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標準的不斷深入推廣和貫徹實行,在對初中數學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僅僅對書本的知識進行講解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老師應當對書本知識進行適宜的延伸和擴展,在豐富教材內容的同時,還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擴展,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和教學定式,為了有效地實現這個目的和要求,老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地引入一些先進的教學經驗和設備,本文主要是針對在初中的數學課堂中引入微課這門技術來深化學生對于初中數學的學習,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和探究,希望給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一些經驗和借鑒,以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初中;數學教材
在如今的社會,“微”事物已經逐漸地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在教學中的體現就是微課已經在授課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微課使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使用更多的網絡資源進行授課的應用,讓學生們有了更多的渠道去接觸外面的知識,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的授課模式和時間與空間對于學生學習的局限性,使學生們對學習增添了越來越多的興趣,但是,在微課的日常運用中,還是出現了一些突出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深思,在授課的過程中,許多老師都是直接運用微課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們了解所學的知識中的重點和難點,這種略顯機械化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人性化,本文對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微課所帶來的優勢和缺點做了深入地分析,希望能給廣大的老師帶來一些幫助。
一、 運用微課將抽象的初中數學知識拓展成形象化知識
在初中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主要依托的載體是初中數學課本,在數學課本中具有大量的基本數學概念和理論,這是學生們進行數學學習的基礎,只有學生們將這些基本的理論基礎部分充分地掌握了,才能更好地進行解題和實際應用,但是,基于數學這門學科的自身特點,數學概念并不是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來描繪出來的,而是用簡潔明了的文字進行高度的概括,這造成了數學概念的抽象、難懂的局面,很多學生感到數學的概念枯燥無味,對這些基礎知識的學習提不起興趣,這使得學生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對教學過程的順利推進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阻礙,所以,老師在進行對數學概念的授課時,就可以積極的使用微課這門新興的教學手段,使這一現象得以改觀。由于微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它能夠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把書本上的文字進行轉化,使之成為更加直觀的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進行播放教學,讓學生們可以更加直觀地對概念進行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模式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到學習的樂趣,并自動地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課堂的學習之中,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易于理解,有效地提升了課堂的知識轉化效率。比如,老師在進行“平方根定義”的授課過程中,由于這個板塊在教學的過程中常常讓學生感覺到十分的抽象和難于理解,所以,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主動地對微課進行使用,例如,將x2形象地比喻為一株植物,而其中的2就是這株植物的樹葉,x是植物的根部,那么如果x2=a的話,x就是植物的根,換句話說,就是x是a的平方根,而x2=a在本質上就是一個平方的運算,通過這樣的方式,就說明了平方根是進行平方運算中的一個概念,通過對于微課的如此使用,可以讓平方根的概念更加的淺顯易懂,減少了學生們學習的難度,使學生對這個概念理解得更加直觀和充分,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能夠大大地提高。
二、 運用微課將初中數學中的復雜關系拓展為圖示化
在初中數學的授課過程中,各個知識點之間往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著天然的聯系,并且這些聯系往往在數學課本之中都能找到,所以這就要求學生們在進行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老師要將書本之中存在的知識關聯點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梳理,讓學生們能夠對知識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進而使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提升得更加明顯,讓學生對知識全局有一個大致的框架,要讓這樣的目的更加容易實現,老師就可以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使用微課這種模式,把書本上的那些復雜的知識脈絡轉化為圖表的形式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清各種概念和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有效的把握各種知識點之間的交點,進而構建出知識框架,為學生真正的架設一條理解的橋梁,通過微課設計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實現抽象的書本知識向具體的圖表形式的有效飛躍,這樣就能夠在學習新的知識的同時充分的滲透一些學過的知識,既有利于新的知識的理解,又大大的鞏固了舊的知識的熟練程度,可謂是一舉兩得,讓學生們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構建系統知識框架。比如,學生在進行對數學的知識點綜合理解學習的時候,就可以主動的使用微課這門技術,對一些幾何畫板和坐標軸等數學概念進行他們之間關系的拓展,又比如在學習三角形這方面的知識時,往往涉及三角形的各種特點和性質,繁雜的概念使得學生很不容易進行區分,這時老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各種三角形之間的不同,理清各種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以此來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多媒體技術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能力,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的透徹和明晰,進而真正地實現運用微課將初中數學復雜的知識點有效的連接起來,讓學生真正的學會融會貫通,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水平。
三、 運用微課將初中數學中靜態知識拓展為動態化知識
在初中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課本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工具,書本上的知識點都是以靜態的文字呈現在學生們和老師的面前,不利于學生們學習興趣的提高,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把這些靜態的文字轉化為動態的視頻進行播放教學,就會大幅度的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的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性思維能力,使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證。微課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就是動態化和過程化,所以,老師在對微課進行實際運用的時候,可以充分地對教材進行細致的挖掘和深化,找到其中適合采用微課這種模式的知識點,然后根據教學的經驗對其授課的過程做精心的設計和安排,使微課的功效得以最大限度地施展出來,讓學生們真正地實現學有所獲。比如,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圖形變化”這門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對于書本中存在的一些平移、翻折以及旋轉的相關概念和知識點,就可以積極地運用微課,讓他們變成動態化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們對它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以為這一章節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們充分的發揮自己的空間想象能力,另外,對于其他的一些動態特征不是那么明顯的教學內容,老師可以對他們進行知識的拓展授課,在這里以數據統計和函數的概念等等作為例子,老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對這些知識點進行科學合理的排列順序,然后在運用微課這種模式將其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這樣就能讓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得到鍛煉和提升,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們理解書本中的知識點,并能有效地讓學生們的記憶更加深刻。
四、 運用微課激發學生興趣
微課這種模式能夠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使學生們對學習能夠引起足夠的興趣,進而全身心的投入課堂的學習之中,進行自主的學習。因此,老師以創建一定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融入這種環境中,從而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率。例如,老師在講解“平面直角坐標系”這個概念的時候,學生可能不會及時地掌握,并且由于不理解可能會產生很多的疑惑。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設定一定的場景助學生理解,例如可以對電影院找座位的場景進行模擬,或者對于下棋的棋盤布局進行模擬。這些與生活相關的場景,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學生聽課更加的認真,從而促使學生對講解的數學知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 微課教學過程中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 教師的觀念落后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進行數學課程的學習時應該合情合理的運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要讓微課的使用和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有一個合理的平衡點。雖然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們的學習觀念和方法得到變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手段,但是一些老師不能改變傳統的、落后的教學觀念,仍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他們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依然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手段,不能適應全新的教學方法,以至于對微課這種教學手段缺乏落實。
(二) 實踐表現味濃
大多數的老師對于微課這種教學模式的理解還停留在淺層次上,對微課的認識還是比較的片面,老師在制作課件的時候,具有較強的功利性質,在對微課的使用也不夠深入,此外,在制作微課的時候,老師們也很少的考慮學生們的實際需要,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和創新性,只是為了使用微課這種模式,學生們很難真正地感受到微課帶給他們的各種益處。
六、 結語
總而言之,微課的使用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書本上的一些重點和難點,把一些抽象的知識點直觀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老師要加強對于微課這種教學手段的理解和使用,以此適應新課改的具體要求,雖然微課在實際的使用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我們要積極的避免,讓微課的作用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改善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素芹.中小學教育中微型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
[2]顧小清,顧鳳佳.微型學習策略:設計移動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8(3):123-124.
[3]呂偉梅.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儷人:教師,2015(18):99-100.
作者簡介:
陳建輝,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德藝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