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安??
摘 要:本文對中職學校汽車維修類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現狀進行了多方面調研:從對中職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情況,到中職學生對自身與“工匠精神”關系的認知情況,然后是關于教師對工匠精神的調查,最后是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關鍵詞:中職;汽車專業;工匠精神;調研報告
本次調查對10家汽修企業30位管理人員、汽修專業5所學校150名學生,開辦汽修專業5所學校50名老師,關于工匠精神的問卷調查;采取簡單非隨機抽樣的調查方式進行問卷調查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了解汽修專業工匠精神現狀和培育的情況。
一、 關于用人單位對中職學生的評價及能力需求情況
用人單位對中職學生總體評價優良。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工作的總體表現非常滿意13%,滿意23%,基本滿意50%,不滿意16%,很不滿意零。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工作的敬業情況調查,敬業30%,基本敬業60%,不敬業10%,很不敬業零。用人單位對中職學生勞動態度評價積極主動10%,基本能按照要求勞動63%,接受工作安排21%,不愛勞動6%。
用人單位對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評價顯示工匠精神的缺失比較嚴重。用人單位對“工匠精神”在中職畢業學生的現狀調查顯示:十分流行,大部分人都具備占0%,比較普及,部分人具備占13%,不太普及,少部分人具備占56%,不普及,幾乎沒有人具備30%。
用人單位認為學校對“工匠精神”的弘揚情況,很重視占26%,一般占46%,不重視占26%。調查顯示用人單位普遍認為學校對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視程度不夠,有待大力加強。
用人單位認為哪些因素在中職學生求職過程中最重要因素,交際能力占3%,專業理論占3%,技藝技能占13%,職業態度占80%。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包含有工匠精神的職業態度最看重。
用人單位認為學校培養學生最重要的是,文化知識0%,專業理論6%,技藝技能13%,職業態度80%。調查顯示用人單位一直認為職業態度應該是學校最需要培養學生的素質。
二、 中職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情況
關于中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了解程度的調查,非常了解占17%,比較了解占24%,了解一點47%,不了解10%。調查顯示中職學生對“工匠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但有將近一半學生了解的情況不多,少數學生不了解。
關于中職學生是否觀看過《大國工匠》紀錄片的調查,看過,收獲很大的占22%,看過,印象不深占64%,知道,但沒有看過占12%,不了解1%。調查顯示中職學生多數人看過《大國工匠》節目,說明中職學校對此應該有組織的收看和強調,但教育效果還不夠理想。
關于中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了解情況的途徑的調查,電視、網絡或廣播占90%,報紙、書刊或雜志占7%,同學或親友占10%,學校宣傳占92%。調查顯示媒體和學校宣傳是中職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報紙、書刊或雜志只占7%說明學生對報紙、書刊或雜志閱讀很少,同學或親友占10%說明工匠精神還沒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討論的話題。
關于工匠精神比專業技能更重要的調查,34%的學生認為工匠精神更重要,47%的學生的學生認為兩者同樣重要,19%的學生的學生認為專業技能更重要。調查顯示,多數學生對工匠精神和專業技能的重要性有明確認識,但相當部分的學生對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認識還不足。
關于學生對“工匠精神”在當代社會的現狀的調查顯示,不太普及,少部分人具備占到了64%,充分說明工匠精神在我國的宣傳還不夠深入,學生對社會上工匠精神的認同還不夠。
三、 中職學生對自身與“工匠精神”關系的認知情況
關于中職學生對“工匠精神”對個人促進作用,74%的學生認為工作更認真專注,61%的學生認為可讓自己工作踏實不浮躁,74%學生認為能讓自己更熱愛工作,只有不到12%的學生認為工匠精神和個人沒關系。調查顯示多數學生認同工匠精神對自己工作的幫助。
關于學校有開展過關于“工匠精神”活動,88%的學生回答有,回答沒有的0%,不清楚的12%。調查顯示工匠精神的開展得到學校的高度重視。
四、 關于教師對工匠精神的調查
關于對學校開展工匠精神重視占26%,一般占44%,忽視占30%,說明教師認為學校對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視度還需要加強。關于對學校開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滿意的只占12%,認為一般的占54%,不滿意占22%,說明教師對工匠精神的開展效果和開展的方式不認同。
關于學校在實踐和實習階段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培育情況的調產,有規定,能落實只有占14%,有規定,部分落實占50%,有規定,不落實4%,不清楚的占32%。調查顯示,學校對工匠精神的培育很多還停留在宣傳口號上,落實在行動上的少,全員動員全員參與遠遠不夠。
關于對所在學校的工匠精神培育實踐活動情況的調查,非常豐富6%,較豐富28%,較貧乏占52%,非常貧乏占14%,說明教師對學校開展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徑和方式不滿意,需要在這方面加強。關于對學生在工匠精神方面的表現的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很好占8%,較好占22%,一般占52,較差占18%,說明教師對學生工匠精神滿意度不高。
五、 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是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落實的偏差。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為了實現以就業為生存的目的,存在著過分強調技能訓練而忽視了學生職業理想、職業目標、職業精神培育的現象,使教育帶有了嚴重的功利主義色彩。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就使得在課程建設和教學過程中也都較普遍地出現了只重技能掌握、輕素質培養的偏差,學生的職業精神培育弱化,使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水平相對落后于職業技能教育水平。
二是工匠精神培育還沒有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視,許多學校認為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的培育那只是政治教師和班主任的工作。對學生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簡單,還是空洞說教多于實踐體驗,理論性的傳授多于行為實踐,學生的主動性沒有調動起來,學生參與職業精神培育的熱情不高,重視度不夠,教育的實效性差,很多學校普遍缺乏開展工匠精神培育的全員性意識,對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問題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是德育工作實效性的不理想。職業學校的德育課多是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的,以老師講授為主,比較注重職業道德知識的灌輸,教材內容過于概念化、理論化,缺少鮮活的案例,教育的內容與社會的發展脫節,只重理論知識和規范的傳授,缺乏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和實踐的培養,過分強調了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方式呆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造成學生“知”與“行”的嚴重不協調,沒有真正達到教育的效果,學生在到達工作崗位后,難以適應企業規范要求,出現企業、學生和學校三方都不滿意的局面。
四是職業學校的教育與企業尚有距離。學生表示對本行業工匠精神方面的要求,對本行業的職業規范不清楚。學生希望多通過社會實踐來了解和學習工匠精神方面的知識。學校教育與生產實踐、勞動就業相脫離的現象還是存在的。職業教育還沒有真正實現與市場接軌,企業需要培養的人是實用的,是要服從于一定的企業文化和價值體系的,實現真正意義的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還遠遠不夠。
作者簡介:
張建安,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