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丹尼爾·貝爾在20世紀70年代預測“理論知識的中心地位將會成為社會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隨著城市形態的轉變,城市組成建構的多元化,導致闡釋社會發展的傳統理論受到了挑戰。從“場景”為基點,以“場景理論”為切入點,思考景德鎮在后工業時代的發展模式和動因,并結合“陶溪川”做個案分析,探討景德鎮未來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場景;場景模式;景德鎮;發展模式
[基金項目:景德鎮陶瓷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JYC201711)]
“場景”由都市設施組合而成,功能中包含一系列抽象符號,將文化和價值觀傳遞給受眾。高級人力資本在相同的文化和價值觀的趨勢下聚集在場景中,催生了一系列新興產業,推動城市的更新升級和現代化發展。
一、“場景”和“場景理論”
“場景”一詞是由“Scenes”翻譯而來,一般用于電影和戲劇中,包括場地、道具、對白、服裝和演員等信息。各個元素以有機互聯的形式而存在,同質和異質元素的布局都表達一定的思想。特里·克拉克將“場景”的概念引入后工業時代的城市發展研究中。在城市的概念中,“場景”的構成是一系列生活娛樂設施的組合,與一定階層、種族、性別等社會地位相適應,體現一定價值觀的文化設施集,揭示各種實踐活動的符號意義。
場景由5個要素組成:(1)鄰里(Neighborhood);(2)物理結構(Physical structure);(3)多樣性人群(Persons labeled class,gender,education,etc.);(4)前三個元素和活動的組合(Combinations of these and activities);(5)文化價值(Legitimacy,Theatricality and Authenticity);(6)公共性(Publicness)。可見,“場景”就是一個充滿意義符號的社會空間,這個空間中的消費意識形態受到暗示意義鏈和符號的控制。“場景”不僅是一個工作生活的場面,更是能推動一定價值觀維度下新消費場所的產生。
隨著20世紀80年代末,后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傳統制造業從城市中心撤離,大量休閑娛樂、文化創意、高新技術產業涌入,城市形態從最初的生產型向消費型的轉變開始。與此同時,以生產為導向的理論再也無法解釋城市發展的新趨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場景理論”應運而生,該理論的研究以消費活動為導向,重塑了后工業時代城市發展的新路徑。芝加哥學派提出的“場景理論”是研究城市發展的新范式,將城市空間的層面從自然和社會拓展到區位文化的消費實踐,使得從單純的地理空間區域概念轉變成具有社會學和公共政策學視野的綜合概念,與后工業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
“場景理論”的出現為認識城市形態帶來了新視角,在后工業社會引導學者將視角從生產轉向消費,將消費組織成有意義的社會形式。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說,“場景理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社會價值,原因在于以文化形態存在的都市設施能夠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從側面來看也印證了“場景理論”具有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
二、驅動城市發展的模式
城市發展的動因分析需要多學科交叉考量,涉及經濟學、社會學和地理學等。國外社會科學文獻,對于驅動城市的發展的解釋主要有三種:
傳統模式,借助于傳統生產力因素來研究消費與居住。傳統模式中強調土地、資金、勞動力和管理等,推動經濟增長和人口流動,影響消費行為和居住模式,在城市發展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這個模式的產生階段是在工業時代,代表學者有亞當·斯密、卡爾·馬克思和阿爾弗雷德·馬歇爾。
人力資本模式,從人力資本角度分析工作與就業。該模式在解釋城市發展動力的傳統模式基礎上,強調優秀人力資源對于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當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傳統要素的投入可能會逐漸出現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這時,政府會通過提升教育、培訓和保健等方式來獲取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這個模式的產生階段在工業向后工業的轉型期,代表學者有奧西多·舒爾茨、詹姆斯·科爾曼、羅伯特·盧卡斯。
生活文化設施模式,其核心是以“人力資本模式”為中介來實現與“傳統模式”的對接,從生活文化設施角度探討人口遷移和經濟增長。大批工業制造業從城市撤離,一系列新興產業占據城市中心,城市的競爭優勢將體現在對高級人力資本的吸引程度上。對這個群體的居住地選擇和空間遷移產生影響的是城市彰顯的價值觀與高級人力資本所珍視的價值觀相吻合。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愛德華·格萊澤、理查德·佛羅里達和丹尼爾·西爾弗。
文化場景模式的提出是對以上三種城市發展模式的繼承與創新,核心要素是文化資本、社區、生活文化設施與多樣性人群等等。“文化場景模式”既重視知識經濟對城市發展的作用,又關注如何吸引優秀人力資源,以及生活文化設施背后組織化的力量。這里的“文化”不是指模糊、抽象的概念,而是與人生活相關的生活文化設施,多樣性人群與組織、文化實踐構成的場景。這個城市研究理論的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學的特里·克拉克,他將“文化場景”當作城市發展的新舵手,經濟增長和人口流動的新動力。
三、基于“場景”的景德鎮發展模式思考
隨著改革開放,當時間走入90年代,計劃經濟被市場經濟取代,現代陶瓷工業已經變成了資金密集型、裝備密集型的產業。陶瓷工業的產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建陶和衛浴產品成為主流,區位優勢變得很重要。10年時間不到,景德鎮整個陶瓷工業在沿海區位優勢比較大的產瓷區的擠壓之下,全部崩塌,實際上是產業競爭失敗者。崩潰之后,在國營瓷廠的遺存之上,千家萬戶開起了手工作坊。
景德鎮的主體是“陶瓷手工業”,必須把它放在全球工業化的語境下去看,因為現在整個世界都是工業化的體系。在瓷廠解體后,因為陶瓷工業消解了,景德鎮度過了痛苦的10年,但在這痛苦的10年,景德鎮把手工制瓷業體系重新搭建出來。對應驅動城市發展的四種模式,1949—1996年十大瓷廠,1996—2006年作坊和工藝美術家,2006—2015年樂天創意集群,2016年陶溪川,可以看到從傳統模式到文化場景模式清晰的發展脈絡。
未來商業地產形態將會發生變化,傳統的以商品銷售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會由于物的吸引力下降而導致失敗。隨之而起的,以場景及體驗為核心的商業模式,通過聚合人群、組織活動和體驗式的商品供應來提升城市的活力和發展。從傳統的單一地產形態,人、地、物,發展到以場景為核心輻射到人群、空間、活動和商品這樣的多元、多層次的地產形態將會成為景德鎮的未來。
以互聯網為主的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速度的大幅度提升,世界已經被新技術和跨國資本碾壓成一塊沒有邊界的平地。新觀念與信息的傳播借助新興媒體變得更加“唾手可得”。互聯網使信息的傳播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而這種趨勢在未來的幾十年還將不斷地加強。未來商業推廣模式要發展成,以區域拓展模式為核心,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撐和空間保障,商業企業進行空間運營和當地招商,結合互聯網新媒體以聚會員、做活動、推產品為目的的一系列O2O活動。
在產業創新轉型浪潮中,面向小眾、精眾消費人群,通過連接優質產品產業帶、大V群體,將各類文化休閑活動注入最適當的場地。通過一個產業優品孵化體系,一個粉絲人群匯聚體系,一個休閑空間擴展體系及優質活動運營體系,打造人事地物全要素新型商業形態。
四、“陶溪川”的場景重塑
1958年9月1日,經中共景德鎮市委批準,將處于老城區的第四瓷廠和第十三制瓷廠并入建國新廠,組建“景德鎮市宇宙瓷廠”。宇宙瓷廠的建立,為景德鎮陶瓷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國內樣板。在半個世紀的歷史長河中,宇宙瓷廠雖然幾起幾落,但它的產品質量始終名列全市陶瓷系統第一,出口創匯第一,所獲國家、部省、市、陶瓷工業公司授予質量獎項第一。它曾被外商稱為“中國景德鎮皇家瓷廠”,在景德鎮陶瓷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
今天,宇宙瓷廠變成了“陶溪川”。這個文化園區以宇宙瓷廠的老建筑為基礎,保留了工廠原有的廠房,煤燒園窯包和隧道窯,并對一部分生產廠房進行了現代主義風格的改造(圖1、2、3、4)。園區中有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陶溪川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歐展覽中心、國際藝術家工作室等空間,還有一系列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等配套設施。作為景德鎮產業轉型的典型,陶溪川設計者十分重視“場景”的塑造,在看待工業遺址的再利用問題上具有前瞻性,尋求通過工業遺產的“活化”來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和品牌提升。
一個國營瓷廠的遺存,在政府的投資打造下變成一個充滿活力、連接東西、跨越時代的物理空間。“陶溪川”的規劃是對城市、陶瓷產業以及文旅產業“三位一體”的深度融合。可見,在后工業社會和知識經濟發展時代中,要以吸引優秀人力資源為目標,以優秀人力資源帶來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等要素為手段,實現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區域文化發展動力的架構。
五、結語
基于“場景理論”的區域發展思考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它對于區域的發展路徑選擇,公共政策創新以及文化力構建具有重要啟示。景德鎮以陶溪川為起點,還可以打造三寶瓷谷、御窯景巷、名坊園、雕塑瓷廠、建國創意園等一系列場景,未來的景德鎮就是一個大場景。
參考文獻:
[1][美]特里·N.克拉克(Terry Nichols Clark).文化動力:一種城市發展新思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張健康.城市品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3]吳聲.場景革命:重構人與商業的連接[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4]Terry Nichols Clark,The city as an entertainment machine[M].Elsevier Health Sciences,2004.
[5]吳軍.文化動力:一種解釋城市發展與轉型的新思維[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5,(04):10-17.
[6]Terry Nichols Clark.Making Culture into Magic:How Can It Bring Tourists and Resident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7,(12).
作者簡介:
張穎,博士生,景德鎮陶瓷大學。研究方向:陶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