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教師自我成長簡單可行的策略就是聽課和自學,在聽課和自學中積累學科知識、教育知識、個人知識,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關鍵詞:青年教師;自我成長;教學
荀子道“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說君子的資質與一般人沒有什么區別,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身為一名青年教師,我也山寨一把,想說“名師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留心觀察身邊的各科“名師”,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善于像身邊或者網絡中更優秀的人學習,在對比中取其精華,去己糟粕,在別人的經驗中收獲自己的技巧,而后自成一家。對于一名青年教師而言,“善假于他”的一個直接且簡單可行的策略就是聽課和自學。想要相對快速地獲得成長,首先可以嘗試對優秀教師進行初級模仿,但是想要在教師這條路上走得更長更遠,一定要學會在模仿中對比,在對比中反思,在反思中積累,在積累中嘗試創新,整個過程體現了教師的智慧和學習能力。
關于學科知識和教育知識。首先,青年教師應該在聽課和自學中習得過硬的學科知識。“教學”是教師的立足之本,學生可以容忍教師的苛刻,但不能原諒教師的無知,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可以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堅實的知識基礎。我們需要熟悉教材的基本內容,也需要建立起全面的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加強業務進修,關注學術動態,不斷更新知識。當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作為青年教師,更是不見得處處事事都正確,課堂上偶爾出現了錯誤,一般情況下,學生會發現并說出來。這時,教師不應回避,應及時承認并糾正,并且表揚學生聽講認真、一絲不茍的精神,這樣做反而使學生和老師的關系更融洽。作為教師要做到善于在學生面前修正、完善自己。其次,為了避免“專家盲點”,教師也需要在聽課和自學這刻意強化學生意識,避免知道教什么,但是卻不知道怎樣教和為什么選擇這樣教,這就需要我們加強教學理論的學習,在理論中獲得經驗,關注教學改革,立足于學術發展的階段性,把握學生的個性特征,用理論指導教學方法的改進,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關于個人知識。積累聽課中、生活中、教學實踐中的經驗,靈活地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把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與教師個人的“實踐知識”加以整合,形成個人特征的教學風格。以教材使用為例,我在自己的課堂中,大膽融入了生活中的智慧,慢慢地在教師之路開始成長。
一、 奇思妙想“糅合”教科書
生物必修一教材一共包括六個章節,為了更好地“糅合”教材,我突發奇想地把這六章通過一個愛情故事串連起來。每次高一新生入校,第一節生物課上,我總是故弄玄虛地告訴學生:這個學期的生物課,我將帶領大家談一場特殊的戀愛!
說完學生們總是禁不住竊竊私語,這時候我再娓娓道來:這場戀愛的主人公叫做“細胞”,那什么是“細胞”?“細胞”長什么樣兒?這,就是第一章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要《走近細胞》。
看到了“細胞”,我們都被深深吸引了,再也忘不掉她的容顏,因此,我們想要追求“細胞”。為了“知己知彼”,所以追求她之前一定要更深入地認識她,即第二章《組成細胞的分子》。
如果只是分子簡單地堆砌,不可能形成這讓我們魂牽夢繞的“細胞”,這些化合物勢必形成了特有的結構,這是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
了解了細胞,我們很快就追求到了她,正當我們如膠似漆的時候,“小三兒”出現了(這時候,學生的興趣更上一層樓),“小三兒”就是“細胞”生活的環境,為了戰勝“小三兒”,我們需要知己知彼,需要掌握“細胞”和環境之間的點點滴滴,這是第四章和第五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和“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最后,我們和“細胞”過上了美好的生活,直到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這是最后一章“細胞的生命歷程”,我們將學習“細胞”的衰老和癌變等知識。
通過一個愛情故事串起來,學生記憶深刻,理解也更加形象,對生物課的興趣也提升了。
二、 “走出”教科書
1. 在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細胞分化”小節中教科書介紹了“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引出“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得出“植物細胞具備全能性”的結論,緊接著介紹了“多利羊”的克隆實驗,得出“動物細胞細胞核具備全能性”的結論。涉及這一知識點的時候,為了活躍課堂,我禁不住調侃道:“要是動物細胞像植物細胞一樣具備全能性就好了,那樣的話,我就可以克隆出好多個我,一個我負責上課,一個我負責改作業,一個我負責備課,真正的我就吃飯、睡覺、打豆豆……”
同學們一個個忍俊不禁。通過一個簡單的調侃不僅活躍了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深刻地有一個印象——動物細胞不具備全能性。
2. 在講解到“蛋白質功能多樣性原因”時,列舉生活中打毛衣的例子,織毛衣時,針法不一樣,織出來的花紋就不一樣,因此氨基酸種類會影響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每種針法織的個數和排列順序不同,織出的毛衣也會不一樣,來以此說明氨基酸的數目和排列順序也會影響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這樣一形象化,既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識點,但是鮮活的事例明顯又高于教材中的純知識點。
3. 在必修二中介紹“雜交育種”時,教科書更多地從概念、結果上對其進行定義和講解,課堂中,我通過大文豪蕭伯納的故事讓學生宏觀上認識通過雜交育種時候一定要有篩選的步驟:大文豪蕭伯納年輕時很受女人的追捧和愛慕,一位生性風流的女明星寫信給蕭伯納,信中說道:“如果我們能夠結婚的話,那該多好啊!那樣的話,孩子既能夠擁有你的智慧,又能夠擁有我的美貌。”蕭伯納風趣地回信說:“你的想象是美好的,可是,如果孩子既遺傳了你的智商,又遺傳了我的外貌,那該是多么糟糕啊!”這個小幽默的故事讓學生知道“雜交”后代不一定全部是優良性狀,因此留種時需要篩選。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與學都有太多值得學習和發掘的“靈光一現”,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更是需要認識到自己對于學生在知識、生活,甚至人生中的重要影響,肩負重任,才能更好前行。
參考文獻:
[1]王陳芳.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淺談大學青年教師的自我成長[J].考試周刊,2016(04):158.
[2]張肖琴.青年教師的自我反思與專業成長[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01):19-22.
作者簡介:
任永鳳,貴州省貴陽市,貴州省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