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
[摘要]數學源于生活,許多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教師要創造一切條件,引領孩子把課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踐之中,將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尋找生活中的數學情境,發現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關鍵詞]生活;數學問題;實際應用
數學源于生活,許多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教師要創造一切條件,引領孩子把課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踐之中,增強數學教學的實用性,幫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形,通過與生活相聯系充分體現數學的價值,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體會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那么,如何在生活之中學數學呢?
一、尋找生活中的數學情境
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脫離現實,只停留在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上,把數學變成了應試訓練,把教材變成了訓練題庫。學生雖然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可是一旦進入數學學習,就“與世隔絕”,就像一汪“無源之水”,看著美麗,卻不知它的來龍去脈。因此,我們要“尋水之源”——教與生活聯系的真實的數學。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出要學習的數學知識,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思維過程始于情境,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常常以興趣為引領、以情境貫穿為主線,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給學生。
1.新課引入的活動情境
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先介紹我國在歷屆奧運會上所獲得的金牌總數,然后問學生:“記得住這么多數據嗎?”繼而引發同學們思考: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記憶這些數據,你認為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表示這些數據?然后教師用計算機出示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并引出課題:大家知道這幅統計圖叫什么嗎?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有關折線統計圖的知識。對于折線統計圖有哪些了解?你想從哪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這個案例屬于新課引入的教學活動情境設計,考慮到學生對統計圖的認識并不是一無所知,因此,以奧運會為活動情境引入主題,通過與條形統計圖的對比來引入新知識。
2.新課學習的活動情境
如在教學《角的認識》一課時,我以生活中常見的五角星、剪刀、書本等實例引入課題,再用學具小棒擺出與實物一樣大小的角,讓數學知識不再枯燥,也不再神秘,讓學生感受到角在我們身邊。
再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一課時教師創設這樣的活動情境:“手拉手學校的小朋友們沒來過咱們學校,他們特別想了解一下學校的情況,作為小主人,你們能滿足他們的愿望嗎?可以繪制一張學校的平面圖來介紹我們的校園。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位置與方向的有關知識,一起來繪制一張我們學校的平面圖。先從我們最熟悉的東樓畫起……”在繪圖的過程中,學生把數學與生活體驗有機結合,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入。這樣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并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3.鞏固深化練習的活動情境
三年級上冊的《可能性的大小》一課的教學片段:
快樂商場正在進行促銷活動。抽獎轉盤由紅、黃、綠3種顏色組成。如果你是商場這次活動的策劃者,打算怎么設計這個轉盤?如果你是一個顧客,你又想怎樣設計這個轉盤?請你選擇一種身份設計抽獎轉盤。
這個為商場促銷設計轉盤的活動情境,新穎、有趣,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策劃者和顧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在設計抽獎轉盤時,策劃者自然希望獲得一等獎的可能性小,顧客則希望獲得一等獎的可能性大,因此,學生必然積極參與、認真思考,運用“可能性大小”的知識去詮釋自己的設計,真正達到了運用知識、鞏固知識的目的。
二、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景
1.從生活中來
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具體性和引導性,可以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吸引學生進入數學情境,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小學生的思維主要以直觀形象為主,需要慢慢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因此,形象直觀地用生活實際證明數學問題,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效果也是最好的。例如,一年級關于圓柱的認識,有教師是這樣進行教學的:先用眼睛看一看圓柱是什么樣的?(直觀)然后找一找學具盒中哪些是圓柱?(操作)再摸一摸、比一比它們是圓柱體嗎?(實踐)最后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推理)這樣,學生通過用眼觀察、用手操作、用腦思考、用口描述,多種感官共同參與了學習,呈現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最后知識就輕輕松松地融入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當然,在教學中這樣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知識,教師要處理好自主和引導、放和收、過程和結果的關系。
讓學生感受數學從生活中來,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相結合,設疑引思,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熟悉的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例如,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已經有了計數的體驗和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嘗試,數學學習正是幫助學生把實物的計數與抽象的符號運算建立起聯系,產生自覺的“數學認識”。再如,學生在學習“年、月、日”之前,已經知道“我今年過生日到明年過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這個月領工資到下個月領工資正好是一個月”。多好的解讀!孩子們把十分抽象的時間觀念,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活生生地“物化”出來。
2.到生活中去
為了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我既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又注重把數學概念、法則、定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如學習了時分的認識后,我們設計了讓每一個同學安排好一日學習生活的教學環節。學生在設計活動中發揮了主動性、積極性,人人爭做時間的主人,從而學會合理科學地安排自己的一日生活。考慮到學生小、書寫能力弱的特點,課堂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活動圖片,任學生選擇,學生表現出極大的學習興趣。
三、注重在應用中認識生活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利用數學方法服務、改造客觀世界是數學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數學教材中的知識只有轉化為生活中的應用,才能讓數學產生質的飛躍,真正植入學生心中,并在其頭腦中成活起來。所以,教師要積極組織實踐活動,讓文本中的“靜”數學變為生活中的“動”數學。要注重知識的運用,引導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激勵學生形成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觀。每當學完新課后,教師要給學生出示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學完《厘米的認識》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上所學的知識進行生活中的測量,如測量手指、衣服、褲子等看得見的長度。孩子們運用學到的新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實踐能力。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從數學教育的特點出發,提出了“數學現實”的教學原則,即數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孩子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真正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石漢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15,(0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1.
[4]周玉仁,楊文榮.吳正憲的兒童數學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