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這為大學英語教學確定了方向。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著重于語言點、句型的解釋和分析、詞義及用法等方面,顯然與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從大學英語的ESP語篇分析入手,激發學生理解課文的結構,才能為學生進一步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奠定基礎。
關鍵詞:語言點;語篇分析;交際能力
一、 大學英語ESP語篇教學的理論依據
語篇分析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吸收了語言學、心理學、符號學、語用學等理論學科的成果,而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興交叉學科,隨著不同的理論學科的發展,學者對閱讀材料本質內涵的認識有了不同程度的加深,語篇分析的理論模式逐漸得以固定,并為語言的發展和演進以及分析和閱讀提供了必要的支撐。
(一) 體裁分析理論
美國語言學家Kenneth認為閱讀是一場心理寓言的猜謎游戲,學習者們通過視覺對輸入的文字符號解碼,從而獲取和了解作者要表達的信息,實現讀者與作者思想的交流,閱讀是把原來的信息和語篇中的文字進行關聯,利用視覺對文中的字詞句分析和解讀,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讀者對信息有一個基本的心理認知過程,才能在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上通過信息的加工處理,逐步掌握語篇的核心意思。讀者要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結構和語言基礎,對詞匯、句型、語法和短語進行掌握,才能通過判斷和剖析快速獲取信息,達到與讀者交流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Kenneth也提出了從語篇結構分析入手,再從整體上理解全文主旨,從而實現與作者的交流。體裁分析理論為語篇教學分析提供了基礎性的支撐,分析的重點是語篇結構的宏觀把握,從而達到交際表達的需要。
(二) 主述位分析理論
主述位分析建立在這樣一種認識基礎上,1939年捷克語言學家Mathesius在研究句子的切分時提出了一對概念,即主位(theme)與述位(rheme),他認為,主位是語篇的出發點,是語篇分析和探討的主要對象,而述位則是主位所要表達的核心觀點和內容,任何的語篇和閱讀材料都是將句子結構劃分為主位和述位兩個部分,通過兩部分了解語篇信息分布的情況,可以說,主位是信息載體,也是信息傳遞交流的起點,述位是信息分體,是信息傳遞的終點。
(三) 銜接分析理論
銜接分析理論強調語篇的結構連貫,是凸顯語篇結構的結構性和非結構性特質,韓禮德認為銜接是一個成分解釋取決于另一個成分解釋。結構性特質是信息結構,非結構性特質則是銜接方式,銜接是將語篇中的句子連貫的常見手段,包括省略、連接、替代、照應等,也包括搭配、重復、同義、反義、重述等常見手段,從而起到銜接的支柱作用,保證了語篇分析的連貫性和持續性,實現邏輯連貫和銜接,達到語篇整體的優化和有序。
(四) 圖式分析理論
Widdowson將圖式做了這樣的解釋,即已知信息儲存于大腦形成知識結構,從而使信息長期儲存于大腦。大腦需要時就會將其與圖式知識聯系,提供新的知識和觀點,讀者在閱讀中主要是由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修辭圖式來決定。語言圖式是常見的詞匯、句型和語法,也是閱讀的基礎。內容圖式是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這是進一步理解閱讀材料內容的參考依據。修辭圖式是整個語篇的框架,三種圖式共同決定了讀者的理解分析程度。
(五) ESP分析理論
專門用途英語是從通用英語教學分離出來的一種專門用途分析理論,強調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國際交流中對人才培養迫切要求的基礎上凸顯英語教學的特殊性,對語篇教學來說,ESP分析理論更強調語篇分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度,凸顯語篇教學分析的實用性,從而解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中的實際問題。
二、 大學英語ESP語篇教學分析的困境
整個語篇是由眾多句子組成的,各個句子和鍛煉綜合在一起才能構成連貫的邏輯結構關系,語篇也要置于不同的情景中并隨交際的變化而變化,語篇分析則是表達完整意義的手段,常見的語篇分析就是分析句型、內容,找到句子之間的關聯和表達方式,從而實現對語篇表現和內涵的認識和分析,語篇太長則探討生成的相關因素,語篇太短則簡單處理內容和表達的意義,語篇的規律性和深刻認識都沒有進行系統分析和歸類,這樣就用于教學,往往只是常規的教學方式,而沒有形成有意義和實用性的語篇分析方法,這樣的語篇分析方式給大學英語教學造成的困擾是,學生只是就內容而簡單分析,沒有貼近專業需要和未來職業需要,語篇分析只是將閱讀材料當做產品進行研究,沒有找到實質性的有規律性的東西。
大學英語教學工作不斷進行改革,強調語言的應用性,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語言的應用往往比表現方式更加重要,語篇教學也是為語言的應用和實踐服務的,但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單純的語篇內容探討和分析來促進學生運用語言的實踐,提高英語交際能力,這種傳統的教學手段側重于學習、練習,而對應用的強調較少,學生學習依然顯得較為被動,沒有將所學的語篇分析方法用于解決實務性材料。
大學英語教學本身也要求學中用、用中學,語言基礎需要轉化為語言應用的能力才能真正發揮英語的工具性作用,這種策略和方法目前還停留在基礎性階段,轉化的具體過程和要求還沒有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聯系,造成大學英語的教學工作只滿足了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卻沒有與學生的專業相近,不能為不同專業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服務,造成學生只掌握了基本的英語學習和閱讀能力,沒有將英語基礎應用于學生自己所學的專業。
現代語言學認為,人的交際活動和思想方式主要是通過語篇實現的而并非是語句或詞匯,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在堅持基本的聽說讀寫訓練基礎上,注重語篇分析,那么語篇的選擇多數院校還是采用大學英語課本進行分析和講解,從字面表達的信息進行情景再現、文化背景分析和社會概況分析,當然,這種分析只是建立在課本語篇的基礎之上進行拓展和講解,與學生的所學專業似乎并無太大關系,各種文體的語篇盡管有規律可循,但似乎這種規律并未被真正發現,這對拓展學生眼界、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擴大閱讀范圍和分析思路都沒有太多的幫助。
從教師教學情況來看,多數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還是以傳統的教師主導地位施展教學活動,在具體分析的過程中,歸納和總結都是教師的工作,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沒有真正發揮出學生的課堂主體角色,多數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注意力無法集中,也沒有真正動腦思考語篇背后的推理和背景,這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很大關系,教師需要結合ESP理論,開展專門用途的語篇分析,強調學生為主并以學生參與互動激發學生興趣,進行詞匯和語篇的講解分析,結合學生專業進行針對性語篇分析才能提高認識,有效開展教學活動。
另外,大學英語語篇分析也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但教師的課堂組織卻略顯單一,除了訓練學生的基本語言技能外,還要抒發學生的感情,由學生根據所學的語篇反映的背景和所需的專業知識了解和展示背后的文化,真正運用語言工具解決實際的交際問題,提高學生運用語篇分析技能達到交際的能力,這樣才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融入語篇分析的活動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營造輕松、和諧和互動性的課堂氛圍,真正提高學生的分析力、創造力和想象力。
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往往只注重聽力、閱讀、寫作等基礎性考核,對于ESP的考核較少,這樣,不論學生學什么專業,都是千篇一律的掌握這些句型、語句、寫作,當然興趣不夠濃厚、方法也不得要領,這對于學生將語言作為工具進行專業學習基本沒有任何意義,學生在遇到自己專業問題時,依然還是無法將專業英語發揮到最好,只學習了基本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寫作和翻譯能力,但對專業性的材料還是不能夠得心應手,無法捕捉有效信息全面提升自己的專業英語能力。
三、 大學英語ESP語篇教學分析的優化路徑
轉變傳統的大學英語語篇分析思路,實施ESP語篇分析教學,除了完成課本的教學材料外,還要積極拓展學生的專業材料,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安排相關的閱讀材料進行ESP語篇分析,在打好英語語言基礎的同時積極進行專業拓展,結合專業需要安排相應的語篇進行ESP分析,為此,可以嘗試采取以下優化路徑實施。
(一) 分階段開展ESP語篇分析
語篇分析的基礎階段應在課堂上完成詞匯教學,掌握和領會基本的構詞法,進行交際訓練,再結合語言的應用要求進行反復訓練和講解,重點詞匯或重復率較高的詞匯應著重分析,不必面面俱到,基本的聽說讀寫訓練應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基本分析和閱讀語篇的能力,告知學生語篇分析的技巧和猜詞能力,再強化學生的語法、關聯、構詞和閱讀等能力。強化階段主要是第二學期開始,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宏觀脈絡把握,由淺入深、由深到難,讓學生在對每篇閱讀材料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自由討論和發表觀點,自己查找背后的文化背景,由教師做總結,誘導和啟發為主,點撥和總結為輔,提高課堂效率和活躍課堂氣。到第二年學習中主要引導學生結合專業需要開展ESP語篇教學分析,除了繼續鞏固基礎知識和技能外,還要通過專業閱讀材料進行語篇分析,引導學生注意分析技巧,真正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并將語篇分析貫穿其中。
(二) 通過ESP語篇分析創造輕松和諧氛圍
語篇分析本身具有固定模式,需要大學英語教師通過英文文體介紹和篇章句型段落分析,指導學生完成基本的語篇結構才能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真正保證語篇ESP分析教學的有序開展,在ESP語篇分析教學開展的過程中要不斷調整師生關系,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由單向授課轉變為相互交流授課,讓學生和教師在口語、書面語的語言實踐中主動提高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ESP語篇分析教學側重于學生的專業,以學生專業英語教學為主,將英語語言工具與專業知識相結合開展一系列語篇的分析,這樣,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得到了提升,英語基礎也得到了鞏固,主動性自然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這比單純的大學英語教學更加能夠貼近學生的所學專業,課堂氣氛也由傳統的被動式轉為主動式,學生為主的課堂地位真正得到了體現,保證了每堂課的生動,教師則由施教者變為協調者、督促者和組織者。
(三) 以ESP語篇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已經對英語學習有一定接觸,并且也得到了較高程度的訓練,大學英語語篇不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延續,而是一種職業能力訓練的升華,除了在入學加強文化背景知識、技術知識、情景知識的學習外,還要以此為基礎強化學生專業閱讀材料的學習和掌握,以基礎知識和技能帶動專業語篇的分析,學生既重視了專業知識,又強化了英語技能,這樣也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對各學科的知識和專業背景有更深入的把握,除了了解文化背景,更要引導學生對不同學科的專業背景及英語技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運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正確理解語篇分析的技巧。還要借助課內外的環境深入開展信息傳遞及感情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課堂參與度,注重學習質量和思維習慣的養成,為英語學習和專業技能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以ESP語篇分析為主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活動,能夠豐富課程內容,改革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正經歷調整和改革,以ESP語篇分析開展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消除學生接受枯燥英語學習的障礙,更能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全面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王麗威.批評性話語分析與英語語篇學習能力培養[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17(1):87-89.
[2]秦穎穎.功能語言學框架下的英語語篇分析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7(3):85-86+89.
[3]吳俊,劉超菲.大數據背景下英語語篇分析創新性研究的對策探析[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6(1):93-96.
[4]譚莉.英語語篇分析與大學英語精讀教學的結合[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2):158-159.
[5]佟秋華.培養大學生英語語篇分析能力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10):38-39.
作者簡介:
唐琳,陜西省渭南市,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