相承地弘揚了傳統家風的內涵。那么,什么是傳統好家風呢?從“孝親”“立德”“處世”“耕讀傳家”中可窺一斑而見全豹也。
在古代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有著極高的地位,被稱為“齊家之本”。《孝經》有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國傳統家風歷來重視孝悌人倫的培養與教化:“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自茲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親焉,故于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6]那么,何為孝呢?即敬養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孝起于家,推展于國,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核心,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范之首,備受推崇,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7]
中國傳統家風家教文化歷來重視“立德修身”,“士之品有三:專于道德者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貴者為下”。[8]《曾國藩家書》教導子女時也曾提到:“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立德,即樹立德業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止,此之謂不朽。”立德,在整個封建人倫社會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它不僅要求尋常百姓要以德待人,增進自己的道德修養,它還要求統治者要推行德治,“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處世”語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處世”是一種藝術、哲學,也是一種功夫,良善者可如魚得水,怡然自得,正如孔子所謂“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者是也。它一方面包括處世之則的“和合”思想,是中國傳統天觀崇尚“合和”思想,并衍生出“致中和”的人道觀及“以和為貴”的根本價值觀,[9]強調“家庭之間,以和頗為貴”。[10]在人倫交際中注重“以和為貴”“樂善好施”“和待鄉鄰”等。此外,它還注重“忠恕之道”,作為傳統文化道德的基本要素,“忠恕”是一種誠實正直、光明磊落、克己盡責以及寬以待人、與人為善的優秀品質。[11]在人際交往中,強調要推己及人,互相體諒,真誠待人。
作為中國傳統家風重要內容之一的“耕讀傳家”,在百姓中流傳久遠,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張履祥在《訓子語》中道:“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其基本內涵在于“耕田可養家,以立性命;讀書可修身養性,以立德性”,而其重要性在于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12]耕讀傳家的思想是傳統社會的一份寶貴財富,其中“耕”要求人勤勞儉樸、勇毅剛強,“讀”要求人知書達禮、和衷共濟,二者彼此聯系,相輔相成,譬如“在中國耕與讀之兩事,士與農之兩種人,其間氣脈渾然,相通而不隔”。[13]總之,“耕讀傳家”的人文傳統歷經千年不衰而碩果累累,它既培育了眾多人才,又體現了傳統家風,維護了社會家庭的美德,又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統社會的繁榮。
二、新時代好家風的時代特點和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前社會比從前戰亂遷徙時代的社會流動性實際上更加劇烈,傳統的家風倫理規范秩序被逐漸淡化,人們很少追根溯源,也很少體會家族淵源。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風這個自古就有的中國特色文化變得越來越隱晦,也更應該被提倡。在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發展進程中,盡管世事變幻,傳統家風的內涵也發生了歷史嬗變,但其核心之精義卻一脈相承、歷久彌新,傳統家風對現代人家國意識、民族精神、道德修養的培育仍有著直接影響。[14]新形勢下,家風的內涵也在社會大環境孕育中不斷豐富,以家風家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途徑。而這其中也飽含著我們全社會共同尊崇的價值基礎,即以儒家道德信仰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對于個體的人格養成、榮譽感和責任感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新形勢下,更應加強對家風的弘揚,應當時刻銘記“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15]
在新形勢下,新時期的家風主要體現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倡的家風建設思想。
(一)修身齊家的理念
“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習近平的家風建設思想是他對傳統中國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深入理解與探索的成果之一。對于普通群眾來說,要嚴于修身、嚴于律己,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說,則要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向榜樣學習,做好榜樣。此外,在提升個體自身修養之后要注重家庭建設,“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作為家風建設的重要載體,需要通過培育優良的家風來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16]對于如何踐行,習近平在2016年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就曾提出:“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4]
(二)家風涵養黨風政風
“十八大以來,中央以壯士斷腕、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和決心抓黨風廉政建設,營造了以八項規定精神等為代表的更加嚴格的反腐倡廉的‘新常態”。[17]“領導干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干部作風的重要表現”,主張通過家風的熏陶和教化來培育黨員干部廉潔自律的道德準則。為此,習近平指出:“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時,嚴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18]在弘揚新時代好家風的主旋律下,“領導干部有了好家風、好作風,才能帶動社會風氣的形成、大眾生活情趣的培養。千千萬萬家庭培養傳承好家風,才能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重視家庭、強調家風,已經深刻地烙印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3]
(三)家風與優秀傳統中華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良好的家教家風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思想文化資源的發掘和轉化”,[19]對此,習近平指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和完備程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相比,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20]尊老愛幼、推己及人、誠實守信、尊崇法度等都是中華傳統美德中的閃光點,因而,汲取優秀中華傳統對弘揚中國好家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此,習近平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或精神內核,就是在每家每戶之中,就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里面。抓家風就是抓住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抓家風就是抓住了社會建設最基礎、最接地氣的一環。”[21]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良好家風和家庭美德正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的直觀體現。”[22]
三、新時代好家風建立的有效路徑
(一)發揮女性在家風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建立和諧家庭
在傳統中國,女性與優良的家風家訓密不可分,不論是一心為子創造良好環境而“三遷”的“孟母”;或是勉勵兒子精忠報國“刺字”的“岳母”,都與女性有關。因此,女性對自己的社會、家庭角色的定位,對于家風培育的“建設者”地位作用的發揮應有明晰的認識。對此,習近平也指出:“要注重發揮婦女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的獨特作用。”[22]因此,我們必須尊重女性,一方面要倡導營造重視家庭、愛護女性的社會氛圍,使婦女權益得到保護;另一方面,要發掘女性在家風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發揮她們對家庭的“壓艙石”的作用。
(二)借助新媒體發揮對家風傳揚的作用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具有傳輸效率佳的特性,是弘揚家風不可或缺的媒介。網絡、書籍對于優秀家風故事的宣傳報道,利用微信制作公眾號大力宣傳,利用手機APP制作關于家風家教的視頻……要讓家風家訓文化得到有效而深遠的傳播,就離不開廣大的人民群眾。[23]
總之,無論傳統文化和人的精神層面發生怎樣變化,家依舊是維系所有中國人的地方,中國人一生受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影響,家是中國人內心最深處的根。每逢假日,家人團聚,家風在溫情中傳遞、熏染。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要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作者單位為四川文理學院政法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710644021)“中國好家風與青年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鮑鵬山.家風乃吾國之民風[N].光明日報,2014-02-24(3).
[2] 陸樹程,郁蓓蓓.家風傳承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14-20.
[3] 岳小喬.習近平談家風[N].人民日報,2018-02-25(02).
[4] 習近平.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2.
[5] 董宇擎.曾國藩家風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6] 顏之推.顏氏家訓[M].北京:中華書局,2011:19.
[7] 謝青松,趙娟.中國傳統家風的家教的傳承與核心思想[J]. 2017(6):114-120.
[8] 鄒博.中華傳世家訓(第2冊)[M].北京:線裝書局,2011:549.
[9] 楊源.家風家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J].理論與當代,2015(05):23-27
[10] 左宗棠家書[M].許嘯天,句讀.胡翼云,校閱.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11] 劉少航.儒家處世之道及其當代價值[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02):4-5.
[12] 李翰章,李鴻章.曾文正公家書(上、下)[M].北京:線裝書局,2015:548.
[13]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6.
[14] 周挺.傳承優良家風,促進社會和諧[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06):39-45.
[15] 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年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2-18(02).
[16] 陳春燕,李芳.習近平家風建設思想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5).
[17] 王貴超.淺談“新常態”中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J].管理觀察,2016(18):56-58.
[18]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03
[19] 黃鐵苗,徐常建.重視家教家風建設的思考[J].嶺南學刊,2016(2):121-126.
[20]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1] 施亞波.習近平家風建設思想及其實踐路徑研討[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院報,2016.
[22] 習近平.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N].新華日報,2014-03-07.
[23] 唐湘玉.中華家風家訓的傳播現狀及新媒體傳播策略[J].戲劇之家,2017(22):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