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玲
摘要:文章通過對中國傳統經濟結構現狀的分析,得出其對資源、環境、空間的耗費不符合人類永續發展的結論,繼而提出應加快傳統經濟向服務經濟結構蛻變的論點,并對進行蛻變的原因和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國;傳統經濟;服務經濟;結構;蛻變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現已完成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的轉變。如今,以工業經濟、農業經濟為主的傳統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但由此帶來的危害也不容小覷,例如有限資源消耗越來越快、環境污染越發嚴重、產能過剩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找到一個更加有效且綠色的經濟發展方式,而服務經濟的低消耗和高效率正符合這個要求,也符合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所以,加快傳統經濟向服務經濟結構蛻變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2015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值首過半
數據顯示,中國近幾年的經濟發展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上升。2015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服務業占比首次超過50%,說明服務業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越發凸顯,但與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相較而言,服務業的發展還有很大差距,中國仍需加快向服務經濟蛻變的進程。
中國的農業經濟不景氣。農業經濟是以土地資本和人力資本為基本生產要素的一種社會經濟形態,其處在全球生產體系的底層,是維系人類社會的基礎。由于城市化發展,中國的可耕地面積正在逐年減少,并且,由于對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過度使用,土地的可利用率也在降低。此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進口不斷擴增,其優良的質量以及優惠的價格致使本國的農業缺乏競爭力。
中國的工業經濟過剩。工業經濟是以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為基本生產要素的一種社會經濟形態。機器化大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然而地球資源是有限的。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生產力得到強有力的釋放,對工業的支持和鼓勵,雖然加快了現代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但過度的生產也導致了產能過剩。生產過多,需求拉不動,外銷沒出路,這是有待解決的大問題。此外,工業的發展尤其是重工業的存在,導致生存環境不斷惡化,霧霾天氣已成常態,這對人類的持續發展有很大隱患。
中國的服務經濟競爭力逐漸增強。服務經濟是以人力資本為基本生產要素的社會經濟形態,它建立在以農業和工業為基礎的物質生產體系基礎之上,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首先,中國對服務經濟的重視較晚,其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想要追趕上全球經濟的發展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其次,中國只是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大多城市還是主要依靠工業經濟的發展,所以,服務經濟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最后,值得慶幸的是,國家已經開始將視線放在服務經濟上了,對服務業的政策支持也在不斷地被提出,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可觀。
總的來說,農業和工業經濟由于資源、環境以及市場的限制,發展非常有限,服務經濟因其綠色且高效的優勢正逐漸成為中國的發展主力。
二、蛻變具有理論和實踐的支持
向服務經濟蛻變有恩格爾定律的支持。恩格爾定律指出,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購買食物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此定律可以定義為物質消費在整個消費比重中的不斷下降,也就是說,從需求角度看,出現了一個叫做需求引致的結構變動過程。恩格爾定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基本符合一、二、三產業的演變過程,農業部門需求下降,資源轉向工業,工業部門需求下降,資源轉向服務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會越來越富強,人民也會越發富裕,較之前相比,對工農業所生產的生活物品的需求不會有太大變化,反之,會把更多收入花費在教育、醫療、旅游、教育、金融、通訊等服務業上,所以,向服務經濟的轉型在理論上是必然的。
傳統經濟結構有其不可避免地詬病。通過對傳統經濟現狀的分析可知,農業和工業消耗的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在分配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戰爭,這對于人類來說是惡魔般地摧毀。此外,當資源被消耗完之后,同樣是不可挽救的災難。地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優良的自然環境是生存的前提。然而,人們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氣、土地、陽光等都在飽受過度生產開發的摧殘,繼而威脅人類的安全。
服務經濟能夠改善資源的高消耗境況。服務業的基本生產要素是人力資本,擺脫了農業和工業經濟時代對土地、機器的依賴,也避免了對石油、煤炭等有限資源的過度消耗。人力資本是可再生的,所以以此為生產要素的服務業也是可循環發展的。
服務經濟符合綠色發展趨勢。與傳統經濟相比,服務業是非物質性的,其產物是無形的,幾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完成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所以,傳統經濟對土地、河流、空氣、能源的污染在服務經濟中都不會出現。服務經濟符合綠色發展的理念。
發展服務經濟有充足的人力資本。服務業的生產依賴人力資本,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占有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所以生產要素是絕對充足的。此外,服務業的消費也需要足量的消費者。中國的大量人口促進服務業的生產也帶動對服務業的消費,因此,向服務業經濟結構的蛻變是正確的選擇。
服務經濟的生產效率高。服務經濟是建立在以農業和工業基礎的物質生產體系基礎之上,因而具有更高的效率。農業和工業經濟時代經濟增長主要靠人力和資源,且增長速度呈倍數增長,而服務經濟是以人力資本的冪數形式增長的。人力資本是無限的,人力知識的培養也是有無限潛力的,服務業的發展是高效的。
服務經濟是穩定的發展方式。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生產和消費之間總是存在時間和空間的鴻溝,產品生產出來之后,都要經過市場的流通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服務經濟則是現產現消的。通訊、金融、商業的提供者和用戶在同一時間開始服務,并在同一時間完成服務過程,期間沒有時間滯后,就避免了時間所產生的波動,是一個穩定的經濟形式。
三、發展服務經濟存在的問題
首先,從發達國家向服務經濟轉型的過程來看,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的速度較慢。工業勞動效率的長期改進速度是最高的,勞動效率變化也是非常高的。雖然服務業剛開始崛起的時候勞動生產率也很高,但是持續的改進效率相對而言卻是比較慢的。服務業這種持續改進的速度相對較慢是經濟結構變化中的一個重要特征。發達國家在農業向工業轉變的時候,它的增長速度是超快的。因為勞動效率的改善速度非常快,在工業向服務業過渡的時候,服務業勞動效率是比工業當時的效率高,但是服務業的持續改善速度,其實是慢于工業的。所以,一旦把經濟重心放在服務業上時,經濟增長總數和速度較之前相比會有所下降。
其次,中國對原有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有所依賴。一是熱衷于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大項目和暴利的房地產開發,對長效性人力資本投入、高效益與高風險并存的研發創新投入缺乏興趣和熱情,既不利于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又壓低了消費率而制約消費性服務業發展。二是長期以低水平加工貿易方式為主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擴大出口,核心關鍵技術和高增值服務環節被外資和外商控制,對國內服務業發展產生抑制作用。
最后,創新要素推動作用日益增強,要素流動和配置機制尚不健全。近年來,我國金融保險業、信息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發展較快,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對服務業發展的貢獻作用日益顯現。但是現階段我國發展服務經濟亟需的高素質人才仍然匱乏,知識、技術、人才等高級生產要素還不能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創新成果的開發利用機制不健全,創新要素配置效率和方式亟待解決。
四、結論
從人類發展角度來看,以工業和農業經濟為主的傳統經濟結構不斷地消耗有限資源,污染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經過歷史的檢驗必然遭到時代的淘汰。雖然傳統經濟違背人類發展,但也為人類創造了基本的物質條件和經濟基礎,這為接下來的服務經濟創造了條件。服務經濟以人力資本為生產要素,是一種綠色且高效的經濟方式,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全球經濟早已進入服務經濟時代,落后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國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加快傳統經濟向服務經濟結構的蛻變。
參考文獻:
季鑄.世界經濟導論[M].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