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晨
摘要: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達7%,面臨較大的老齡化壓力,近年來,老齡化趨勢逐步加深,機構養老需求逐年增加,同時,由于社會發展與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核心家庭模式為主的小型化家庭發展為社會主流家庭類型,固有居家養老模式遭受極大挑戰。養老機構近年數量雖有所增加,但仍難以滿足居民養老需求,且養老機構內部分層現象嚴重,與居民養老需求存在嚴重矛盾。
關鍵詞:機構養老;需求;供給
一、背景
目前國家重視社會養老服務業發展,并要求機構養老至少承擔3%的社會養老任務,但現今很多城市依舊沒能達到。由于起步較晚,中國機構養老存在諸多問題,加之我國中等城市的養老問題相對于大城市和農村更容易被忽視,存在國家政策落實不到位,收入水平偏低,服務資金、設施獲取途徑少等問題,而且由于部分中等城市存在勞動力流失到大城市等原因,老年人口相對容易集中在中等城市,所以中等城市的養老問題絕不容忽視。新鄉市作為河南養老行業發展較好、養老機構數目相對較多的城市,其養老事業的發展更具有參考意義,其養老機構存在的諸多問題,在其他城市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二、機構養老需求旺盛
(一)養老需求增加加快
隨著老齡化的程度不斷加深,養老需求逐年擴大,截至2013年底,新鄉市常住人口462萬,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60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3%,如果按照最低標準及3%的老年人口入住養老院,即需要1.8萬個床位。加之老齡化不斷加快,對床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二)低收入群體機構養老需求巨大
工薪階層養老需求。2012年,把被調查戶按五等份進行分組,河南城鄉居民家庭中,中等收入水平及其以下的戶數均占60%,其人均收入水平也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鎮居民中,占總戶數20%的較低收入戶、10%的低收入戶人均收入水平分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3.9%和57%,10%最低收入戶的收入水平僅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9.8%。
假設,一個家庭月收入約為6000元的普通工薪家庭,要負擔兩個老人每人1000元的養老院費用,更何況有很大一部分家庭收入遠低于6000元,其父母養老金也偏少,子女迫于生計無法照顧老人,他們的養需求很難得到滿足。
(三)出現流動人口機構養老需求
流動人口養老需求。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周邊縣城來新鄉市就業的流動人口,其養老負擔巨大,為更好的照顧老人,很多人會選擇把父母接到身邊,但是由于沒有固定住所和時間精力,他們往往會選擇把父母送到臨時住所附近的養老院。截止2016年,新鄉市流動人口33萬由此產生的養老需求不可忽視。
三、養老機構供給不匹配
(一)養老機構總數較少且類型不均
河南省日前為老年人提供的養老床位大約是18.6張/千人,大幅落后于發達國家50~70張的供給量,同時也少于發展中國家平均20~30張的供給量。據調查顯示,截至2012年底,新鄉市養老床位14846張。全市共有各類養老機構(日間照料、居家養老)226家,其中公辦養老機構105所,床位8835張,社會辦養老機構52所,床位4919張,居家養老中心(站)42個,床位756張,農村幸福大院27所,床位336張。
新鄉市的養老院以收費區間為標準可大致分為兩類(圖1):一類為小型家庭式養老院,費用低,入住率高,滿足了一般收入居民的養老需求,但是床位數偏少。另一類為大型養老院,入住率較低,收費標準高,尤其是大型公辦養老院,醫療條件好,床位數多,但政府投資的大型機構數量有限,有時一床難求。
總體來看,大約80%的養老院平均收費在1300~1800元之間,10%的養老院收費平均2000元以上,在不足10%的養老院平均收費低于1000元,呈正態分布。
(二)不同養老院條件差異巨大
收費低于1000元/月的養老院很難生存,因為其營業收入遠低于政府規定資金規模,所以難以取得營業執照。在這類養老院中,軟件硬件都很缺乏,衛生條件差,護工平均年齡高達65歲,消防娛樂設施不健全,護工和老人的比例可以達到1:20,甚至更高(圖2)。
而收費標準在1200~1800元每月的養老院較為普遍,尤其近幾年小型家庭式社區式養老院更是如雨后春筍,小型養老院占地面積較小,內部空間較為擁擠,床位數量較少,綠化幾乎無法實施,受資金與空間限制,衛生與醫護條件一般,很多護工人員不具備醫護常識,但是看護用心,老人歸屬感強。雖然這類養老院雖然總體收費不高,但半自理或者不能自理的老人收費一般也在1800元左右,而大多數低收入者選擇養老院養老一般都屬于不能自理的情況,養老困境顯而易見。
收費標準在2000元以上的養老院在整體養老院中所占比例較小,但這類養老院一般為大型公辦養老院,占地面積較大,有適宜的綠化、健身場所,老人們自由活動的空間很大。該類養老院床位充足,衛生整潔,醫護專業,有些與大型醫院定點合作。這類養老院多服務于退休金較高,家庭條件較好的老人。
四、供求問題破解對策
社會受眾需求與實際經濟承受能力和養老院的實際供給情況的矛盾導致了養老院的供求不匹配,民眾機構養老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占社會30%的低收入群體只能選擇不足10%的低收費養老院,在加重低收入者的貧困的同時,這類養老院連基本養老條件都達不到,而且由于政府管制,這類養老院已經越來越少,中等收費的養老院越來越多,但低收費養老院又承擔著低收入者和較低收入者的龐大需求量,往往供不應求,如果政府一味取締打壓,低收入者老無所養,會造成更加嚴重的社會問題。
所以政府如何協調政策,在規范行業的同時,滿足普通民眾尤其是低收入者的養老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降低準入門檻,支持行業發展
調查中,私營養老機構普遍反映政府補貼較少,落實不到位,沒有長期的支持機制,導致養老機構利潤較低,舉步維艱。政府應對社會辦養老機構給予必要的扶持,尤其是對中小型養老機構,放寬準入門檻,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養老產業。在土地和稅收方面為養老產業提供優惠,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緩解大型公辦養老機構的局限性。降低門檻意味著靈活審批、靈活監管,嚴松得當。既要嚴格完善監管體系,也要符合中小型養老機構的實際情況,人性化管理。
(二)加大對老年居民的養老補助
部分低收入者、流動人員沒有穩定的退休金,養老負擔全部轉移到了下一代,讓家庭難以承擔。政府應當加大對低收入者的養老補助,促進養老設施全社會共享,社會養老的公平化,不能讓大型的公立的養老院成為干部養老院、或者富人養老院。
(三)發展多方向養老,社區輔助養老
現階段養老院資源不足很難完全解決,所以將老年人口分流是較好的選擇。目前養老模式依舊以家庭養老為主,著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普惠一般收入家庭,把養老問題深刻化、社會化,讓民眾愿意把養老放在社區等社會化機構。
(四)養老機構志愿服務建設
養老院人力成本居高,尤其限制了家庭式養老院逐步轉型為私營養老院的步伐。政府牽頭,建立養老業志愿者信息檔案,完善志愿者隊伍建設的基礎性制度,培養一批有長期服務于養老院意識的志愿者,可以有效緩解這一問題。政府分撥專項志愿者服務資金,制定志愿者獎勵機制,并為公益性養老機構更好的開展提供長期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王莉莉.中國城市地區機構養老服務業發展分析[J].人口學刊,2014(04).
[2]游華麗.西安市民營養老機構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3]楊莉.武漢市民辦養老院發展現狀調查及對策建議[J].社會保障研究,2011(03).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