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
摘 要: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城鄉融合發展的趨勢日趨明顯。但對于貴州省來說,城鎮化速度相對于全國其他省、市、地區顯得滯后,農業基礎薄弱,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問題凸顯,城鄉分割特征更為明顯,成為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亟待突破的現實瓶頸。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發展既需要內生力量的迸發,也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動,兩股力量的有效整合形成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通過對規劃引領機制、互聯互動機制這兩大動力機制的探討,對于解決貴州省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實施“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戰略”,加快城鎮化進程,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城鄉協調;動力機制;城鄉融合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18-0026-03
引言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城鄉融合發展的趨勢日趨明顯。但對于貴州省來說,城鎮化速度相對于全國其他省、市、地區顯得滯后,農業基礎薄弱,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問題凸顯,城鄉分割特征更為明顯,成為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亟待突破的現實瓶頸。只有推動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貴州三農問題,才能真正實現貴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確保貴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迎頭趕上。
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發展既需要內生力量的迸發,又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動。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需要在空間上向農村擴展,城市的經濟發展需要農村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農村經濟繁榮離不開城市的帶動,農業現代化需要城市提供技術與信息支持,農民增收致富和公平享有社會發展成果的愿望需要通過城市提供就業崗位和城市既得利益流向農村來實現。城市與農村發展的內在需求催發了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內生力量,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現實需要則構成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外在力量。內生力量是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動力,外在力量是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激勵因素和實現條件,兩股力量的有效整合形成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兩大動力機制,即規劃引領機制和互聯互動機制。
一、規劃引領機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笨茖W合理的規劃猶如力量巨大的引擎,牽引著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向正確的方向邁進。科學合理規劃的制定要求做到“三個兼顧”,即兼顧戰略與戰術,兼顧宏觀與微觀,兼顧時間與空間。戰略性規劃要求從宏觀的視角對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進行全面部署,戰術性規劃則要求從微觀的視角對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制訂詳細的實施計劃。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艱巨性、復雜性與長期性,要做好時空的周密部署,時間上要循序漸進,空間上要打好區域差異化戰略。因此,做好總體規劃的思路設計與不同區域的戰略重點分析成為必然要求。
1.總體規劃思路。構建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既要立足于城鎮化,又要立足于新農村建設,做到宏觀布局均衡,微觀安排合理,橫向優勢互補,縱向相互依存。宏觀布局均衡是指從全省范圍來看,大、中、小城市以及縣城、鎮、農村的分布應達到相對均衡狀態,微觀安排合理是指不同區域的城市、城鎮、鄉、村的協調發展要作好具體的安排與部署;橫向優勢互補是指同一層次的城市、城鎮、鄉、村在功能上應是有所區別的,以利于發揮優勢互補,縱向相互依存是指上一層次的發展以下一層次為基礎和依托,下一層次的發展有賴于上一層次的影響和帶動,彼此是相互依存的。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目標和總體思路,對城市和農村的產業分工、人口布局、小城鎮建設、村莊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統一、科學的規劃[1]。貴州各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較大,黔北和黔中地區發展條件相對較好,其他地區則相對落后,這就決定了貴州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不能同步推進,只能打差異化戰略。就實質而言,推進貴州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需要建構一個“核心增長極—大中城市—黔中城市群—縣城與中心鎮—農村”呈階梯狀的分步推進的戰略規劃體系。
2.以貴陽市為極核,致力于發展大中城市,增強城市的承接力與輻射力。貴陽市作為全省的省會城市,無論從地理區位、交通條件來看,還是從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水平而言,都可當之無愧地成為全省的極核中心,應充分發揮其極核效應,成為全省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領頭羊”。除貴陽市以外,我們還需要在全省其他地區培育幾個大中城市作為次中心城市,一方面可以有效承接來自極核城市的輻射,另一方面可以將自身的聚集力向縣域小城市擴散,使全省城市體系結構合理、層次分明、規模適當,最終形成理想的城市結構體系。目前,我們應致力于將遵義、安順和六盤水這三個中等城市打造成大城市,積極發展都勻、凱里、銅仁、興義四座小城市,使之成為所處區域的中心城市和全省范圍的次中心城市。只要這些城市根據規模大小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依托特色資源選擇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將產業布局與城市空間布局有機結合起來,就能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所處區域的經濟發展,就能在增強自身輻射帶動力和就業吸納力的同時,推動所處區域的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協調發展。
3.大力打造黔中城市群,實現城市抱團發展,發揮整體規模效應。城市群超越行政區劃,其實質就是要突破城際間的利益格局,謀求城市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按照點—軸開發理論,黔中城市群具有一核(貴陽市)、二次核(遵義市、安順市)、二極(都勻、凱里)、三軸(貴陽—遵義、貴陽—安順、貴陽—都勻和凱里)組成的空間組織結構,是由一個核心城市和4個區域中心城市構成的區域城市群。從主要城市構成來看,黔中城市群是一個環狀組團式城市群。這樣的城市群結構非常有利于城市相互抱團發展,形成整體規模效應。從戰略定位看,黔中城市群是貴州城市體系核心主體部分,是貴州經濟核心增長極,是貴州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物流基地、貴州旅游文化產業中心,也是貴州生態城市建設示范區、貴州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示范區、貴州現代農業示范區。做強做大這個區域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所在,對實現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具有重大戰略引領和帶動作用[2]。
4.加強縣城與中心鎮的建設,充分發揮“啟承轉接”的作用。黔中城市群僅覆蓋了全省4個縣級市、24個區和縣城,也就是說,黔中城市群對區域外的其他縣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會隨著區域的擴展而逐漸減弱,因此,加強縣城的建設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增強縣城自身對周邊大中城市輻射的承接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帶動本地城鎮與農村經濟發展,促進城鄉協調與融合??h城要扮演好“啟承轉接”的角色,就應對外加強與大中城市的聯系,主動接受外來的智力支持與市場輻射,對內利用“溢出效應”將資金、技術、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流向小城鎮與農村。不同城鎮在自然生態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基礎設施、人文風貌、等方面都存在客觀的差異,這種差異性決定了城鎮的發展不可能同步推進,只能走非均衡發展道路。同一縣域內,可選擇區位優、基礎好、實力強、潛力大的城鎮作為中心鎮進行重點培育,使之成為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節點。
5.搭建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平臺,努力實現城鄉六個融合。城鄉協調發展的最高形態是城鄉融合,所謂城鄉融合就是指城市與鄉村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以及空間布局等方面都能實現整體性的協調發展,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和態勢。為此,需要搭建好城鄉空間融合、城鄉產業融合、城鄉基礎設施融合、城鄉人口融合、城鄉制度融合、城鄉文化融合等六個平臺。
二、互聯互動機制
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城鎮和農村本就是一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人流、物流、信息流各自按照各自的方式合理地流動,從而使得城鄉經濟、社會以及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互相滲透,互相依賴[3]。就我國而言,城鎮化推進的歷史相比新農村建設更早一些,前者以發展城鎮為核心,通過人口結構、地域空間結構、產業結構、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念從農村向城市的轉化來推進城鎮化和現代化,后者則以發展農村為核心,根據二十字方針,通過改造農村生產生活的硬件、軟件環境,從“五個方面”實現農村的全面提升。雖然這兩大戰略的發展起點不同,發展重點相異,但就本質和最終目的而言,二者又是高度一致的,都是為了縮小城鄉差距,最終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實現社會和人的現代化,而充分發揮城鎮的“拉動力”與農村的“支撐力”,形成城與鄉的互聯互動機制必將加速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發展進程。
1.充分發揮城鎮化對新農村建設的拉動作用。從總體上看,新型城鎮化增強了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和加快新農村建設[4]。城鎮化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大“拉手”,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貴州農民貧困、農業薄弱、農村落后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鎮的拉動力不強造成的。所以說,要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離不開城鎮化進程的大力推進。具體而言,城鎮化對新農村建設的拉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通過大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貴州省“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把三農工作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貧開發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和扶貧開發的重中之重,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無論對于從農村轉移出去的農民,還是仍然留在農村的農民,城鎮化的發展都是他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其二,通過構建不同模式的城鄉產業結構體系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尤其是周邊城市的輻射和帶動,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條件的差異,建構起符合地區特色的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結構體系和經營模式是拉動本地新農村建設的一大著力點。隨著中心城市產業結構的升級,受產業集群和級差地租的影響,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向周邊城鎮轉移。同時,由于小城鎮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的不斷完善,散落村的中小企業也會向小城鎮集中,農村城鎮化使一些區位條件較好、經濟基礎創新能力較強的城鎮逐漸成為區域經濟要素聚集的中心和擴散樞紐。在市場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這種雙向流動逐漸調整了中心城市、城鎮、村的功能布局,形成一個符合各自不同資源稟賦特點的、高效的產業分工和協作體系[5]。
面對貴州省整體城鎮化率偏低的現實,中心城市的影響與輻射力對農村的帶動作用顯然是極為有限的,在當前條件下,小城鎮作為聯系城鄉的紐帶和橋梁,是城—鎮—鄉一體化的支撐節點,肩負起統籌城鄉的使命。通過加大對小城鎮的建設力度,增強小城鎮對城市產業和技術轉移的吸引力,增強小城鎮對鄉鎮企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吸引力,我們就可以增強小城鎮對城鎮化的推動力和對農村的帶動力,實現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2.大力夯實新農村建設對城鎮化的支持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縮小城鄉差別的根本途徑,也是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必由之路[6]。城鎮化的推進同樣離不開農村的支持,農業不發達、農村不繁榮、農民不富裕是城鎮化進程的掣肘,沒有新農村建設的大力支撐,城鎮化如折翼之鳥難以騰飛。城鎮化的推進需要作為其腹地的廣大農村提供人力資源支撐、農產品和土地等資源要素支撐、市場基礎支撐、以及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的支撐。具體而言,新農村建設對城鎮化的支撐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農村剩余勞動力等資源要素的支撐。國際城市化的經驗已經證明,人口的流動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普遍現象,勞動力從低收入地區流向高收入地區、從貧窮落后的地區流向發達先進的地區、從農村流向城市既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口流動的必然趨勢,又是城鎮化向前推進的一大動力。從勞動力流動的過程來看,它實質上是生產要素中的主體要素與生產環境之間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過程,是人力資源與其他資源重新優化組合創造新的生產力的過程。同時,勞動力的流動不是孤立進行的,通常會伴隨、誘導著其他要素的流動。因此,通過勞動力的流動可以促進要素在城市空間的聚集、組合,推動城鎮化的進程[7]。
其二,現代農業的推動。城鎮化的發展對農產品及相關資源要素的需求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有提高,顯然維持簡單再生產的農業是無法滿足不斷提高的需求量和需求層次的。因此,只有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才能支撐城鎮的快速發展。城鎮人口的大量聚集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農村提供高產優質的農產品。對于貴州省而言,可選擇基礎較好的農業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合理調整農業結構,重點扶持特色農業示范村建設,建立農業綜合開發實驗區,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滿足周邊城鎮日益增長的對農產品的需求。
其三,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的攜同促進。農業產業化是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再造和創新,它既是城鎮化的重要內涵,也是城鎮化的載體和基本依托,為我國的城鎮化提供了全新的動力[8]。農業產業結構合理與否是影響小城鎮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農業結構的安排與布局又直接影響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因此,合理安排農業結構與布局就成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城鎮發展的首要任務。
對于貴州省而言,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應本著“有利于農業發展,有利于生態保護,有利于城鎮發展”的原則進行全面統籌和協調規劃,農、林、牧、漁各業比例適當,突出地域差異,在重要農產品和經濟作物加工上推行多元化戰略,大力加強生產基地建設,將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有機結合起來,使各產業間形成相互支持、協同發展的格局。值得重視的是,農業結構的調整不應將眼界局限在初級生產范圍,而應考慮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向縱深拓展,同時加強與其他經濟活動的橫向聯系,通過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來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結語
事實充分說明,新農村建設只有與推進城鎮化更加緊密地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城鎮化對新農村的集聚、輻射和帶動功能,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取得互動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良性互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9]。
參考文獻:
[1] 吳楊,等.基于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的統籌城鄉發展戰略[J].管理學報,2012,(3):378.
[2] 王禮全.加快推進貴州城鎮化的思路和對策[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0,(2):5.
[3] 黃俐波.略論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理論依據與實施策略[J].商業時代,2014,(35):52.
[4] 陳承明.論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辯證關系[J].社會科學,2014,(3):50.
[5] 應爐靜.寧波市農村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的互動機制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2010.
[6] 陳承明.論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辯證關系[J].社會科學,2014,(3):50.
[7] 劉賢昌.中國城鎮化動力機制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下轉152頁)
(上接28頁)
[8] 陳學云.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鄉一體化路徑研究——基于新農村建設平臺[J].經濟學家,2011,(3):63.
[9] 宋峰,等.農村城鎮化與新農村協調發展的關鍵性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1):378.
The Motive Mechanism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LIANG Ying
(The Faculty of Public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Currently,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China keeps improving, the trend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increasingly obvious. But for Guizhou province, the urbanization rate is relatively low compares to other provinces, cities and some regions;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e is weak, the problem of the absolute poverty and relative poverty is prominent , the se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more obvious, all of these become real bottleneck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o be brok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needs endogenous force as well as external force, and the two forces combined are the motive mechanism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t has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dual structur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mplementing the “industrial province, urbanization strategy”,speeding up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elping farmers to get rich, accelerating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ace, through discussion on the two mechanism, such as planning guidance mechanism, interaction mechanism.
Key words:urbanization;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motive mechanism;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