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體解剖學主要研究人體形態、構造,是中西醫專業中非常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心血管系統作為解剖學中的重要教學部分,其內容并沒有系統邏輯推理引導,傳統教學成果并不理想[1]。為探討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心血管系統解剖教學質量,我校特將PBL(以問題為基礎)教學運用到傳統授課教學(LBL)中,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8月~2017年12月我校84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分為對照組(n=42)與結合組(n=42),對照班男13名,女29名,年齡19.1~22.3歲,平均年齡(20.97±1.05)歲;結合班男11名,女31名,年齡19.3~22.6歲,平均年齡(21.01±1.11)歲,對比兩組一般資料(p>0.05)。
對照班行LBL教學,由教師制定整個學期教學計劃,制作詳細教學課件,并借助二維圖譜,Flash圖片、視頻,掛圖、模型等工具,認真完成教學任務;對于重點、難點內容進行深入講解,盡可能保證教學質量。
結合班在LBL教學中聯合運用PBL教學法。在實施教學計劃前,可將班上學生分為學習小組,7人/組,共6組。并將心血管系統教學內容按結構、功能不同進行重新編制,制定詳細教學計劃,提出一系列擁有較強開放性問題(如:心臟病結構異常、心臟解剖結構特點、毛細血管結構特點等),并將課題提前發放給不同小組,指導小組學生自主搜尋資料,并結合學生自己意見及理解,制作書面資料[2]。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可通過LBL教學法將心血管系統基本問題進行簡要講解,并以小組為單位對拿到的課題展開小組討論,討論時間控制在10~15min,教師在旁細心觀察每組資料收集、討論過程中的亮點及不足,鼓勵指導學生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隨后由小組代表講解本組準備資料并闡述研究結果,當其闡述結束后可由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自主提問,研究小組成員給予回答,對部分有爭議或出現錯誤的問題,由教師給予回答、講解,最后總結研究課題的重點及難點,點評交流學習中存在的不足,給予糾正,并獎勵表現優異的小組及個人。
學期結束時,觀察兩組考試成績,主要由理論成績與病例分析成績兩部分組成,各部分總分100分。
為學生進行不記名調查形式,由教師對調查結果整理分析,對調查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包括學生掌握知識點、學習積極性、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方面,每項各10分,分值越高表示教學質量更好。
結合班理論成績(86.14±11.34)分,顯著高于對照班理論成績(72.37±10.54)分,t=5.764,p=0.000(p<0.05);結合班病例分析成績(81.26±10.68)分,相比對照組(71.24±9.15)分明顯更高,t=4.618,p=0.000(p<0.05)。
結合班各項評估指標均由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教學評估指標對比(分)
心血管系統教學主要以語言理論描述為主,涉及專業知識比較抽象,使得教學過程極其枯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低,學習積極性缺乏,嚴重影響整體教學質量[3]。
在傳統LBL教學中,雖然教師已使用掛畫、模型等工具盡可能豐富了教學內容,但依舊無法改變“灌輸式”教學模式,無法從根本上提起學生興趣,教學質量也無法顯著提高,而通過在LBL教學中結合PBL教學,可由教師制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切實保證了以“學生”為教學主題,并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增強師生間交流,同時也能使學生間起到相互監督作用,對于問題分析研究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并由學生進行分享、講解,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后由教師對整個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再次鞏固學習,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綜上所述,通過PBL結合LBL教學法,可有效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保障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