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厘清家庭環境的概念,以及家庭環境的作用,進而闡述了家庭環境與行為品質之間的關系,并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進行案例分析,研究家庭環境的改變對學生良好行為品質形成的影響。
關鍵詞:家庭環境;行為品質;案例分析
一、 對家庭環境概念的認知
(一) 家庭環境之概念
比照國內外研究分析,一般而言,家庭環境分為物質環境、情感信息環境、精神心理環境。物質環境就是家庭的經濟層次,具體如家庭收入、衣食住行等物質系統,物質環境的差異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意識和人生規劃。情感信息環境,如家長的興趣愛好、生活情操、宗教信仰等,父母的文化修養會潛移默化于孩子的個性品格之中,左右孩子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精神心理環境,如夫妻、親子關系等,在人際互動中所展現出來的精神氛圍,讓孩子產生歸屬與愛的滿足,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正能量的心理滋潤。鄭志萍(2011年碩士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在其碩士論文《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中總結,家庭環境包括六個因子:和睦性、親密性、溝通性、文化性、修養性、民主性。
(二) 家庭環境之作用
其一,在物質環境方面,如家居裝飾的色彩、格局等協調科學,有利于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紅色易產生疲勞甚至焦躁、黃色有助于食欲,雜物應藏于密等。又如,初中生處在生理心理的變化期,在食物的選擇上應根據孩子的情況而篩選。又如,應為孩子設立獨立的學習空間,形成良好的環境心理,促進品質的形成。
其二,在情感信息環境方面,陪伴孩子收看并討論有意義的節目、讀物等,與孩子一起從事豐富而健康的活動,不僅使親子之間進行有效溝通,更可在實踐中培養良好的習慣以及探索的興趣,陶冶情操。
其三,在精神心理方面,夫妻之間和睦相處,將會延展至孩子與他人的相處模式上,夫妻之間愛的滲透,能使孩子勇于面對挫折,并有豐沛的內在能量形成獨立人格。
(三) 家庭環境之建立
家庭環境的建立需要全體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家長,要有能力關注目前的家庭環境狀況,立體分析三大方面,并能了解孩子對家庭環境的積極需求,以及其他家庭成員的需要。可見,家庭環境的建立是一個動態的良性互動的過程,也是一種不斷的自我成長。如此,必然帶動由家長個人乃至整個家庭系統的改變,從而,改變親子關系乃至教育問題。
二、 學生行為品質的形成與家庭環境的關系
中學階段的學生,不僅要完成學業任務,而且還要發展人際關系、進行自我認知等發展人格,而家庭環境、父母的言行舉止與心理狀態都會極其敏感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的影響具有延展性。研究表明,高中生自我意識增強,視野更開闊,加之心理斷乳期呈現自我封閉,從而使他們更關注朋輩關系而減少親子交流。父母的教養方式更趨向于成熟理智。而初中生仍依賴父母,受家庭環境影響很大。另外,由于父親一般是家庭經濟支柱而成為家庭核心,因此父親對孩子具有極大影響力。父親的文化水平影響家庭的文化氛圍,受教育程度高的父親更關注孩子的人格發展與完善。而母親由于經常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容易偏愛孩子,從而容易出現消極的教養方式,如過分干涉、拒絕否定等。同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對孩子影響深刻。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更傾向于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與理解、信任,孩子行為品質良好,懂得自我管理;相反,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更傾向于或是溺愛放縱,或是過分保護、干涉、懲罰,從而使孩子失去理智支持,特別是在困惑面前不知所措,無法自我認識、自我肯定和自我調節與引導,從而引發消極行為作為對消極家庭環境的表達。
三、 案例分析——改變家庭環境促使學生形成良好行為品質
(一) 案情分析
在七年級,×班的靈魂人物是A同學和B同學。這兩位男生的背景相對其他學生而言,比較特殊。是他們的歷史讓他們走到“舞臺”上,公然帶領全班幾乎所有男生,與班主任Y老師作對,使班級管理陷入困境,甚而使Y老師草木皆兵,動輒以嚴厲方式或請出政教處主任處理問題,跳過緩沖階段,企圖達到鎮壓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在七年級,B同學已知他的爸爸得了肺癌,治療效果反復。B同學就是他爸爸彌留之際的最大牽掛。在小學,B同學多年是班長,做事積極主動,寫一手漂亮的好字,眉清目秀。在七年級,B同學最怕的就是Y老師常打電話給他爸爸,反映他在學校里的“劣跡”,令B同學難受的不是被批評,而是看到難過而痛苦生存的爸爸。在Y班主任這樣的電話或信息之后,換得B同學一兩天的安靜,隨后也是故態復萌。
A同學,經他媽媽介紹,這孩子在剛進入中學之初,曾向他爸爸媽媽承諾,要努力讀書,至少也要考上大專,最好能當上公務員,向他爸爸看齊。然而,這美好愿望還停留在愿景階段。A同學的童年比較特殊,他小時候住在爺爺奶奶家,當時當公務員的爸爸公務繁忙,他媽媽也忙著創業,無暇顧及小孩,于是托給老人照料。小學三年級之前,A同學的表現還是不錯的。但在四年級左右,最疼愛他的爺爺病重,全家人為之忙碌,也忽略了對A同學的心理疏導。加上奶奶也無法照顧A同學,于是他搬回與爸媽同住。環境變化、摯愛親人重病在床,小小的孩子變得沉默,不懂宣泄情緒的A同學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并打架,據說,當時的小學班主任狠狠指責了A同學的不是,甚至問題升級到校長處,校長也站在老師的立場上對A同學進行了批評教育,A同學當時就表現出強烈的不滿,并通過對校長的不屑表達出來。在這樣“被判刑”的否定環境下,A同學繼續在原校完成了他的小學階段。在八年級,我與他見面時,A同學給人的印象是不擅辭令,且性格火爆,同學之間若有不妥或嬉戲方式是他接受不了的,立刻很兇、惡狠狠舉手打人。他頭發有點長,特別是前額部分,頭發染成暗黃色,頭常斜斜地傾向左方,有偶爾不自主甩頭的習慣。有科任老師讓他不高興,他立刻很沖動地大聲對話,說話方式及內容消極。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弱,不安、不信任、抵觸情緒濃。
(二) 處理——改變家庭環境
我們認為,日常表現出品行問題的學生,他們的家庭絕大多數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孩子作為家庭中能量較弱、敏感度較高、年齡較小卻又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成員,往往能把家庭的病癥呈現出來。不健康的家庭環境將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一是異常心理的形成,如自卑、膽怯、孤僻等;二是異常行為表現,如易怒、強烈的對抗情緒、反社會傾向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愛的需要和安全需要得不到充分滿足,內在能量就會大大減弱,甚至造成人格上的扭曲。
案例中的A和B兩位同學,明顯存在家庭問題,而他們把家庭問題外化成自己的行為品質,不斷地與正常的學校教學秩序發生嚴重的沖突。為此,必須幫助他們建設健康的家庭環境。
1. 促使家長自我覺察
家長首先作為生命的個體進行自我認識,自我詢問生命的意義,體會和領悟自己,不批評、不抱怨,以感恩的心態開始與孩子的溝通。根據孩子當下的感受和行為反應,根據從前的家庭教育行為對比,從而對自我的家庭教育角色進行再認識。
有一次,我發現B同學狀態異常,于是悄悄地找他攀起家常,才知道,由于他媽媽既要工作又要照顧病重的爸爸,心煩之時借一小問題罵了B同學一頓。說起這事時,B同學慟哭,他說看著爸爸自己不知道怎么辦,他很想學好。隨后,我打電話給他媽媽,告訴她,B同學在學校表現很好,是好孩子,請放心。電話那頭,是B同學媽媽哽咽的聲音。如此,我不斷地與B同學溝通的同時,也不間斷地跟B同學的媽媽溝通。在她先生最后彌留之際,她表現出接受現實的心態和積極面對未來的勇氣。每一次溝通我都不斷地重復,B同學是一個非常好的孩子,只是他不知道如何處理心中的痛楚,為爸爸痛、為媽媽痛。必須面對的痛苦要共同面對,但不要把痛苦暈染開來。接納自己最真實的情緒狀態并表達出來,這樣才能以最坦誠的狀態面對自己的孩子,而不附加孩子之外的其他因素來左右與孩子的相處。
A同學的學校問題一般由他媽媽負責,因此我主要跟他媽媽保持聯絡。他媽媽糾結A同學的過去,認為自己在小學沒有照顧好A同學才導致他今天如此。因此,一直以無限包容的態度“寬容”A同學的所有行為,并與學校教育行為暗里抗衡。事實上,A同學的媽媽屬于理智、民主型,她只是思想里還沒能擺脫A同學在小學里被武斷處理的事實,因此才會產生對學校教育的不信任感,而這種內在想法也已經與A同學產生共鳴,只是不自知而已。我所做的溝通,就是喚醒A同學的媽媽自我對當下所做或應做之事的重新思考與選擇的意識,也就是對自己的角色和責任的再認識。
2. 促使家長認識孩子的需求
家長需要對孩子的生理、心理、情感等需求有認知能力,如膳食、運動、作息等的協調。如A同學長期在課堂上瞌睡,除了對該科目不感興趣之外,是否還存在生理上的影響因素呢?這些都需要他媽媽進行科學的了解以及跟蹤。他媽媽反應,晚上A同學喜歡上網打游戲。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向他媽媽介紹了沖突解決雙贏法。因為A同學脾氣過激,媽媽與A同學一直以來都未能“平等對話”,加之他媽媽一直以來的內疚心理,使她說話“小心翼翼”,一般只表達出自己所覺察到的感受,而很少發送“解決式”或“貶抑式”的信息。這樣的狀態正符合沖突解決雙贏法的先決條件。其實,這也符合心理學規律,以建設性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會使孩子樂意把心里話講出來,從而產生某種價值感或自尊感,降低他們以前感受到的威脅或恐懼,促使孩子得到成長和改變。
具體而言,這個方法分六步。首先,當有沖突發生時,認清并界定沖突這是讓孩子愿意參與的關鍵時刻。必須讓孩子注意到問題的存在而且愿意想辦法解決。其二,試著先讓孩子提出他的解決辦法,然后媽媽可以提出媽媽的方法,不要對任何解決辦法加以評價,并不斷地督促孩子提出各種辦法,直到看來不可能再有辦法提出為止。其三,評估各種方法,經過排除那些不能被父母或孩子接受的辦法之后,通常剩下的只有一個或兩個了,在這個階段,父母要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其四,決定何種方法最合適,所有意見和反應的交換都是開放而且坦誠的,必要時做筆記,并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雙方對這個決定都必須做出約定。其五,執行決定。最后,追蹤評估執行后的效果,在很多情況下,還需要時間來看孩子們是否仍然對這個決定感到滿意。A同學與她媽媽約定,晚上10點睡覺,換取周末一個下午打籃球的自由。很快,擺脫沉睡狀態的A同學在課堂上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物理,并且很難得的在月考中取得全班前十的成績。這位因行為偏常而常為政教處“座上客”的學生確實讓人有“士別三日”之感。
B同學的爸爸在八年級下學期去世了,由于媽媽的態度的轉變,他的適應性也在增強,與科任老師發生沖突的次數明顯減少。他的媽媽不想睹物思人,于是把他爸爸生前的很多物件塞在B同學的房間里。B同學總覺得自己在家里學習的時候無法集中精神導致作業不良挨批。經過我的溝通后,母子倆決定,B同學暫住在離學校很近的姨媽家,以平衡各方面的需求。
(三) 促使家長認知家庭環境
首先,在家庭環境的建設中尊重孩子的意見、觀點和需要,邀請孩子參與其中,如,讓孩子提供參考意見、參與具體方案的策劃與執行。其次,為了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家長首當其沖的是應與配偶一起努力營造和諧的夫妻關系,在婚姻的不同階段,兩人能保證夫妻角色分配與轉換的科學合理;雙方都能把愛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使女兒能學到媽媽的賢惠,兒子能學到爸爸的責任;處理好與長輩的關系,贍養、體恤、孝敬老人,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與孝心;對孩子能做到始終如一地尊重;擴大自己的視野、培養自己探索自然和社會生活領域的興趣,注重自我情操的陶冶;注重自我內在修養的提升,面對困難與壓力時能端正態度,不驕不躁、坦然處之;努力做到社會、自然和內心的和諧統一,將一種內在和諧的力量帶進自我的內心,融進家庭氛圍;從而使家庭中彌漫著內在的向心力,如此一來家長根本不需擔心孩子會接觸社會不良信息或受不良風氣影響。A同學和B同學的家長都比較配合,并努力按照原則方向踐行家庭環境的改造并收獲一定的效果。由于A同學和B同學的改變,原來班的負向核心集團瓦解。A同學也表現出積極學習的狀態,只是不合要求的頭發依然是他的常態,小學事件以及七年級的“違規被處理”的影響后遺癥還沒有徹底消除,但親子關系明顯改善,最讓A同學媽媽欣慰的是,A每次進出家里都先主動打招呼并說明去向,并樂于與媽媽交流學校所見所聞,正向溝通增強。
四、 結語
德國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療專家佩賽施基安說:“疾病不僅僅是病人本身的問題,也反映了家庭和社會問題。”同時他也強調:“一個家庭里實際的和已賦予的東西,絕不僅僅是障礙和沖突,這個家庭同時也產生了解決這個沖突的能力。”通過改變家庭環境來促使學生良好行為品質的形成,注意過程指導,成效是明顯的。期待家庭環境與行為品質形成的理論能更為普及,以預防學生問題行為的產生。
參考文獻:
[1]鄭志萍.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1.
[2]胡海燕.中學生家長家庭教育能力現狀的研究——基于豫滬兩地學校的調查[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陳薏妃,廣東省江門市,江門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