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多方面立體化感知文章,使文章之意皆出我口,文章之情皆出我心。只有通過反復的朗讀訓練,領會文中的感情,加上適當的語氣語調,才能產生較好的朗讀效果。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朗讀;教學
朗讀是小學階段學生學好語文的最佳渠道之一。如何引導學生朗讀,怎樣才能使朗讀取得最佳實效,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下面我就這一問題做一探討。
一、 朗讀方法多指導
小學低年級學生,還沒有掌握較好的朗讀方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讀書。
1. 閱讀。從具體問題入手,循疑而讀,引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朗讀一段書。邊朗讀邊思考問題,邊探求答案。讀中提問,要富于變化,從不同角度引發學生思考,再通過讀書尋求答案。
2. 疑讀。于生疑處生疑,教師有意發難,使學生養成邊朗讀邊思索的習慣。
3. 重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擇其精要的詞語,重錘敲打,使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濺出耀眼的火花,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發揮語文教材的多重教育功能。
4. 精讀。在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精華,進行圈點批劃,咬文嚼字,讀出感情來。要抓住某些學生容易忽略而又比較關鍵的地方適時地進行提問,培養學生摳詞、摳句、精讀、深思的良好讀書習慣,訓練學生咬文嚼字,比較推敲的基本功。
二、 示范朗讀不可少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具備較深的朗讀基礎,朗讀技巧需要教師指導。如一、二年級學生接觸到的只是一些簡短語句或語段,學生朗讀還基本沒有大的障礙,到了三年級,所學的文章長了,這時候對學生的朗讀必須重點指導。這門學科就是從“讀中學”,從“讀中悟”的一門學科。讀得好,讀得到位,文章中的情感才會流露出來,學生才能體味的深刻。
如《用冰取火》一文中的,“沒有火,就不能工作;沒有火,就不能生活;沒有火,生命就會受到威脅。”用激昂的語調去讀,就能讓讀者體會到火的確是人類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沒有火人會寸步難行;相反用平鋪直敘的語氣,只能讓學生覺得乏力。因此,教師要給學生范讀,或者放錄音范讀,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反復讀,就能收到良好的朗讀效果。“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說的就是多讀才能領會的這個道理。朗讀是把書面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是眼、口、耳、心并用,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朗讀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脈絡,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學階段語文朗讀教學,一定要在教師或錄音的范讀下,讓學生跟著朗讀,才能收到實效。
三、 朗讀形式多變化
朗讀的形式不拘一格,但總括起來有這樣幾種:一是整體朗讀,也就是以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為對象,以感知作者的思路情感或審美傾向為目的的朗讀。教師可以先范讀,學生再試讀,并對學生的讀給予一定的點撥,然后讓學生有傾向性的讀,使其全面深刻主動的感知作品的深刻內涵,從而理清文章的來龍去脈。二是用豐富的情感去讀,讓讀者融于文中,把自己喻為作者,讓自己的喜、怒、哀、樂隨意起伏,隨文隱現,隨意而感。如讀《花兒也會放風箏》一文時,勾起了讀者童年的歲月,讀出童年的歡快心情。三是在讀文之前設置一定的情境,把學生導入某種情境之中,讓主客體達到一定的和諧,再進行朗讀,會加快感知的速度,引起朗讀者和作者的共鳴,甚至會產生對文本的藝術再創造。例如讀《春天的雨點》一文中的,“她望著老師善良的面容,認真的表情,心中暗暗發誓:再也不能在課堂上讓心跑向大草原了。她把老師講的每一句話都印在了心里……”,讀者通過想象,自己的面前出現遼闊的草原和老師深夜工作的情境。通過情境達麗瑪覺得的確應回心轉意,不這樣做對不起老師。故讀時要講究讀的形式,恰當的形式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 朗讀時候多思考
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的時候,總喜歡抓重點詞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品味,這樣能幫助學生找到感情的落腳點。然而學生往往只停留在詞句的表面,而體會不到深層的含義。如《珍貴的教科書》一文筆者指導“正在這個時候,三架敵機從東北方向飛來,在村子上空盤旋著,嘶叫著……”這句話時,學生開始只是表面理解“盤旋”“嘶叫”沒有做深入的品味,接著我講“敵機為什么盤旋,為什么嘶叫時”,同學們都沉默了片刻,腦子里立即聯想到當時的艱苦環境,正值解放戰爭時期,天上有敵機的轟炸,地上有敵人的炮彈襲擊。當時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一個硝煙彌漫、炮火連天的環境中,此刻同學們已發出了嘆聲:教科書來得的確不容易啊!一石激起千層浪,激起學生們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怒。同時體會到教科書的珍貴及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中感受文章的主題。這樣學生自己進行深入的思考,比教師多講幾遍強多了。
五、 揣摩心理很重要
常言說:“情感是作品的靈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文中情感焦點,挖掘語言的情感因素,深刻領會情感蘊涵的思想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情感朗讀。如《平分生命》一文中的“……躺在床上一動不動,聲音顫抖地問:‘醫生叔叔,我還能活多久?”。此時我問:“一動不動”“ 顫抖”是什么意思?“一點而不動”,“發抖的樣子”。我又追問:“小男孩為什么會一動不動呢?后來又用顫抖的聲音問醫生”。此刻學生們都揣摩小男孩的內心,擔心不輸血妹妹會失去生命,輸血自己又會丟掉生命……然而就在輸血的那一剎那,小男孩已下定了死亡的決心。學生體會到小男孩既害怕,而又沒有辦法的這種情感。因此在讀時達到情自心中來,情從口中出的境界。
綜上所述,朗讀既要有一定的朗讀形式,又要有豐富的朗讀情感。在形式上,既要有教師范讀,又要有學生多種方法的朗讀。朗讀要“目視、口誦、耳聽、心思。”讓學生在讀中悟理,讀中品味,讀中找憂,讀中找樂,讀中找趣。讓“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線。
參考文獻:
[1]闕旭凌.小學中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及策略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6.
[2]高鑫.朗讀教學再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南晉文,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土門峴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