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水平和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教學方式越來越科學和有效化。高中物理課堂是物理基本基礎理論的增長階段,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式。本文就結合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實踐,探討高中物理教學創新的五個基點。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創新;五個基點
一、 引言
“五個基點”是高中物理教學對課堂教學創新做出的五點要求,具體指:創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創新師生關系。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應圍繞“五個創新基點”,為其注入現實意義。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物理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對生活中的知識應用有所啟發,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下面就高中物理教學創新的五個基點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實際應用進行具體論述。
二、 創新教育理念,豐富教學內涵
教學理念是實際課堂教學的指南,新課程標準制定以來,詳盡全面地闡述了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理念。高中教學需要領會課程改革的內容,及時轉變教學理念,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往的物理教學只重視學生是否記住了概念,熟悉了做題步驟;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這引發教師在以后備課和課堂設計中,注重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物理學的魅力和實用性,帶動他們自主學習,發現身邊的物理知識;避免在課堂上一味地灌輸大量的物理規律和知識。其次,還用重視探究性的學習方法,科學本身就有理論和實驗科學之分。學生理解物理規律本質和梳理培養科學價值觀與了解知識是不分主次的,教師可以利用教材或是課外書籍上的探究性活動作為課堂的知識點引入,和學生們一起思考和探究其中蘊含的道理,獲得總結一些探究活動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培養探究能力。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評價,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逐漸獲取和積累、運用到熟練的過程。教學活動不單單是知識的傳遞和對課本上現成知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授業解惑”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方法學,親身去體驗和理解。所以要密切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加強互動,達到共同探究、共同學習、一起成長的目的。物理學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因而在教學中還應結合生產和生活實際,與生活情境和生活經驗有機結合,減少學生與物理知識間的隔閡和陌生感。鼓勵學生將物理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樹立一種“科學為人類做貢獻”的價值觀。
三、 創新教學內容,運用整合資源
新課改后,物理教材在知識結構和內容選取上也發生一些改變。無論是哪個版本的教材都分為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這兩大板塊。必修板塊學生統一學習全面的基礎知識,選修板塊按照后期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依照學生自己的興趣進行選修。在教學實踐中要求教師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機制。倡導因材施教,有目的性地選取和調整教材的知識和內容,編排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體系。目前人教版的物理教材分為兩本必修課程五本選修課程,選修課程模塊在必修的物理基本理論內容上介紹了電磁學、熱力學和動量定理等。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上,由于存在班級學生中發展水平有差異的情況,像是動量守恒定理的理解是在動量定律和牛頓第三定律的基礎上推導而來,對于有的學生必修課的內容和難度剛好適合他的學習能力,進行統一的授課方式學習選修課的內容,反而令學生感到力不從心。最新版的教材在內容上劃分為電、熱、力的三大部分分別編排,增加了學生對物理學經典理論較為系統地學習的機會,但對物理發展的縱行進程了解較少,缺乏完整的科學思路形成和系統的物理史觀。因此在課堂上引入物理史的相關知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講電和磁這一章時,介紹法拉第的簡單生平和科學史上的貢獻。由他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總結了“電生磁”的基本規律,帶動了電力技術的發展,麥克斯韋提出的電磁場理論為后來的無線電技術出現打下了基礎。物理學史上有許多杰出的科學家,“物理巨人”牛頓,自學成才的法拉第,實現“電和光”統一的麥克斯韋,他們的創新精神和求學經歷都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深深的啟發意義。
四、 創新教學方法,融會貫通應用
物理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需要教師把握物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習規律,結合學生認知水平,適當地選擇和組合多種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授課風格。教學方法從來不是單一固定的,教師在備課時應考慮當前的授課內容、授課對象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年齡特點、知識的接受能力等。可以預先準備多種授課方法,合理地選擇并組合,將教學理念的創新點融入其中,課堂的形式也不必過于拘泥。例如,為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和相互學習的能力,可在習題的講解課上,將班級同學按照題目的錯誤原因或知識掌握度,分為幾個小組;由同學間自我自由闡述對題目的理解和解法,相互借鑒對方的方法,最終總結出最優的解法。面對課程改革中,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層出不窮,有的教師在借鑒過程中沒有自我篩選,而是直接復制他人的教學方法。但是,這些成功的教學案例并不都具有復制性,每個老師都有著不同的教學環境,不同水平差異的學生。所以借鑒的過程應結合課堂實際情況,創造性地將方法遷移和改良,努力創造和找到適合自己教學過程和學生的教學方法。
五、 創新教學手段,鍛煉思維能力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時代的發展,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受到學生和教師的歡迎。一些較為先進的實驗器材和模型也布置在了中學實驗室,這為物理課堂知識的呈現方式和教學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教師應利用這些優勢資源,創新教學手段,加深學生對物理基本概念和知識的理解,取得更好地掌握效果。在這舉兩個例子,例如在講授“牛頓第一定律”時,現實中重力條件下無法演示慣性定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幫助學生理解伽利略的推理過程;實驗教學無法演示靜電屏蔽現象中電荷的分布情況和電子的運動,通過多媒體動畫的形式可以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此外如布朗效應、光電運動、失重條件下一些物理現象,都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演示。在物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法,能夠把復雜“深奧”的物理知識轉化成學生較易接受和理解的圖片、音頻等多感官的體驗學習形式。例如,在教學“牛頓第二定律”這一章學習對速度快慢描述的物理量——加速度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進行物理實驗。運用一個四輪的小車從斜坡頂端讓其自由滑下模擬從靜止開始的加速運動,并利用固定在車尾部的紙條經過打點計時器自動記下小車的運動軌跡,然后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用直尺和鉛筆測量記錄各個時刻的運動距離,利用正確的公式計算出小車每一時刻的運動速度。實驗課既增加了學生親手鍛煉的機會,又培養了協作溝通能力。在探究性實驗中,增加集體協作的凝聚力,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有重要意義。
六、 創新師生關系,努力適應新角色
隨著人們教育觀念的創新與變化,在教學中更加強調人文與科學的融合,強調健康的教育模式與和諧的師生關系。伴隨著這些觀念的出現,教師在教學中要調整自己的角色適應師生之間的新型關系。教師要逐漸向學習的引導者過渡,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跟著課堂的進度和學生的表現確立新的目標。在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要努力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去主動思考,大膽發言表達觀點,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和生機勃勃。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要轉化身份成為課堂的交流者和合作者。建立一種新的姿態,從高高在上的講臺上走近學生身邊,和學生一起探討物理中的奧妙;不再是以命令式和上級式的姿態與學生交流,不但要關心他們的學習上的困難,還要做生活中的知心人。告訴學生老師是可親的,是學校里最重要的陪伴者。從課堂的“統治者”位置上走下,如果我們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學,不去考慮學生的感受,那么他們一樣難以接受。如有一位中學教師,每日在課堂上對著書和電腦講得口若懸河,不與學生積極互動交流,課下布置過多的作業量占去學生三分之二的課后作業時間。慢慢地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隔閡,即使老師費盡心機地備課,擴充教學內容,也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的睡覺,有的看小說,不被課程吸引。轉而適時與學生交流、解答疑惑的問題,交流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歷和經驗,拉近師生間距離是一種更佳的學習方式和師生關系。
七、 結束語
高中是學生掌握物理基本知識與方法的關鍵時期。在物理教學中,要結合新課標的教材努力開展創新課堂教育。作為教師,平時要注意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善于學習和借鑒同行的先進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利用好已有的教學設備和多媒體環境,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想象空間。教師還應轉變以往高高在上的角色,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了解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把課堂的主動權部分交還學生,鼓勵他們自主思考和探究問題。
參考文獻:
[1]龐啟彪.高中物理教學創新[J].社會科學:引文版,2017(7):00234.
[2]楊鳳.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創新思路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11(21).
作者簡介:
楊華,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鼓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