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海波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8)05-068-02
摘要 本文運用構建主義理論并結合我校彝族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生活經歷,對野外生存訓練課程教學體系進行研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學過程進行“情境”化處理,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生學習;并構建主義理論常用的三種教學方法在課程中的運用進行了設計。
關鍵詞 構建主義理論 彝族 大學生 野外生存訓練 課程 設計
一、構建主義理論概述
(一)構建主義及構建主義理論
構建主義思想來源于認知加工學說,以及維果斯基、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的思想,是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它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構建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有效適應世界,而非使學生掌握課本、文字、圖片以及教師的板書和演示等對現實表征的大量知識。建構主義理論即是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它包括了三個過程的影響:同化、順化和平衡。同化即是指學習者對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過程;順應即是是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平衡是學習者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個平衡狀態過渡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其構建的核心就是創造要以現有的知識經驗、心理結構特點為基礎,不斷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
(二)構建主義學習觀
構建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而獲得,因此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構建”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同時,“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信息簡單地從外到內的單向輸入,而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雙向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因而,構建主義學習觀既可以認為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獲得信息,在一定的環境中通過合作、交流學習知識,掌握技能。
(三)構建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認知主體,是學習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起到主導作用。在教學中,教師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創設教學的情境,開展合作學習,達成學習效果。
二、構建主義理論指導下的野外生存訓練課程設計的原則
(一)課程學習以彝族大學生為中心
彝族大學生從小牛活在山區.有一定的野外生活經驗,在課程設計時要緊貼他們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這樣不但能將課程內容融入學生社會實際經驗,還能最大程度的調動彝族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能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其次,將課程內容與彝族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有機會再平時生活中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最后,通過學習—實踐—反饋—再學習——再實踐掌握課程知識、技能。
(二)課程“情境”設計與彝族大學生社會文化背景聯系
彝族大學生大都生長山區,長期游牧、農耕生活,形成了勇敢、彪悍的心理品質和良好耐力等身體素質。課程“情境”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彝族大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結構,通過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建構新的知識、技能體系。
(三)加強“協作學習”對課程內容的掌握、運用。
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建立彝族大學生《野外生存訓練課程》學習小組或者項目學習群,安排學習任務,通過討論和交流,相互協作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四)利用各種資源提供與課程相適應的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利用學校及學校周邊良好的戶外運動場所,建立《野外生存訓練課程》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與實際發生直接聯系教學學習場所。同時,加強各種信息資源的利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提供便利。
三、構建主義理論在《野外生存訓練》課程中的應用
(一)《野外生存訓練》課程介紹
在國外野外生存開展很早,在美國、瑞士、新西蘭等國家學校體育課程中特別重視對學生戶外生存能力的培養。在我國,則是在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頒布后,部分高校陸續將《野外生存訓練》作為體育教學內容進行教授。野外生存訓練作為課程是通過充分利用空氣、陽光、水、江、河、湖、海、沙灘、田野、森林、山地、草原、荒原等條件,對學生傳授野外生存、生活等方面的各種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與訓練。
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野外生存技能的概述;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野外生存身體素質訓練;野外生存活動的組織;野外的安全救護五個部分。學習的重點為野外生存設備的使用、野外基本生活條件的獲取、野外簡單生活用具的制造;基本體能訓練、心理訓練、特殊技能的訓練、野外綜合訓練;野外險情的處置、野外常見病的預防,傷病的自救與互救、野外應急措施、求救信號的運用。
(二)三種教學方法在彝族大學生《野外生存訓練》課程中應用設計
1.支架式教學應用
支架式教學基于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為理論依據。教學應從學習者潛在的發展水平開始,不斷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從而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如在本課程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這一章節教學中就是由體育教師將利用自然特征判定方向、復雜地形行進方法、采捕食物的方法、獲取飲用水的方法、野外生火、睡袋使用、常備急救箱使用、如何尋找正確路程等方面野外生存技能學習內容一一進行分解,分步教學,使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而分步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使他們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和技能掌握,最終形成系統野外生存技能。主要教學環節:(1)搭腳手架—圍繞野外生存技能中某一項學習為主題,比如如何獲得安全衛生的飲用水,結合彝族大學生生活經驗,建立本技能概念框架。(2)進入情境—將彝族大學生引入假定的,與其生活環境密切聯系的野外環境。(3)獨立探索—讓學生對身處這樣的環境該怎么樣進行飲用水的獲得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索。探索開始時要先由教師啟發引導,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4)協作學習—分組進行小組協商、討論出一套或者幾套安全飲用水獲得的辦法,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5)學習評價—教師、學生對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2.拋錨式教學應用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昕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限于聆聽別人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因此,在教學中引出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圍繞真實事件和問題確定教學內容和進程的方式稱之為拋錨式教學。拋錨式教學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情境性教學”。即設定特定情境并提出具體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規定的情境中如何實現設定目標的教學原理。在《野外生存訓練課程》中,尤其要把教育目標設定,才更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產生。主要教學環節:(1)創設情境—以野外生存活動的歷史事件和熱點事件為案例創設學習真賣情境。如:山鷹社山難事件、吉林建筑大學學生沙漠穿越“失聯”事件等。(2)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比如:在山區涉水安全注意事項、登山時如何選擇營地的搭建等。(3)自主學習—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并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對前面提出的問題,各位學生進行解決辦法的陳述,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5)學習評價—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對每位學生進行學習效果的評價。
3.隨機進入教學應用
隨機進入教學是在教學中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也就是說,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這就是所謂“隨機進入教學”。我們在設計《野外生存訓練》課程的時候,也常常使用該方法。比如在野外生存身體素質訓練中就使用隨機進入教學,從生理學、心理學、體適能等多角度進行教學分析,達到對野外生存所需身體素質的全方位剖析,從而對野外生存所需的各項身體技術有深刻的掌握。教學環節:(1)情境的呈現—向彝族大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相關的情境。如:登山和下山時身體重心對保持體能和身體平衡的影響;登山和下山時大腿不同部位肌肉用力的表現等。(2)隨機進入學習—教師主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找到與情境關聯的知識和解決辦法。(3)小組協作學習—圍繞呈現不同側面的情境所獲得的認識展開小組討論。如:登山和下山時肌肉不同的反應,從生理學、心理學和訓練學角度對其認識。(4)學習評價:教師、學生對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四、小結
將構建主義應用在我校彝族大學生野外生存訓練教學中,通過將教學內容與彝族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經驗進行聯系,創設真實情境,充分調動了其學習積極性,突顯了學習過程中彝族大學生學習主體性。同時,通過成立學習小組,開展自主學習、協作學習,通過交流、討論等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提升了學生學會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達到了意義構建的教學目的。建構主義在野外生存訓練教學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被動學習的模式,實現了學生由接受性學習向自主性學習轉化,能培養彝族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是我校深化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改變教學觀念做出的一次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