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明
與“語文主題學習”結緣已有將近兩年的時間,大量閱讀和簡約化的課堂模式,讓我和學生們有了更廣闊的語文視野。
古詩文的學習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課標的等級并達到要求,我們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就要科學化。選入教科書的古詩文無疑都是經典,這為我們提供了教學范例,但全面的古詩文教學必須有深度,有廣度,所以開拓課內和課外兩個學習陣地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語文主題學習”的“1+X、X+1、X+Y”模式下開展古詩文教學,會極大地擴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關于導入:“近”
“語文主題學習”是簡約的課堂,拒絕冗長、繁雜的鋪墊,這就要求我們課前的導入和熱身一定要簡單、精彩。通過學習和自身的實踐,我總結了幾個能離問題更“近”的導入方法:
(1)畫面植入,導入情感。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古詩,因為古詩的特點之一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時,我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課文情景。一看到畫面上那清晨的微雨、舞動的柳絲、舉杯話別的主人公……學生便對詩歌所描繪的情景略知一二了。然后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所看到的情景,這樣學生不僅領略了詩意,鍛煉了表達能力,而且作者的情感在學生的想象中被感受得更加細膩。
(2)聆聽故事,入情入境。故事可以使學生更好更快地入情入境,增加趣味,降低文章的理解難度。例如《小兒垂釣》一課,我們可以利用“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設計一個故事開頭,突出小童釣魚的專心致志,然后讓學生參與故事的編撰,引發學生的討論:這時一個人前來問路,釣魚的小童會怎么做呢?這時再出示古詩,由于學生已經進入了非常積極的狀態,興趣濃厚,后面的教學就會變得非常輕松。這種文白對比與傳統的釋題、解詞、釋句、說意模式比起來,效果更加明顯。
(3)趣味游戲,調動氣氛。一次教學比賽中,我準備了《伯牙絕弦》一文,因為課前沒見過學生,便出示了一段藏著我名字的文言文,讓學生通過讀文找到老師的名字。學生特別喜歡這種文字游戲,一個個躍躍欲試,課堂氛圍一下子就活躍起來。
關于朗讀:“進”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的作用不可小覷,在學習中教師把音、韻、情都要指導到位才好。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奏、韻腳及合適的音調,從而恰當地表現詩中的思想感情。學生朗讀時遇到問題,教師一定要親身“躬行”示范讀,給學生以引領。引領學生朗讀,首先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悟,讀出層次,讀出語言美。初讀詩文,要讀通;再讀詩文,要結合注釋,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活動讀懂;研讀詩文,透過文章思想產生共鳴。學生都讀進去了,教師就退出來把讀的課堂交給學生。
關于人文主題:“進”
在“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中,要做到雙主線并行,即人文主題和語用主題緊密結合。在古詩文教學中,人文主題的實現很多時候是要靠咬文嚼字的,抓住需要進一步剖析關鍵字詞句,“進”到詩的畫面里去想象,在想象出的情景中體悟情感。詩重想象,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只有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引起聯想,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感受畫面美、哲理美。如在教學《長相思》時,針對“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一句,啟發學生:“此聲”指什么,透過耳畔傳來的聲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時溫暖的故鄉會是什么樣子?通過想象和交流,作者思念故園的心緒很快就被學生感悟到了。
關于課堂交流:“盡”
“語文主題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的交流是對信息的整合過程,也是認識深化、情感深化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發揮引領者的作用,并充分發揮“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作用,從中選取素材,或者融合其他文段進行整合以及拓展延伸,在對話交流中導情。例如,教學《楓橋夜泊》時,圍繞“愁”字提問:你知道誰為何事愁過?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愁”的名句?讓學生從書本起步,到書海漫游,由一點而帶出一串,由個別而帶出一系列。短短一首28字的小詩,在“語文主題學習”的課堂上融入的卻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萬縷愁緒。這樣的古詩文課堂以某一專題為學生梳理詩句,讓學生沉浸其中感受中華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慢慢積累中,詩詞就成為血液中流淌的文化。
關于語言文字訓練:“浸”
這個語言文字訓練是與“語文主題學習”的“一課一得”“知識點堂堂清”緊密聯系的,是根據課文或詩文的語用主題精心設計的。六年級上冊第1單元的寫景文章中的疊詞非常多,在語用點設計上既要注重知識的橫向鋪開,又要注意縱向運用,使學生活學活用。本著這樣的原則,在教學《伯牙絕弦》時我設計了這樣的訓練題:“(悠悠)天宇,伯牙鼓琴,志在(天宇)。鐘子期曰:“善哉,(悠悠)兮若(天宇)!”浸潤在這樣的語言文字環境中,學生學以致用,古詩文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時間越久收益越多。
關于拓展延伸:“勁”
“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課堂教學結構已經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40分鐘的規格。課堂是向兩頭開放的,學生帶著問題、信息走進課堂,一堂課上好后,教師要給學生以更多的學習信息,學生帶著許多新的問題離開課堂。“1+X”課堂教學結尾變成了開放式,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續。在教學《楊氏之子》一課后,學生閱讀了“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和其他課外書中很多關于古代兒童生活的小故事,如,《世說新語》中的《路邊苦李》,《韓非子·難一》中的《自相矛盾》,《列子·湯問》中的《兩小兒辯日》……學生整理編排成了小冊子,利用閑暇時間背誦,除了班里共同背誦的4篇,有些學生積累下了9篇……在教學《伯牙絕弦》一課后,學生按照學習小組把這篇文言文編排成劇本,并利用課下排練,最后在展示課時邀請家長、學校老師到場觀看,反響特別強烈,受到了一致好評。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愛學習,樂展示,小小年紀便有了一片屬于自己的語文天地,小小的語文科目便成就了大語文世界!
“語文主題學習”讓學生愛上閱讀,愛上文字;“語文主題學習”讓墨色文字變成五彩世界。走進“語文主題學習”的世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我們在路上,一路清香!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建華區民樂小學)
見習編輯∕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