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12年1月1日“新課標”出版以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在我國語文學科界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它自有的特點和模式。而PISA 2018在以往的基礎上,對PISA測試進行更加全面和系統性的構建。這二者在看似兩條平行線的發展線路上,其成長趨勢同樣也存在著求同存異的特點。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PISA;福建語文中考
一、 非連續性文本的基本概念對比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于2000年提出“非連續性文本”概念,并在2000年至2006年的三輪測試中,分別將測試文本分成連續性文本(continuous text)和非連續性文本(nocontinuous text)兩大類,以此檢驗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大領域的終身學習能力。連續性文本包括散文、記敘文、說明文等文體。根據PISA 2009的定義,非連續性文本是與連續文本形式不同的、不是以句子為最小單位的、需要不同于連續文本的閱讀策略的文本,也可以看作由表單組成的文本(陸璟,2001)”。
在我國語文中小學教育的歷史中,早已存在包含非連續性文本特征的教材和習題,只是并沒有對其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和概括,并不自成一派題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首次提出“非連續性文本”一詞,并在第三學段(5~6年級)提到“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在第四學段中(7~9年級)提到“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從這以后,該類題型成為中小學升學考試的一大重點之一,并從原來較少的分值演變成占據卷面10分的高分題型。
但是《課程標準》并沒有對“非連續性文本”概念進行進一步的闡釋。在實際的中考題目中,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題型一直是形式多變、類型繁多,既有單一的圖表,又有綜合性的混合文本。因此,張年東將“非連續性文本”一詞一分為二進行探討,認為“非連續”的主體是文本意流,包括圖和純文字信息兩類組合。
二、 非連續性文本的評價內容對比
從前文的概念對比中可以看出,國內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非“彼”之概念。有學者認為《課程標準》規定下的非連續性文本是“一種典型的‘拿來主義”。(張年東,榮維東,2013)也有學者認為與PISA相比,國內非連續性文本對學生的要求更高,題型難度更大(宗晨晨,2017)。下面就以2017年福建省中考語文統考卷為例,來探究二者之間的差異性。
PISA 2015的設計內容主要針對三大領域:閱讀、數學和科學,因此非連續性文本分別橫向存在這三個領域中,涵蓋八大項內容:健康、自然資源、環境、危害、前沿科學與科技、人體、地方與全球。PISA 2015“科學”領域下的官方泄露的五個測試題:“鳥類遷徙”“高溫下跑步”“山坡調查”“流星體和隕石坑”和“可持續漁業”。可以看出試題的學科跨越性大、包容性強,并非語文科專屬題型,而是旨在通過學生的閱讀能力解決實際情景中的問題。
從2017年福建語文中考題目內容來看,非連續性閱讀題圍繞工具書《現代漢語詞典》為背景展開并帶有詞典中詞條信息截圖和生字詞“罍”(古代盛酒器具,形狀似壺)的黑白圖片。材料一中對工具書的定義與材料二中呂叔湘對詞典修訂的意見和“罍”字釋義,非常典型地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和文化內涵。與PISA 2018中去除“紙質”概念相反,我國的非連續性閱讀題目意圖反向而行,旨在提醒學生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隨著時代的變遷,紙質字典也許早已被人淡忘,但是字典的內涵和意義依舊璀璨。非連續性文本在這里承擔了繼承和弘揚現代漢語文化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材料緊緊扣住語文學科相關性知識的分支,回歸漢字文化,引導學生感受漢語文字的豐富內涵。但是從回歸學生現實生活角度來看,相比PISA試題的實用性,國內非連續性閱讀是否存在過分強調教育意義、內容局限性、語文色彩過濃等文體有待商榷。
三、 非連續性文本的評價方式對比
根據PISA 2015“科學”領域的五套大題,每大題包含三到五個小題:選擇題、填空題、問答題、設置變量題等,均圍繞某一實驗展開。PISA 2015的分值并不是單純依靠某種單一答案來進行評判的。而是將學生的答案綜合分析并評定為五個等級,并且同一等級的學生得到的具體分值未必相同,以此評判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許是受PISA 試題“回歸現實生活、回歸學生生活,注重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龔建新,2014)的啟發,2017年福建語文中考中的非連續性閱讀題目要求學生認識相關詞典知識,了解語文相關知識,并完成測試。根據所給的兩則材料完成總分10分的3題測試,其中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和問答題等。
雖然二者的題型設置大致相同,但是在評價方式上,PISA的試題邏輯更側重由分散到綜合的能力,依靠所給出的情景和學生已有的認知體系來進行綜合解題。并且PISA的評分標準是多樣化的,標準手冊會給出幾種參考答案和等級模式,每種答案都能得到相對應的分值。相比之下,2017年福建語文中考中的試題邏輯偏向發散性,從材料順序依次遞進,延伸到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運用上,最后的主觀題是一種依托背景材料的拔高性題型。
綜上所述,PISA的評價方式多以客觀題為主重視學生思維過程,測試學科豐富,題型的角度更多,對答案的容忍性更強。2017年福建語文中考題以客觀題為主、主觀題為輔,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延展性更強。
參考文獻:
[1]陸璟.PISA如何測定閱讀素養[N].中國教育報,2001.
[2]宗晨晨.非連續性文本國內語文科中的本土化[J].文學教育,2017.
[3]張年東,榮維東.從PISA測試看課標中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J].語文建設,2013.
[4]龔建新.貼近生活:非連續性文本的選材取向——PISA 測試題給中考命題的啟示[J].語文教學通訊,2014(12):65-67.
作者簡介:
張堯,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