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佳懿 張曉容
摘要:本文以短篇小說A Dill Pickle為例,分析其象征手法的使用,通過對比象征中意象的中西差異,以加深讀者對中西方特色文化的理解,為英語學習者在英美文學學習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方面提供借鑒。
關鍵詞:象征手法;意象;對比分析A Dill Pickle
一、 小說A Dill Pickle的介紹
A Dill Pickle是凱瑟琳·曼斯菲爾德191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從女主人公維拉的視角,講述了她在咖啡廳與已經分手六年的舊情人重逢的故事,文章情節松散,以場景描敘、主人公對話及回憶敘述為主,散發著濃厚的象征主義色彩。昔日生活窘迫、地位平平的男主人公在意氣風發、事業有成后卻依舊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而優雅高貴的女主人公現已生活落魄、美貌不再卻仍保持原有的修養與一顆敏感的心。在二者重逢后,女主人公維拉回憶起往昔的美好與對方給予的愛與溫暖,以為重新抓住了生活的希望,卻在男主人公虛偽、自負與封閉中重新認清現實,堅定地離他而去。
二、 A Dill Pickle中的象征手法
象征主義是指19世紀后半期在法國興起的象征主義運動中,所形成的一種創作方法和文學流派。通常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出現最早、影響最大、持續最久的一個流派。它的主要特征是用象征和暗示來表現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抽象的人生哲理。19世紀上半期,象征主義文學流派還處于醞釀階段。A Dill Pickle的作者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是20世紀英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其寫作風格與寫作手法受現代主義影響,其表現之一是將象征手法貫穿于行文中,通過使用具體的意象來表達抽象的情感。象征借用一些具體可感的形象或符號來表現概括的、抽象的事物。象征是含蓄地表現思想、概念和感情的重要手段,能將思想、意念和心理狀態形象化。用象征手法可以擴大藝術形象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造成深沉、闊大的意境,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因此,象征與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歷史發展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對象征手法的深入分析,我們便可以進一步了解英美歷史文化等人文知識,使英語學習從語言表面深入到語言內涵,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從而將語言、文化與思維三者結合。另一方面,通過中外意向對比的方法,可有效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為國際交流、跨文化交際奠定基礎。
三、 以A Dill Pickle 為例分析中西方象征意義的異同
在小說開頭第一句,對男主人公座位周圍的裝飾品進行的簡短描寫中就出現了三個意象:竹子、日本瓷花瓶、水仙花。后文中有關于花的意象更是不少,如:天竺葵、金盞花、美人櫻和百合,前三種花甚至重復了兩次。與以上實物相比,更難理解其深意的是:男主人公的深情告白:“I wish,” he said,in a low,troubled voice,“I wish that I had taken poison and were about to die here now!” 在這句話中,I had taken poison又隱藏著什么樣的文學背景知識呢?
參考“英漢植物詞文化聯想意義對比分析”(楊元剛 張安德,2002:74-80)中從語義重合、語義錯位、語義空缺三個角度分析英漢植物詞聯想意義的異同,本文也將從上述三個角度來對比分析小說中竹子和百合、水仙、毒藥四個意象所代表的英漢象征意義的異同。
(一) 水仙花的英漢語義錯位
語義錯位現象指來自不同民族的詞語表面意義相似,但因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使得其聯想意義差別較大。
在西方神話故事中,水仙花是美少年拿斯索斯(Narcissus)化作的,他的父親是河神,母親是仙女;而在中國也有凌波仙子這樣美麗的傳說,凌波仙子容貌姣好,是掌管水源的天神,同樣也化作水仙花。乍一看,二者雖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故事主角特點、結局都極為相似。實質上,二者所產生的聯想意義十分不同。希臘神話中拿斯索斯(Narcissus)因容貌十分俊美,所以吸引了很多女孩子的愛慕,但他孤傲不已,從未接受過其他人的心意。有一天,他坐在河邊,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深深愛上了自己。因不舍離開,最終枯死在河邊,化作了一株水仙。小說中水仙花象征的正是男主人公的自以為是、顧影自憐。不論是回憶起與維拉的過往還是當下的交談,他都全然不顧對方感受,沉浸在自己的洋洋得意中無法自拔。相對而言,中國的凌波仙子則是純潔勇敢的象征,凌波仙子作為掌管水源的神仙,將荒涼的人間轉變為欣欣向榮的村落,并與凡人陳龍喜結良緣,但這種幸福美滿觸怒了妖龍,他將田園村莊統統燒毀。為拯救人類的家園,凌波仙子不惜自投湖水,最終化作水仙,為后人留下無數念想。由此可見,提及水仙花,在漢語的背景下,我們聯想到的是對五谷豐登的美好期盼,而不是自我欣賞,顧影自憐。
(二) 竹和百合(Lily)的語義空缺
語義空缺現象是指由于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等不同造成一種民族語言無法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相對應的詞。
一提到竹子這個意象,中國人最熟悉不過了。竹子代表著頑強執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子又是君子之愛,散發著浩然正氣,“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代表的是獨特的民族文化:竹子在我國的種植歷史已有四千多年,竹與梅、松被古人冠以“歲寒三友”之名,且與蘭、梅、菊并稱為四君子,是歷代文人畫士謳歌贊美的對象。竹子的高風亮節是在英語中無法體現的,所以作者在小說中用竹子象征的是外在挺拔、蔥郁實則內在中空、毫無內涵的人。男主人公正如這株裝飾品綠竹一樣,雖然生活不再窘迫,外在看上去也更為意氣風發,實則精神空虛,內在輕浮。同樣地,有些詞只在英文中有其獨特象征義,如小說中出現的百合(Lily)通過使用基督教中手持百合的天使長百加利這一形象,來象征女主人公就像天使一般純潔無瑕、童真無邪,心中充滿了愛與美好,而在中文里,百合卻沒有這層深意。
(三) 毒藥(即殉情)的語義重合
語義重合現象是指來自不同民族的不同詞匯具有完全一致或部分一致的聯想意義。這種現象是基于人類相似的認知心理和人類社會普遍的發展規律。
小說中男主人公在與維拉熱戀時,曾這樣說道“I wish,” he said,in a low,troubled voice,“I wish that I had taken poison and were about to die here now!”這里用“毒藥”這種說法是有講究的,借用的是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十分著名的殉情情節:羅密歐得知朱麗葉服毒后,在半夜來到朱麗葉的墓穴旁,殺死了阻攔他的帕里斯伯爵,掘開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麗葉之后,就掏出隨身帶來的毒藥一飲而盡,倒在朱麗葉身旁死去。男主人公將自己比作羅密歐,向維拉表達自己深切的愛,即使面對死亡也在所不惜。今昔對比,男女主人公之間的關系早已發生了改變,從這個細節不難看出男主人公夸張、自以為是、愛得熱烈卻不持久等特點。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凄慘感人的偉大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中也有相似描寫,劉蘭芝抗婚投水自盡后,焦仲卿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體現了中西方對與殉情有關意象所表達具體含義的重合。
四、 結語
在英美文學學習中,只停留在語言表面的賞析與批判是遠遠不夠的。作為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語言基本功的同時,更要關注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因素,對西方的歷史起源、變遷與發展形成一個總體的框架,從而培養自己的開放性思維與跨文化交際意識。與此同時,另外一個問題也極易產生,即:只關注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忽略了“雙向互動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在課程學習中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通過類比中西差異,實現兩種文化之間的互動,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使語言運用者達到母語文化與目標語文化的動態平衡,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通訊作者:張曉容)
參考文獻:
[1]陳姝,陳萍萍.英美文學本科教學和雙向互動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
[2]呂智敏,高長印.文藝學新概念詞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3]項凝霜.解析《蒔蘿泡菜》中花的意象[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4]楊元剛,張安德.英漢植物詞文化聯想意義對比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4):74-80.
[5]張紫晨,李德芳.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語文卷[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
鞏佳懿,張曉容,陜西省咸陽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語系。