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輪課改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凸顯,教學理念由“以學生為主體”進一步延伸至“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學本課堂”應運而生。這種理念也被廣大教育者接受并應用于實踐,小學語文課堂也不例外。“學本課堂”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導向性明確,“文包詩”作為小學語文特殊的教學內容,也需要在此模式下進行創新和嘗試。本文以“學本課堂”模式下的小學語文“文包詩”的教學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導學策略進行分析,并提出教學策略。
關鍵詞:學本課堂;文包詩;導學
一、 “學本課堂”概念及要求
一直以來,“人本主義”滲透在教育學的各個方面,從教材、教法、教學理念等方面對教育者提出了要求。21世紀以來,“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已經逐步開始被教育者接受,就小學語文課堂而言,也開始由古代的素讀模式教學向現代的合作式、探索式教學發展。新一輪課改中,對“學生的主體作用”又進行了進一步細分,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要求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本,“學本課堂”應運而生。“學本課堂”模式下,教學活動由傳統的只是師生知識傳遞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知識構建,建構主義、探究式教學、合作式教學等理念廣泛傳播,與之對應的,翻轉課堂、形成性評估、過程性評估等更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教學方法得到了更多的實踐。
然而,“學本課堂”以學生為本,并不意味著學生主導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避免教學目標模糊、教學方式設計不合理、過分追求形式而忽略學生發展現實等本末倒置的情況發生。
二、 “文包詩”教材教法分析
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文體——“文包詩”。這類文本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教材內容,創造性地將現代的“文”和古代的“詩”融于一體,在文本中將古詩的寫作背景、意境、寫作手法等加以闡述。由于這類文本屬獨創,因此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中,沒有與其對應的教學策略,也為蘇教版教材使用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蘇教版小學語文課堂中必須探索出一條新的教學路徑,既不破壞“文包詩”的文本整體性,又能充分發揮現代文的解釋作用,同時能進一步強化對古體詩的理解和感悟。雖然詩文結合過程中存在意境、意象破壞、情節干擾等問題,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能被干擾項約束,更要通過教學方法、教學環節的設置,弱化文本的缺點,保證其統一性。部分課堂出現詩文割裂、各自為營的現象,甚至出現分課時分別講解詩文的情況,都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視。如果對詩文結合理解不到位,容易為學生的學習人為設置障礙,不但不能發揮文本的優越性,反而不利于學生學習。
三、 “文包詩”導學策略研究
導學環節是教學活動的開端,導學效果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教學活動的風格、氛圍和節奏。蘇教版教材中,“文包詩”類教材共有7篇,根據不同的學生階段、不同的文本題材可用不同方法進行導入。
(一) 生活場景化以文導入
《英英學古詩》中生活場景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生活習慣。從學前教育開始,學生學會古詩、歌曲等技能后,家長都會進行引導。英英和奶奶的對話發生在多數同學身上,因此導入時可通過生活場景導入。如,我們學過哪些古詩?回到家里有沒有向爸爸媽媽展示?怎么展示?爸爸媽媽怎么說?等等問題的引導,不僅能夠對已經學過的古詩進行復習,還能將所有內容自然代入。
(二) 音樂導入引起學生共鳴
在常規的課堂教學中,音樂的使用多出現在中期環節,將音樂用于導入環節,可更順利地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中,在課前可播放《思鄉曲》等羈旅曲調,創設思鄉氛圍,在音樂背景中引導學生配合節奏讀出詩歌,順勢引入正題,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倍思親”背后的故事。通過音樂引入,不僅節省了課前預熱的時間,同時可以減輕學生的排斥、緊張情緒,陶冶情操。
(三) 問題串導入
圍繞“文包詩”的內容主題,借助問題將學生引入情景之中。如《少年王勃》一文中,文本中出現“遠處,天連著水,水連著天,水天一色……”此句是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貼切自然的解讀,在課堂導入時,可通過問題進行引導,“你看過最漂亮的景色是什么樣子的?”“在哪里看到的?”“是早上還是晚上?”“能詳細給大家描述一下漂亮的風景嗎?”通過問題的層層疊加,讓學生思考回憶有關景色的感受,引入“少年王勃”也曾經感受過震撼的美,寫出了千古名句。
(四) 師生合作引入
《黃鶴樓送別》中,可事先將學生進行分組,并布置各組回憶搜集有關“離別”“久別重逢”等主題的古詩,教學活動開始時,可由學生進行主持,分別請各組上臺展示,通過卡片、圖畫、板書等形式對各組詩詞進行回憶,隨后教師引入新課,在學習詩詞時,仍可將詩詞的用詞、意象、寫作方法、表達情感分配給各組,由各組上臺講解,教師加以點評。此類教學方法能夠增強師生互動,增加學生參與程度和積極性,為了完成自身任務,小組勢必會對古詩進行整體把握,從而達到教學效果。這種方法適用于有相關知識儲備、具有合作意識和自學能力的高年級學生。
四、 總結
“文包詩”的課堂教學中,文與詩、教與學、師與生多組關系重合,如何妥善處理好各類關系,教師面臨著挑戰。“學本課堂”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個問題,能夠有效地幫助教師完成教學活動,在“學本”課堂模式下,“文包詩”的教學需要考慮到學生接受能力、教學內容特點和教學手段使用等多方面因素。
參考文獻:
[1]義烏市賓王小學(材料整理).踐行“學本課堂”提升教學成效[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3(Z1).
[2]唐曉勇.信息技術支持下“學本課堂”的構建[J].教育信息技術,2013(Z1).
[3]陸云峰.素讀:多維文化沖突中的根性覺醒——對現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積極審視與本質探尋[J].江蘇教育研究,2008(6):32-35.
作者簡介:
王艷林,小學一級教師,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港市新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