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楠 楊玲
摘要:高校是社會先進文化的發祥地,是文化傳承創新的力量源泉。高校具有服務社會的文化傳承創新職能,對文化產業的支撐與推動是其中應有之義。以哈爾濱為龍頭的黑龍江音樂文化產業在新時代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助力產業發展,服務龍江地方,同時順勢而為,帶動自身發展建設。文章以哈爾濱音樂學院為例,就高校培養高水平文化產業人才、生產高質量音樂文化產品、增進國際化教育文化交流、共建創新型音樂文化產業等層面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高校;音樂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音樂文化產業是在20世紀中后期崛起的文化產業的基礎上興起的,是文化產業中“藝術”這一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文化產業鏈中占據重要地位。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音樂文化產業起步較晚,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綜合發展而逐漸成型的,其發展階段大致可以劃分為萌芽期(20世紀80年代)、雛形期(20世紀90年代)和發展期(21世紀以來)。當前,隨著數字音樂的蓬勃發展,我國音樂文化產業正經歷從發展期到轉型期的蛻變。
高校是社會先進文化的發祥地,是文化傳承創新的力量源泉,這種服務社會的文化職能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精神的傳播層面,也應該體現在對文化產業的支撐與推動上。早在1996年,教育部就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意見》。根據國家教育部公布的《中國教育概況》,截至2016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596所(含獨立學院266所),在學總規模達3699萬人,專任教師達160.2萬人,如此龐大的規模與體量使大學調動起自身的人才優勢、科研優勢乃至硬件優勢,充分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當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就必然會構建起全新的開放型文化產業體系。
文化產業是一個飛速發展、豐富龐雜、延展面大、交叉門類多的新興產業體系,就黑龍江而言,已經在冰雪文化旅游產業、動漫文化產業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近年來正逐漸將音樂文化產業列為新的增長點。尤其是2010年哈爾濱被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授予國際“音樂之城”稱號后,以哈爾濱為龍頭的黑龍江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迎來了良好的機遇,呈現出蓬勃的態勢。在這其中,黑龍江的高校應該如何履行社會使命,助力產業發展,服務龍江地方,又該如何在產業發展的大潮中乘風破浪,順勢而為,拉動自身發展建設呢?本文以黑龍江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藝術類院校——哈爾濱音樂學院為例,就此進行分析。
一、針對專業需求,培養高水平文化產業人才
黑龍江省地處邊疆,從地理位置和經濟實力方面來說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強。近年來,黑龍江省人才大量流出,與省外人才引入形成巨大反差。在音樂文化領域,黑龍江籍的音樂家和音樂教育家早已遍布全國,蜚聲海外,這一方面說明黑龍江人血脈中蘊含著藝術的基因,另一方面也說明黑龍江的機制、環境、平臺還無法完全滿足音樂人才成長和發展的需求。為此,黑龍江省要加強自身“造血”,以省內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藝術類高校——哈爾濱音樂學院的成立為契機,強化國內領先的音樂學科和專業建設,加強以俄羅斯高水平音樂學院為主的對外合作辦學,培養音樂理論研究、音樂創作、音樂表演等領域的精英式人才。近幾年,黑龍江省尤其是哈爾濱市建設運營了哈爾濱大劇院、哈爾濱音樂廳(群力)等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藝術場館,大慶等地市也不斷加大文化藝術硬件設施投入力度,隨之而來的,是對專業音樂藝術管理和運行人才的需求。為此,哈爾濱音樂學院已在藝術理論一級博士學科和碩士學科下設置藝術管理培養方向,未來,滿足黑龍江高水平文化產業人才需求將成為以哈爾濱音樂學院為代表的省內各藝術類院校和專業的重要人才培養目標之一。
在“造血”的同時,還要加強外部“輸血”,健全人才引進和保障機制,尤其是柔性人才引進機制,這方面,高校作為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為此,以哈爾濱音樂學院為代表的諸多黑龍江高校已經拿出政策,尤其是對待在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高水平專業人才,以待遇條件留人,以發展空間留心,鼓勵和引導音樂文化人才扎根黑土,干事創業。
二、根據市場導向,生產高質量音樂文化產品
文化消費屬精神層面消費,一要看物質基礎,二要看精神需求。好的音樂文化產品不僅要有高品質,傳播正能量,還要符合人民大眾的精神需求和審美取向。黑龍江省音樂文化產業尤其是演藝產業并不缺乏精品。近年來,黑龍江省創編出品了大型原創音樂劇《嘎麗婭》、龍江劇《鮮兒》、現代評劇《半江清澈半江紅》、音樂劇《愛上鄧麗君》等一批優秀劇目。尤其是由松雷國際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投資6000萬推出的大型原創音樂劇《蝶》,引領國內音樂劇四項第一,完成全球巡演,引發轟動效應,僅首演票房就超過150萬元,成為我國音樂劇的經典。這說明,高雅藝術、傳統藝術在黑龍江、哈爾濱擁有數量可期的受眾群,而且市場開發前景廣闊。
2015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哈爾濱大劇院在短短2年多的時間里已經成為哈爾濱乃至黑龍江新的地標和符號,發揮了城市文化中心的作用,憑借高規格的準入門檻、高品質的藝術享受、高水準的管理運行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愛好者,消除了建設之初人們對于高雅藝術小眾化的擔憂。哈爾濱大劇院的典型案例說明,音樂文化產業一方面要耐下心來培育本土消費群體和消費市場,另一方面也要找準受眾需求點和興奮點,避免閉門造車、曲高和寡。在此方面,高校雖然不具備市場優勢,但可以憑借自身的人才優勢和硬件優勢,生產和傳播符合社會需求的音樂文化產品。以哈爾濱音樂學院為例,三年多來,其作為黑龍江省演藝聯盟副理事長單位,與哈爾濱大劇院合作創辦“周末下午茶”系列專場音樂會,與哈爾濱老會堂音樂廳合作創辦“哈音時間”系列專場音樂會,主辦“哈音周末”等系列專場音樂會,累計達200多場次,受眾近10萬人,廣受社會歡迎。這說明,高校不僅可以實現與社會的文化資源共享,也可以生產文化產品、打造文化品牌、培養文化受眾群。
三、憑借區位優勢,增進國際化教育文化交流
黑龍江省與俄羅斯毗鄰,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文化資源,在中俄兩國多層次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黑龍江省的高等教育與俄羅斯的合作交流由來已久,近年來層級不斷提高、覆蓋面不斷擴大,尤其是2014年以來,黑龍江省與以俄羅斯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為代表的一批俄羅斯高水平音樂院校建立合作關系,整合省內優質教育資源,建立了以國際化合作辦學為特色的哈爾濱音樂學院,填補了中俄藝術文化教育領域高層次合作平臺的空白。哈爾濱音樂學院建立以來,不斷加強全方位對俄合作辦學,推進建立中俄聯合人才培養方案、聯合實施教學計劃等教學合作機制,引進俄方高水平師資和融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先進教學模式,組建職業化的中俄聯合室內樂團,下一步,更將建立本科畢業生赴俄攻讀研究生合作機制,建立本碩連讀、本碩博連讀的中俄聯合培養機制,完善短期留學和進修生教育制度,構建多形式、多層次、多方位的中俄合作與交流體系。
近年來,黑龍江省不斷推進對俄合作由經貿先行向全方位合作轉變,教育文化交流合作被列為重點領域。國家發改委《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提出,要在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建設面向俄羅斯及東北亞的文化交流基地,將文化拉動列為提升雙邊合作、落實戰略規劃的重要環節。憑借哈爾濱音樂學院這一溝通的紐帶,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高等教育界和文化藝術界的聯結將更加緊密,而以音樂這種“國際語言”為切入點,必將提升中俄雙方人文交流的層次,增進雙方情感上的共融,促進雙方合作的互信,助推商貿等領域合作的提檔升級,同時增強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旅游等產業的活力。
四、著眼長遠發展,共建創新型音樂文化產業
目前,黑龍江省的音樂文化產業體系正在初步形成,產業發展潛力可期。高校在其中大有可為,既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導向直接參與創作和經營音樂文化產品,又可以融入音樂文化產業鏈之中,如加入演藝產業發展綜合服務平臺,為建立完善的演藝市場體系,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打開突破口。在此方面,哈爾濱音樂學院已于2016年7月加入由93家會員單位共同組建的黑龍江省演藝聯盟,并成為副理事長單位,積極參與演藝人才培養、演藝企業孵化、產融基金集聚、演藝發展研究,進而助推黑龍江省文化演藝產業實現創新發展。
文化產業良好的成長性和高附加值會吸引大量資本和人才流入,為了實現音樂文化相關行業聚集、音樂文化人力資源匯集和音樂文化產業服務集成,有必要集中優勢,建設集音樂創作及演藝、音樂圖書及音像制品編輯出版、樂器制造及研發、音樂教育培訓、音樂衍生產品創意研發等于一體的音樂文化產業園。目前,我省已建成省級以上文化產業園區、基地65個,其中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1個、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9個,但尚無專門音樂文化產業基地或產業園。為此,高校可以探索性開展校校合作、校地合作,甚至中外合作,建立音樂文化產業園區、音樂文化創作研究基地、音樂文化產品研發中心等,或可利用現有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音樂文化產業模塊,發揮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孵化功能和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效廉.黑龍江文化藍皮書——2015年黑龍江文化發展報告[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6.
[2]喬榛.中國東北經濟的增長生態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6(4).
[3]洛秦.城市音樂文化與音樂產業化[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2).
[4]李忠日.市場經濟背景下音樂文化產業培育機制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4(2).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